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9.03K)

教案其實就是教育工作者爲開展教學工作所提前寫出的書面文體,教案在制訂的時候,我們肯定要強調講授內容要點,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6篇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佈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徵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佈。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於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後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麼特點?降水是什麼特點?組合成什麼樣的氣候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屬於何種氣候類型?並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徵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於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於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於大陸內部。各組由於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並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佈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徵。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於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溼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於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於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溼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後者的氣候特徵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於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於(迎風坡),b坡屬於(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後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溼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於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於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密切。這裏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麼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着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並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裏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着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瞭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願望能不能實現,爲什麼?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願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組,並結合當地發生過什麼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啓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裏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後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爲什麼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爲什麼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麼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爲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爲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2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運用地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

2.知道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3.熟悉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着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引導學生懂得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幫助。

2.懂得一個區域的旅遊業要長盛不衰,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管理,文明旅遊,愛護旅遊資源。

※教學重點

1.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

2.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

3.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教學難點

1.分析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2.通過分析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優勢,探討如何保持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法、小組合作探討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投影片及錄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哪一個省的民族最多?(學生:雲南)雲南哪一個少數民族最出名?(學生:傣族)雲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雲南的什麼地區?(學生: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每年爲什麼能夠吸引國內外許許多多客人紛至沓來,觀光旅遊?本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美麗的西雙版納。

板書: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講授新課]

出示投影:展示西雙版納的景觀照片,引導學生邊觀賞邊想,位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爲什麼每年會吸引大批國內外遊人觀光旅遊?(學生:西雙版納地處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有着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尤其是風景旅遊資源美麗誘人。教師激勵評價學生後及時板書: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板書: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讀圖觀察:在展示西雙版納景觀照片的同時,穿插一些熱帶沙漠照片。之後,出示投影《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圖》(圖7.10)引導同學讀圖析圖後,說出西雙版納位於我國雲南省什麼位置,在哪一條特殊緯線以南?與哪些國家爲鄰?(學生:雲南南部,北迴歸線以南,緬甸、老撾等國。教師及時評價鼓勵)

提問:西雙版納臨近北迴歸線,爲什麼卻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

投影:“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圖”,引導學生邊讀圖邊分析邊探討,然後派小組代表將本組分析的結果告訴大家,其他小組代表可作補充回答。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着重指出:由於我國地處亞洲東部,面對太平洋,西南臨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獨特的季風氣候,特別是來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對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的形成有着獨特的意義。

投影:“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7.13)

讀圖7.13,分析西雙版納的氣溫和降水分佈特點,並確定其氣候類型。

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西雙版納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溫出現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風影響很大,全年明顯地分爲兩大季節: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降水較多,爲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東北季風,降水很少,爲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典型的熱帶雨林景觀。

過渡:受來自印度洋上溼潤的西南季風影響,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有什麼特徵?爲什麼西雙版納被稱爲“熱帶動物王國”?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圖”(圖7.11)和“可愛的雨林動物彩圖”(圖7.12),並引導學生根據以上兩個問題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指出:(1)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有着獨特的景觀特徵:雨林植物密集,各種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錯落,形成7、8個層次的自然植物羣。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等都是高溫多雨、溼熱氣候的產物。(2)植物分佈是制約動物分佈的一個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隱蔽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來源爲熱帶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共同構成了西雙版納特有的生物羣落。這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因此人們形象地把西雙版納稱爲“熱帶動物王國”。

過渡:美麗誘人的西雙版納之所以每年能夠吸引大批的國內外遊人前往觀光旅遊,不僅是因爲它有着十分豐富的風景旅遊資源,還因爲它有着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的人文旅遊資源。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少數民族在這裏和睦相處,創造並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爲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爲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提問:雲南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學生:潑水節)

教師:回答得很對!這是傣族的一個什麼樣的傳統節日呢?請閱讀材料《歡樂的潑水節》並觀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潑水節潑水嬉戲 ——歡樂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歡樂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身着節日盛裝,相互潑水,相互嬉戲,傳遞真誠的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歡樂的“聖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煩惱和憂傷沖洗得乾乾淨淨。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敬愛的周總理參加雲南傣族潑水節時的情景錄像以加深印象。

提問: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邊看圖邊分組討論)

投影:“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圖”(彩圖7.14)

讀圖7.14,說明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雙版納,由於臨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裏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習俗,深受西雙版納自然環境的影響,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傣家竹樓是一種竹木結構的空中樓閣,形狀很像孔明帽的屋頂斜度很大,底部離地面2米左右。這與當地降水豐富,氣候溼度很大有關;傣家人喜跳美麗多姿的孔雀舞,與當地多美麗多姿的孔雀有關;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飯,與當地竹林茂密,廣種水稻密切相關。西雙版納如此豐富、如此美麗、如此誘人的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哪能不吸引國內外衆多的遊客前往觀光旅遊呢?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西雙版納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板書: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讀圖觀察:引導學生閱讀並觀察《西雙版納旅遊景區和跨國旅遊線路的分佈圖》(圖7.15),觀察一下西雙版納與鄰國的通達狀況,思考並回答這種規劃對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發展有什麼好處?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西雙版納與鄰國的相關位置及與鄰國的交通通達性,可使西雙版納旅遊業形成規模效益,開闢更廣泛的旅遊空間,獲得可持續發展。

投影:《1991~2001年西雙版納旅遊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的比重》(圖7.16)引導學生觀察後,想一想本圖說明了什麼?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本圖回答後,教師及時激勵評價並點撥:本圖說明了近年來,西雙版納地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以旅遊促發展,不僅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本區經濟的迅速發展。

提問:西雙版納地區原來以農業爲主,爲什麼現在它的旅遊業會迅速崛起,成爲重要的支柱產業呢?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聯繫前面已學知識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後,教師激勵評價並點撥:西雙版納長期以農業爲主,近年來,旅遊業迅速崛起,首先得惠於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其次得惠於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西雙版納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了形式多樣的旅遊活動。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大批旅遊景區和多條州內、邊境旅遊精品線路。第三,西雙版納以旅遊業促發展,不僅帶動了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得到它們的支持和配合。西雙版納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條件,所以它的旅遊業能夠迅速發展併成爲本區的支柱產業。

角色扮演:請五位同學分別扮演西雙版納政府官員、商人、學生、賓館服務員、今日橄欖壩的傣家人,來談談西雙版納是如何以旅遊業爲龍頭,來帶動本區其他行業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過渡:旅遊業的發展,曾促進了西雙版納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卻呈下滑趨勢。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閱讀分析:引導學生閱讀下面材料,分析西雙版納旅遊業的下滑與哪些因素有關?

近幾年,由於周邊的州縣也紛紛建立旅遊景區,發展旅遊業,西雙版納面臨的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旅遊景點相對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旅遊接待也沒有國際化,直接削弱了西雙版納在國內、特別是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實力。

一些不法商販,受利益的驅動,在某些景點或旅遊沿線的購物點誘騙遊客購物,影響了西雙版納在旅遊市場的聲譽。

部分旅遊景點建在自然保護區內,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

部分景點的參觀內容大同小異,沒有什麼特色,對遊客的吸引力不夠。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近幾年,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出現下滑趨勢,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周邊旅遊景點紛紛出現;(2)景點分散,沒成規模,接待也沒國際化;(3)不法商販誘客購物,影響聲譽;(4)生態環境壓力較大;(5)一些景點大同小異,沒有特色。

提問:面對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下滑趨勢,人們該怎麼辦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們全班分成四個大組(企業家組、學者組、商人組、學生組),以“爲西雙版納旅遊業獻計獻策”爲題,展開討論。

評價點撥: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的興旺發達與否,不僅取決於旅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還取決於對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旅遊業的發展上,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對旅遊機構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對旅遊者也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倡文明旅遊,愛護旅遊資源。

[課堂小結]

方法1:讓學生結合板書內容簡要總結。

方法2:教師概括總結: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我們瞭解了西雙版納地區的位置、資源優勢和原始熱帶雨林的成因和景觀特徵及豐富的民族文化習俗,知道了西雙版納爲什麼會成爲國內外遊人嚮往的旅遊地區,爲什麼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會出現下滑趨勢,西雙版納將如何重振旅遊雄風。

知識要點與檢測

答案:國家政策 相當優越 旅遊 雨林 熱帶動物王國 景點 分散 缺德 被破壞 大同小異 科學合理 可持續發展

[反饋練習]

1.判斷對錯(對者打“√”號;錯者打“×”號)

(1)歡樂的春節是雲南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

(2)竹樓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住宅樣式。( )

(3)美麗多姿的孔雀舞是雲南西雙版納傣家人喜歡的舞蹈形式。( )

(4)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景觀是熱帶雨林氣候影響的結果。( )

(5)我國被稱爲“熱帶動物王國”的地區是雲南省的西雙版納。( )

2.列舉題

(1)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區。

(2)西雙版納最的熱帶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

(3)西雙版納可愛的熱帶雨林動物有:① ,② ,③ ,④ 。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雲南 西雙版納

(2)望天樹 板狀根 獨木成林 絞殺植物

(3)亞洲象 綠孔雀 長尾猿 長嘴犀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遊社的業務員,你的任務是向人們宣傳西雙版納旅遊資源的優勢。請你擬寫一份宣傳提綱。

(1)這裏地處邊境,可以就近發展邊境旅遊和出境旅遊。

(2)

(3)

答案:(2)這裏地理位置優越,風景獨特,有“熱帶動物王國”之美稱。(3)這裏少數民族集中,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誘人。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3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麼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後,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爲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藉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後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於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爲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爲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並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麼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爲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併爲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纔,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爲探索真理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 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爲6357千米,赤道半徑爲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啓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並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並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並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着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並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情況。今後,我們經常要藉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佈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製作一個小地球儀,課餘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3

?日本》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爲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繫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爲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爲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爲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爲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繫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繫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爲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爲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4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爲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爲界與非洲 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爲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 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 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於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的湖泊:裏海(鹹水湖);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的羣島:馬來羣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5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提高使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變爲“學會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半年地理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地瞭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三章,第一章《認識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情況.第二章《瞭解地區》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徵.第三章《走近國家》具體說明了幾個國家各自特點。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徵。

五、總體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爲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並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製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2、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3、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

4、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5、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每次月度考試後,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篇6

走向世界的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回憶已學中國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域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

3.通過蒐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繫。

能力目標

着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蒐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瞭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麪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難點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方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繫對比法等。

※教具準備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段時間,我們班分成四個社會調查小組,按協商選擇的辦法分別對我們家鄉的自然、人文、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詳細的社會調查,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寫成了較好的社會調查報告。現在請一位同學向全班彙報一下調查結果。然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下家鄉的區域發展有什麼優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爲什麼要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

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講授新課]

1.區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域嗎?它們有什麼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後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或區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域發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或區域的特點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瞭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已發展成爲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從圖9.1上可以看出東北平原的地形地勢有什麼特點呢?可以想象出東北平原的土壤、農業生產有什麼特點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勢。利用這些優勢條件,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爲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爲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爲學生板書)

過渡:大家在找出我們家鄉發展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想一想應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們家鄉的經濟呢?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着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大家剛纔在找出有利和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爲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發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展簡單的加工工業,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造更多的產值。可見,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的發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指出:正是由於兩個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域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途徑和發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可見,區域發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僅僅依靠本區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麼辦呢?(學生:與其他區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區域合作。(教師及時板書)

板書:3.區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揮了我們的優勢,是否就可以發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與其他區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域合作),離開區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義。

投影:“三北防護林的分佈圖”,然後,引導學生讀圖判斷三北防護林地跨我國哪三北和哪些省級行政區?

“三北”防護林的分佈

“三北”防護林全長7000多千米,寬400~1700千米,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42%。

播放錄像: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邊看錄像,邊收聽有關“三北防護林”的情況介紹: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x疆的烏孜別裏山,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總面積406.9×104公頃,佔國土面積的42.4%,規劃造林3.508×104公頃,在國際上被譽爲“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於使森林覆蓋率平均從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區實現農田林網化,大部分牧場也有了林網、防護林的保護,黃土高原和人爲因素造成的沙地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將被綠化,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師小結:區域間的聯繫與合作,不僅可以優勢互補,使各區域得到共同發展,還有助於解決區域的環境問題,進一步促進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三北”防護林是我國區域合作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範。

過渡:出示“世界地圖”(掛圖)。剛纔,我們從實例中看到我國的不同區域在經濟和環境各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我們的祖國也在各區域的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那麼,我們的祖國怎樣才能在世界這個更大的區域中求得發展,大顯身手呢?

板書:在世界中發展

投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圖9.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

播放錄像:將中國入世的歷程以視頻(或圖片)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啓發學生思考。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中國曆經15輪談判終於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爲什麼中國經過千辛萬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首先,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其次,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他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引導學生讀圖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時代賦予我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大責任。

某型飛機生產網絡——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

[課堂小結]

兩年來,我們走過世界,走遍中國,明天將帶着我們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使用地圖本領、分析問題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來的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答案:差異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貿 競爭 和平 生態環境 進步

[反饋練習]

填空

(1)國土 ,區域 大,發展 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對不利的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改造, 、 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區域之間的 和 ,做到 互補。

(2)中國是 中的大國。人口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在今後長時間內,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類又面臨着 、 、 等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來解決。

答案:(1)遼闊 差異 不平衡 揚長避短 因地制宜 聯繫 合作 優勢

(2)發展 衆多 較低 發展

(3)全球 人口 資源 環境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項或兩項工程,通過蒐集資料與家長或同學展開討論:

(1)工程輸送資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區?

(2)工程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2.結合本課內容,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下列話題僅供參考),採用你喜歡的表達形式(或日記、或短文、或散文、或詩歌等)說明自己的看法。

(1)從我家看祖國的發展。

(2)wto與我們的生活。

(3)經濟發展與我身邊環境的變化。

3.經常關注我國新聞和世界新聞,看看我國是如何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世界中求發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國肩負的三大歷史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