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92W)

一份高質量的教學反思是能夠幫助我們分析教學情況的,做爲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寫教學反思的技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5篇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篇1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肖開會

擔任四(1)班年級語文老師已經一個學期了,這期間有過失敗有過進步,有遇到過重重困難和困惑,有體會到教育的艱辛,同樣也有很多收穫和反思。

在這個學期裏我負責教授4(1)班的語文,期末考試學生的成績不是很理想,還有一個學生不及格,回想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存在許多不足:

一.課堂上

1.提問設計不好,語言過於繁瑣。

在課堂上我提問的語言有點羅嗦,顯得不夠清晰,以至於課堂上顯得不精練,不簡單。今後應當注意設計好課堂上的語言,不僅是提問的語言,還可以將過渡語都設計並寫出來,使課堂變得更完整,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風采和特色。

2.過於引導學生,沒能完全達到以學生爲主體教學。在上課時過多地引導學生,過於依賴教師個人思路按部就班,以至於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思維。今後該更加想辦法使課堂活躍,讓學生思考。四年級上冊期會考試語文教學反思

3.教學環節設計緊湊,但不夠簡單。

語文教學應當簡簡單單,我的教學框架清楚,但是分支過多,就會令課堂不靈活,不生動。在快結束課的時候,由於緊張導致教學次序安排有點混亂。今後應當在教學中更多地備學生,爲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出發點,採取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方法,希望更好地發展學生。

4.教學時間把握不好,課堂拓展做得不夠。課堂有時候時間把握不是很好,層次不夠清晰,另外拓展很重要,一方面可以使課堂更有層次,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可以讓學生自己說的部分多一些,養成學生的思考習慣,還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

二. 課後

1.課後作業設計形式不夠多樣,批改不夠及時和認真。作業形式

應該要多樣,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我佈置作業的形式過於單一,不能很好的發展學生。另外我有時批改不夠及時,未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糾錯也不夠及時,來期一定要注視作業的完成質量。

2.聽課數量不夠,交流不多。多學習多交流纔有進步,來期我要多花時間向右經驗的老師學習,多多改善自己的不足。

3.教學反思不夠及時,進步速度不快

4.培優補差計劃未能按部就班的實施,應當更加註重夯實學生基礎,像背誦默寫這些要硬抓。

5.對學生作文輔導方法不夠科學。在新的學期裏,我要注重總結經驗,及時反思,爭取自己更大的進步同時也幫助學生有更大的提高。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篇2

要想講出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真不容易;回憶講一節課的過程,收穫真大,這就是我講完《觀潮》這節課後的最真實的感受。就這節課而言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我講的是《觀潮》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對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從彙報收穫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在課前我充分的瞭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學生在彙報收穫時從不同角度進行,既瞭解了學生的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想突現出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的理念。《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這節課中我和學生共同營建了積極的情感交互過程,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去體驗、感悟。爲了達到以讀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讀都是由目的的。快速瀏覽的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第四自然段,便讀邊體會自己的感受;品讀、評讀是爲了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看完錄像後再讀是對悟的提高,同時由讀昇華到背誦。爲了達到以悟促讀的目的,我分層次激發學生進行感悟。聽潮水的聲音,邊聽邊想象畫面,有所感悟後再讀第四自然段;讀中有感悟後再品讀、評讀;看錄像後再讀,努力實現度的不同層次的提高。

師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沒有停留在悟出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態、聲音變化的特點的寫作方法以及安從遠到近的寫作順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於外,悟之於心。”對語文教學來說,感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接觸言語對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體驗言語作品,去發現和認識言語作品的深層含義,並將這種感受沉澱下來形成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就可以實現了。俄國作家果戈裏曾說:“像樣的朗讀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滿他心靈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個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字。同時在朗讀的聲音裏聽得出一種真實的內心激動。”讀的過程便是瞭解和欣賞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和作者真誠的對話,從而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達到“其言皆若處於吾之口,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能提高。在課上學生想把自己悟出的東西表現出來:讀、畫、寫詩、說對聯……都能體現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個教師的教學魅力與教學機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課上趙仲堯的一句“老師,我想再看一遍錄像!”使我有一點不知所措。現在想想,把握好這一機會(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讀出來,老師滿足你;其他人想看嗎?),不僅會滿足學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而且會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解決本課的難點。另外,學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師指導朗讀沒有跟上去,學生悟出的東西沒有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這一點,與我平時教學中指導學生間的評讀不到位有很大關係。至於第三自然段應不應該講,我本意是看學生的需求,不想過分的把學生引入第三自然段,雖然聽者覺得缺乏完整性,學生卻沒有同感,爲了使學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學生的想法在第三課時安排學生賽讀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樂,因爲有同事和領導的幫助;我快樂,因爲我在成長進步;我快樂,因爲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篇3

又一學期即將結束,依據本學期的教材特點,還算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並且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離期末考試不遠了。靜心思索,本學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爲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以後的

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結合課文和語文園地,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學生對語言的積累。

2、根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用心設計教案,及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根據班中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理解知識潛力的狀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3、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智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潛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潛力和創造力。

4、對課前的預習工作也很重視,不斷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漸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5、儘量做到面批作業,重視學生的書寫,及時表揚書寫整潔的同學,並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及時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鼓勵性的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資料,培養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6、加強家校聯繫,加強與家長間的及時溝通,把每位同學家的電話號碼都記載下來,以便和家長聯繫,把學生在校的狀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搞好學生的學習。家裏沒有電話的學生,把寫好自己電話號碼的條子,讓學生帶回家,以便家長和老師聯繫。告知老師學生在家的表現。

二、不足之處。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三分之一的同學生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潛力差、記憶力差,大多家長忙於在外打工,顧及不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需和家長繼續做思想溝通。

2、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自己的教學潛力更上一個臺階!

四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3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國小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爲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暱?我們知道不同閱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於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爲線索展開教學。隨着對作家杏林予的瞭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說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爲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並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說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說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涌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於充分的預設,來自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纔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說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鑽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係。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係。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係。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篇4

本週,我校繼續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達標課驗收,我於週二下午講了一節課,現就這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啓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1、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2、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級語文《綠》教學反思篇5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成敗取決於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下面我就談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貝瓷棖榫常導情激趣。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激起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例如:在上《巨人的花園》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中住着一位巨人,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看一下這座花園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都好奇的期待着,這時老師適時的運用資源課件出示用的各種畫面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並貌,生動有趣。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的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慾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科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指導點撥,自主探索

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自主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充分發揮遠程資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課堂的重難點。

四。重視朗讀感悟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爲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