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44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實踐思考的一種應用文種,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7篇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1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說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爲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爲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麼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麼辦?”學生答:“用秤稱。”再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麼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2

今天教學了《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這一課時,從一開始的信息窗引入,我感覺學生還不瞭解標本是什麼,幹什麼用的,所以就先與學生了解了一下。認識了標本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解決第一個紅點的問題:42朵紅花能做幾件標本?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第二個綠點的問題:56片黃葉可以做幾件標本?在我巡視時,竟沒有同學寫錯算式,但是在求商時,仍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在幾秒內搜索到合適的口訣,我引導他們從一八得八開始背八的口訣,慢慢的求商。這個方法如果多用幾次,學生一定會加快速度,因此在下一節的練習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求商用到的口訣。

再提出問題時,學生能夠順利的提出:72片綠葉能做幾件標本?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能夠自己從九的口訣裏面搜索,很快求出了商。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接受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因此我在這節課裏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也教給了學生求商的方法,相信學生在不斷地運用口訣中,會加快計算的速度,進而達到熟練口算的目標。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在教學設計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出“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繫更加緊密。我先在黑板上畫了兩朵小黃花,又在第二行畫了四朵小紅花,我問學生:從圖上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學生積極發言,還提出了很問題。我說: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個新的概念“倍”,從而揭示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尤其要體現概念形成的精緻過程,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組織上要特別盡心。在數學學習中,精緻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盡心儘量詳細的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的界定,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對概念的細節把握的更加準確。我讓學生經歷圈一圈,畫一畫的過程,明白誰是誰的幾倍,誰的幾倍是多少的概念形成,藉助學生圈、畫的過程,讓學生知道,誰是誰的倍數,儘量避免問題的發生。如:我在第一行畫了10朵黃花,在第二行花了2朵紅花,我讓學生先圈一圈,然後告訴我自己圈了什麼?是怎樣圈的?爲什麼要那樣圈?最後在說一說自己明白了什麼?這個圖表示出什麼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多的數是少的數的幾倍,而不能說少的數是多的數的幾倍,圖上,黃花是紅花的5倍,因爲每2個一圈,黃花圈了5次,說明10裏面有5個2,所以10是2的5倍,而不是2是5的10倍。

最後,通過比一比,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知道,不能再大腦裏形成思維定式,認爲只能是第一行是第二行的幾倍,也可以是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概念的精緻形成過程提高到可操作的層面,使精緻落到實處。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4

1、爲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檯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我課後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瞭解學生參與研究後的感受,爲後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5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爲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課一開始,通過請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潛移默化的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時,創設了拍照遊戲的遊戲情境,通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這節課中,學生被很多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着,因此學習興趣一直很濃厚。

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體驗教學作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並通過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多種形式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我儘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後,進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像是不一樣的。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

猜想驗證,促進知識形成。 猜想,已經成爲學生當今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

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給學生創造了猜想的過程。首先,在新授課的教學中,設計了猜一猜環節。當學生明確了長方體的三個面之後,讓學生猜想,你站在一個位置上不動,最多隻能看到幾個面。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經驗,對要研究的問題做出逼近結論方向的猜想。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在這樣的猜想中,發散了學生思維,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本節課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學在桌子一個角的位置觀察長方體時,讓學生說出:這三個面的名字。這裏忽略了學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學生無從說起。

2、通過課後測查我發現,學生們能夠正確區分歡歡的不同方向看到圖片的時候,在區分前後兩張圖片時,100%的同學判斷正確,但是在區分左右兩張圖片時,判斷正確的同學佔75.7%,也就是說,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同學在區分左右的時候還有困難,在重新備課時,要在這個地方進行調整。

3、觀察祝福箱、講臺,放得再慢一點,先想象一下,站在什麼位置你能看到一個面?兩個面?三個面?讓學生先猜測,再驗證。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6

克與千克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爲在平日裏學生接觸的質量單位都是斤,讓學生一下子明白克與千克也是質量單位,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積累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初步形成質量觀念是當前最最重要的內容。爲積累學生的生活經驗,多接觸一下生活中的克、千克,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克與千克的質量單位常常出現在物品的包裝袋上,而這些常常是孩子們不容易注意到的。爲此,我設計了一系列逛超市的活動。開學的第一天晚上逛超市,目的是找與克有關的物品,並記錄下它的名字及克數。第二天還是逛超市,這次的目的是找與千克有關的物品記錄下它的名稱及千克數。從學生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很樂意做這件事情,記錄地也詳細而且相當多。在這兩天的信息調查中,學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質量單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

找克與千克是第一步,只是初步讓學生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克與千克,而在交流的目的是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哪些物品用克表示,哪些物品用千克表示。在課堂上交流信息時,我發現很多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在交流中學生對於克與千克的認識已不再那麼空洞和抽象,而且已經建立在一種親身感知體驗的基礎之上了。從中我也體驗到課前讓學生走進市場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各種資源被充分挖掘,這樣學生學得紮實、主動、並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同時再次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並比較什麼“重”,什麼“輕”。再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如讓學生把準備好的1千克的食鹽及1枚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枝油筆、1個本書、一粒花生、1個擦子大約有多重,讓學生藉助對這些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爲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並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比較欠缺的地方:從學生的口中及書寫中、交流中也看出個別孩子的家長並不配合孩子的這種體驗活動,只是隨口說了幾種物品讓孩子寫下來,根本沒讓孩子體驗到找克與千克的樂趣,致使部分孩子的體驗不夠充分。另因物品、時間有限在上課時體驗的也比較少,尤其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稱的過程很多孩子沒有體驗到,這讓我感到有點遺憾。如果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物品的限制,拿出一節課讓孩子真正體驗一下如何用稱來稱物品那對於孩子來說是多好的生活經驗呀。

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7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於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爲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纔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