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兩山”理念爲引領對照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問題的調研報告

其他文案 閱讀(2.29W)


財政局關於以“兩山”理念引領湖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兩山”理念爲引領對照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問題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高質量發展標定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新方位,成爲未來一個時期最鮮明的導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大調研活動和市委“提標杆、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的部署要求,調研組立足奮力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範生這一重大使命,聚焦“經濟發展離高質量要求還有哪些不足,新的發力點在哪裏”這一問題,以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爲切入點,通過採取“尋烏調查”式的方法、“開門聽建議”的形式,深入調查研究,對湖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短板、今後努力的方向和重點舉措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形成本報告。

一、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差距短板在哪裏?主要表現在總量結構、產

出效率、動能後勁和服務供給四個方面。

1.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是最大的硬傷。

全市GDP、財政總收入兩項核心指標全省佔比相對較低, 2017年分別僅爲4.78%、3.97%,人均生產總值82952元,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小,尤其是城市經濟發展薄弱,造成規模效應不明顯,發展能級不突出。產業結構還處於中低端,規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僅30.1%,低於嘉興和紹興;紡織、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金屬等八大傳統產業佔比高達33.2%。這些因素使得產業附加值不高,規上工業增加值率爲18.2%,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2.效率不高、能耗不低是最大的痛點。

畝均效益低問題最爲突出, 2017年全市建設用地畝均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爲18.13萬元、 2.99萬元和12.85萬元,規上工業畝均稅收爲12.7萬元、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爲每人12.07萬元,與全省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消耗的依賴度比較高,全市八大高耗能行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42.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3.動能不強、後勁不夠是最大的危機。

重大項目尤其是引領性、標杆性的重大產業項目缺乏,投資規模大的單個工業項目更少。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研發投入偏低, 2017年規上工業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1.4%,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不多,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不夠完備,重大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不夠明顯。後備空間不足,對未來打造高能級平臺帶來較大制約。

4.服務不優、供給不足是最大的缺口。

通過“最多跑一次”改革,審批辦事效率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但“標準地”、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突破性的重大改革,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教育、醫療、文化等整體配套水平不夠高,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不少企業面臨人才引得來、留不住的難題。國家層面綜合性的戰略支持有欠缺,尤其是全省大力推進的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等戰略,有的沒有將湖州納入最核心區域,海洋經濟、自貿區也未覆蓋到湖州。

二、目標定位是什麼?就是聚

焦“兩山”引領,聚力綠色發展,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樣板之城。

對湖州而言,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要求,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陽光大道、金光大道,以綠色發展爲主要特色,以打造南太湖新區和滬湖綠色智造大廊道爲龍頭,以“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等國家級試點以及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鄉村振興示範、全域旅遊示範等示範區建設爲抓手,在平臺、項目、人才、政策、環境、考覈等方面統籌發力,在高質量基礎上加快趕超,以質量追趕帶動總量躍升,全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樣板之城。

基於湖州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要求和調研掌握的情況,調研組初步提出,從今年起通過四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能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四大系統,實現產品和服務質量、全要素生產率、發展動能、營商環境等的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處於全省前列。

1.構建綠色智能的產業支撐系統,努力成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排頭兵”。到2021年,全市形成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信息經濟、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產業和金屬新材、綠色家居、現代紡織、時尚精品等四大傳統優勢產業爲主體的實體經濟體系,八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6%,規上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0%以上,數字經濟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6%左右。

2.構建高效配置的要素支撐系統,努力成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急先鋒”。到2021年,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機制全面構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快於經濟增長速度,居於全省前列。工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5%,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單位增加值能耗力爭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年均下降8%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7萬元/人·年,年均增長8%以上。

3.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支撐系統,努力成爲發展動能提升的“名典範”。到2021年,創新在全市發展中發揮主要作用,人才在區域競爭中產生集聚效應,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全社會R&D支出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85%;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00萬人,累計引進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才30萬人。

4.構建配套完善的服務支撐系統,努力成爲營商環境提升的“新標杆”。到2021年,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務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全面達到一流水準,整體營商環境居全省和長三角前列。政府職能轉變和治理數字化轉型基本完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工作、政策、評價“四大體系”基本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化,區域交通樞紐地位基本確立,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三、高質量發展路徑怎麼走?

重點朝着八個方面去突破。

1.堅持項目第一,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大突破。深入研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把對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謀劃招引作爲招商引資的重點,今後四年每個縣區每年都力爭引進和主體工程開工1個五十億元以上的中高端製造業項目。大力實施市縣(區)長項目工程,以“見工地、見設備、見產品”爲標準,狠抓項目的竣工投產達效。深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形成“一個口子牽頭、多頭跟進服務”的項目引進推進新格局。

2.堅持實體爲本,加快產業體系建設大突破。更加突出首位產業培育,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信息經濟、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產業,前三個到2021年規上主營業務收入均達到1000億元以上,生物醫藥達到500億元。改造提升金屬新材、綠色家居、現代紡織、時尚精品等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到2021年規上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600億元、 1000億元、 700億元和500億元。大力培育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現代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融合。

3.堅持精準發力,加快企業主體培育大突破。圍繞支柱型企業,通過企業上市、併購重組等措施,深化“金象金牛”大企業培育, 2021年數量達到20家以上。圍繞成長型企業,加快培育“高技術高成長”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到2021年新培育“雙高”企業200家以上,瞪羚、獨角獸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圍繞創新型企業,加快培育科技型、創業型中小微企業,力爭培育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500家左右。圍繞夯實主體基礎,重點在綠色企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創建上求突破。

4.堅持能級提檔,加快平臺集聚提升大突破。按照高質量要求,謀劃實施南太湖新區和滬湖綠色智造大廊道,分類打造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城市經濟發展主平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和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的主載體。系統推進萬畝千億大平臺、各類專業園區、特色小鎮和小微企業園建設,力爭到2021年省級以上產業平臺規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達到60%左右。把畝均固定資產投資400萬元以上、畝均產值500萬元以上、畝均稅收30萬元以上作爲平臺項目准入的剛性要求,切實提高平臺集聚集約發展水平。

5.堅持顛覆常規,加快重大改革試點大突破。拿出“顛覆性、開創性”的改革創新舉措,持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成智慧之城、數字之城、移動之城。聚焦“一帶一路”統領,在全省率先建設高質量外資集聚先行區,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入推進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力爭到2021年綠色貸款餘額達到1000億元。結合“五未”土地處置,深化“標準地”和“畝均論英雄”改革,到2021年原則上全部工業用地都要採用“標準地”供地模式。

6.堅持上不封頂,加快創新創業能級大突破。嚴格落實對科技和人才投入資金上不封頂的重大原則,深入實施“1+N”人才強市新政,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加快打通覆蓋全市的“衆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園區”的產業化鏈條,到2021年建成衆創空間200家以上,湖州科技城建設基本成型。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到2021年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0件。

7.堅持底線思維,加快風險防範化解大突破。按照“資產覆蓋債務、收益覆蓋利息”的原則,以“關鍵是化解風險點”爲主攻方向,加快落實劃清“跑道”、“縣區收權限、鄉鎮關閘門”等舉措,確保債務風險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健全金融風險防控和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着力打造全國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8.堅持惠民富民,加快協調共享發展大突破。以治水、治氣、治土、治礦、治廢爲重點,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21年污染防治形勢得到徹底扭轉,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全域旅遊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力爭到2021年過夜旅客突破1.5億人次。教育、醫療、養老等各類保障水平和文化、體育等服務水平更加適應人民羣衆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羣衆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