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部編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9.1K)

寫教案是教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在制定教案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它的質量,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部編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部編版6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秦王掃六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

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度]

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二、導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2、爲什麼由秦國完成了統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一的?

4、秦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想:通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爲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爲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爲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爲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爲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佈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燬,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七年級歷史教案2

編寫歷史小故事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儘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臺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爲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呢?

【評一評】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爲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七年級歷史教案3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爲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爲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爲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爲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爲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爲什麼金會在滅遼之後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敘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着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後,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多媒體出示岳飛圖像)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爲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後。以印度爲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爲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爲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爲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爲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竈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纔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爲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爲“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爲“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