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

教師文案 閱讀(2.1W)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以下內容由本站收錄,希望能爲大家提供幫助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第七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上個學期已經學過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這個學期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也運用了學過的運算律進行簡便的計算,上課之前,我以爲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並不陌生,所以就簡單地設計了複習,回顧學過的運算律,再讓學生髮現運算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課的例題,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過舉例,比較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基本完成本節課的新授。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在計算和實際生活問題中的運用。上課之前,我以爲學生會跟着我的思路走,會很順利的上完整節課。但上完課,我發現我自己的課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開始的時候,學生回顧運算律的時候出現了小的問題,讓我有一點束手無策,導致後面的複習題忘記出示,課堂環節被遺漏。 教學新課的時候,學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寫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實這個時候可以用乘法交換律變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時,我也在想,知識應該是靈活的,我也應該寫出學生說出的那種形式,因爲這是學生自己列出來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課上我的做法就有點急於求成,有點生搬硬套了。

 

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本來我認爲這節課學生應該很快地發現等式兩邊的特點的,也能很快地說出它們的共同點的,但上課的時候,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發現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即使有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點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課後反思了,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該從哪裏入手,是比較數字上面的關係,還是觀察式子上的關係,還是看符號上的關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討論之前比較例題中的等式的時候沒有清楚地講到讓學生觀察等式的運算順序,導致學生不會說。另一方面,對於將等式抽象成一個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麼難事,但還要講出抽象的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一點難度,學生能感覺出來就是這樣寫,但說的有理有據真的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說出他應該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注意小組討論的程度問題,提出適合學生的、有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題的設計意圖理解清楚,根據題意正確地進行計算,並掌握做題的方法。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敘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換率和乘法結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我結合新課標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新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上的數學問題,學生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一個肯德基餐廳用餐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地按要求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並且能夠輕而易舉地證明兩式相等。接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這個等式看看能否發現什麼規律。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律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後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同時,我還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爲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通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採衆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能力,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目的所在。在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有搶答(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簡算題和拓展題,它們並不孤立,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由基本題到變式題,由一般題到綜合題,有一定的梯度和廣度。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運算和拓展練習。不僅要求學生會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而且還要求學生會反向應用。通過正反應用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知識掌握的牢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解題速度和準確性都很理想。

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但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也有可能今天的題材學生不太感興趣。以後注意,學生不感興趣的材料,教師應該想辦法使呈現的這個材料變得能讓學生感興趣。另外,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流利、準確。對乘法分配律的敘述稍顯羅嗦,不夠堅定、自信。在這方面有待今後加強訓練和提高。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也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爲學生提供了多種探究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上課時,我以輕鬆愉快的閒聊方式出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教學資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算式:(8+6)×2=8×2+6×2,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通過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裏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給大家計算帶來的便利。從而感受數學的美。

這堂課由具體到抽象,大多需要學生體驗得來,上下來感覺很好,學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時知道“分別”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是出現了漏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爲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課前我作了充分的準備。因爲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求長方形周長的兩種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規律能理解,也能靈活運用,但是要求用語言來歸納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有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爲難了。感覺他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般。課本中關於乘法分配律只有一個植樹的例題,但是練習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卻靈活而多變,學生們應用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針對這種現狀,我把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進行了歸類,分別取個名字,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題目能靈活應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這樣三類: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進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個數字與8相乘,這樣不公平,稱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學生印象很深刻,開始還有部分學生只選擇一個數與8相乘,歸納方法後學生都能正確應用了。

二、提取公因數法。如:25*40+25*60=25*(40+60)解題關鍵:找準兩個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數,提取出公因數後,剩下的另一個數字該相加還是該相減,看符號就能確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這類題的關鍵在於觀察那個數字最接近整百數,將它拆分成整百數加一個數或者整百數減去一個數,再應用懲罰的分配率進行簡算。有了歸類,學生再見到題目就能依據數字或運算符號的特徵熟練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簡算了。

以這個爲切入點,從而比較順利地引入新課,正好那天是植樹節所以我又創讓“打比方”成爲數學課堂的閃光點。

凡是教過國小數學乘法運算律的教師都會體會到“乘法分配律”是乘法運算律中最難掌握的。學生在做練習題中錯誤最多。所以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身隊深度的剖析和思考。最後想出了用打比方突破課堂難點。雖然我們的“比方”有時看來似乎有點不恰當,但是這種比方對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拓展思路竟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這樣做的:

我由解決問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但我沒有急於給學生灌注這叫乘法分配率,而是寫下了這樣一個式子;{姐姐+我}×媽媽=姐姐×媽媽+我×媽媽然後提問:“誰能解釋爲什麼我這樣寫嗎?思維活躍的學生馬上就會回答:“因爲媽媽是你和姐姐共有的,所以你和姐姐都有資格和媽媽在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明白了數學原來也是通俗易懂的。然後我再讓他們閱讀教材,給這個看似“不恰當”的比方定性爲“乘法分配率”。歸納整合爲字母算式:(a+b)×c=a×c+b×c,這時我再此讓學生展開聯想,讓他們學着老金剛怒目在自己身邊和生活中進行舉例,學生很快舉出(上衣+褲子)×人=上衣×人+褲子×人,(鉛筆+圓珠筆)×本子=鉛筆×本子+圓珠筆×本子等例子等不是十分貼切,但卻富有情趣,孩子在編例子的同時,其實已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徵,學生就不會出現(a+b)×c=a×c+b的錯誤,在生動活潑的“打比方”中,既帶給了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又讓我們枯燥深奧的數學概念成爲形象而具體的理解形成,這種教法我在教“乘法交換律”時也用到過,我在結尾時把它總結爲“左右搬家”然後講了個鋪子搬家的故事,學生們在津津樂道的故事中,在形象貼切的“打比方”中學懂了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使數學課堂貼近生活。

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共有25個小組參加植樹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提出問題: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通過兩種方法和算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後要求學生照樣子說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比較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分配率的最大區別,前者只在連乘的同一級運算中運用,後者是在兩級運算中運用,所以,看清題目是一級運算還是兩級運算對決定算法非常重要。這節課雖然成功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教完之後,在練習過程中還有部分學生掌握不好,在後一階段依然要加強練習,邊練習邊總結算法,使學生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第七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上個學期已經學過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這個學期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也運用了學過的運算律進行簡便的計算,上課之前,我以爲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並不陌生,所以就簡單地設計了複習,回顧學過的運算律,再讓學生髮現運算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課的例題,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過舉例,比較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基本完成本節課的新授。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在計算和實際生活問題中的運用。上課之前,我以爲學生會跟着我的思路走,會很順利的上完整節課。但上完課,我發現我自己的課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開始的時候,學生回顧運算律的時候出現了小的問題,讓我有一點束手無策,導致後面的複習題忘記出示,課堂環節被遺漏。 教學新課的時候,學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寫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實這個時候可以用乘法交換律變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時,我也在想,知識應該是靈活的,我也應該寫出學生說出的那種形式,因爲這是學生自己列出來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課上我的做法就有點急於求成,有點生搬硬套了。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 第2張

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本來我認爲這節課學生應該很快地發現等式兩邊的特點的,也能很快地說出它們的共同點的,但上課的時候,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發現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即使有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點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課後反思了,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該從哪裏入手,是比較數字上面的關係,還是觀察式子上的關係,還是看符號上的關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討論之前比較例題中的等式的時候沒有清楚地講到讓學生觀察等式的運算順序,導致學生不會說。另一方面,對於將等式抽象成一個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麼難事,但還要講出抽象的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一點難度,學生能感覺出來就是這樣寫,但說的有理有據真的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說出他應該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注意小組討論的程度問題,提出適合學生的、有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題的設計意圖理解清楚,根據題意正確地進行計算,並掌握做題的方法。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也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爲學生提供了多種探究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上課時,我以輕鬆愉快的閒聊方式出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教學資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算式:(8+6)×2=8×2+6×2,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通過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裏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給大家計算帶來的便利。從而感受數學的美。

這堂課由具體到抽象,大多需要學生體驗得來,上下來感覺很好,學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時知道“分別”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是出現了漏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爲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課前我作了充分的準備。因爲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求長方形周長的兩種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規律能理解,也能靈活運用,但是要求用語言來歸納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有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爲難了。感覺他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般。課本中關於乘法分配律只有一個植樹的例題,但是練習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卻靈活而多變,學生們應用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針對這種現狀,我把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進行了歸類,分別取個名字,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題目能靈活應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這樣三類: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進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個數字與8相乘,這樣不公平,稱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學生印象很深刻,開始還有部分學生只選擇一個數與8相乘,歸納方法後學生都能正確應用了。

二、提取公因數法。如:25*40+25*60=25*(40+60)解題關鍵:找準兩個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數,提取出公因數後,剩下的另一個數字該相加還是該相減,看符號就能確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這類題的關鍵在於觀察那個數字最接近整百數,將它拆分成整百數加一個數或者整百數減去一個數,再應用懲罰的分配率進行簡算。有了歸類,學生再見到題目就能依據數字或運算符號的特徵熟練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簡算了。

以這個爲切入點,從而比較順利地引入新課,正好那天是植樹節所以我又創讓“打比方”成爲數學課堂的閃光點。

凡是教過國小數學乘法運算律的教師都會體會到“乘法分配律”是乘法運算律中最難掌握的。學生在做練習題中錯誤最多。所以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身隊深度的剖析和思考。最後想出了用打比方突破課堂難點。雖然我們的“比方”有時看來似乎有點不恰當,但是這種比方對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拓展思路竟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這樣做的:

我由解決問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但我沒有急於給學生灌注這叫乘法分配率,而是寫下了這樣一個式子;{姐姐+我}×媽媽=姐姐×媽媽+我×媽媽然後提問:“誰能解釋爲什麼我這樣寫嗎?思維活躍的學生馬上就會回答:“因爲媽媽是你和姐姐共有的,所以你和姐姐都有資格和媽媽在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明白了數學原來也是通俗易懂的。然後我再讓他們閱讀教材,給這個看似“不恰當”的比方定性爲“乘法分配率”。歸納整合爲字母算式:(a+b)×c=a×c+b×c,這時我再此讓學生展開聯想,讓他們學着老金剛怒目在自己身邊和生活中進行舉例,學生很快舉出(上衣+褲子)×人=上衣×人+褲子×人,(鉛筆+圓珠筆)×本子=鉛筆×本子+圓珠筆×本子等例子等不是十分貼切,但卻富有情趣,孩子在編例子的同時,其實已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徵,學生就不會出現(a+b)×c=a×c+b的錯誤,在生動活潑的“打比方”中,既帶給了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又讓我們枯燥深奧的數學概念成爲形象而具體的理解形成,這種教法我在教“乘法交換律”時也用到過,我在結尾時把它總結爲“左右搬家”然後講了個鋪子搬家的故事,學生們在津津樂道的故事中,在形象貼切的“打比方”中學懂了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使數學課堂貼近生活。

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共有25個小組參加植樹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提出問題: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通過兩種方法和算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後要求學生照樣子說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比較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分配率的最大區別,前者只在連乘的同一級運算中運用,後者是在兩級運算中運用,所以,看清題目是一級運算還是兩級運算對決定算法非常重要。這節課雖然成功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教完之後,在練習過程中還有部分學生掌握不好,在後一階段依然要加強練習,邊練習邊總結算法,使學生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