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權益保障>

到底多少保單才能保平安 人生不同階段各不同

權益保障 閱讀(3.08W)
到底多少保單才能保平安 人生不同階段各不同
主持人:在保險常識還不普及的時候,人們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以爲只要買了一種保險,就萬事無憂了。殊不知保險還有很多細分:意外、健康、醫療、養老、人壽、金融貸款等,每個品種對應不同的意外情況。

越是發達的國家,保險制度越完善,人均擁有保單數量也越多。在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的最大需要就是安全與保障。保險的功能不僅在於提供生命的保障,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風險的要求不同,所需的保險產品也各不相同。

保險聚焦:保單與年齡階段

隨着市民保險意識和理財意識的雙提高,不少保險公司開發的新產品兼具了保障和投資的功能。但事實上,一份保單未必是覆蓋面越廣越好,選擇保險還是要隨着年齡階段來。

可能是受不成熟的投資理念影響,不少老百姓在買保險的時候也跟炒股票一樣,存在跟風現象,每個人手中的保單體現不出年齡段的特色,反而有強烈的地域特點。比如某個工廠的職工很可能都在同一個代理人處買保險,而且所購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不大,清一色的分紅險或者是養老險;在金山、青浦等城鄉結合部,甚至還出現一個村子的人都買同一品種、差不多保額的保險。

除了盲從,購買保險的另一大誤區在於對保險功能的濫用。保險週刊就曾接觸到這樣一個案例:一戶家庭月收入4000元的家庭,每年居然投入兩萬多元購買投資連結保險,造成家庭現金緊缺,退保損失又很大。無論如何,保險最根本的功能是保障,用它做投資不是不可以,卻不能過於偏重它的這個附加功能。隨着金融市場的成熟、產品的細化,我們完全可以找到比分紅險更專業的投資工具。

人人都要搞清楚保險的主次功能,只有當心裏有了一本“保險經”,才能切實提高我們購買行爲的理性成份。

保單與保費漲價

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比起1990年時的68.55歲高出了很多,原有的生命表已經不具備權威性亟需修改,據悉,新的生命表將在2006年重新訂立完成。由此引發的問題是:隨着人均壽命的提高,我們的保費是不是也要漲價了?

其實生命時間延長可能帶來的僅僅只是養老險種的價格上漲,而一些保障類險種的價格反而應該會下降。而且保費的漲跌不僅與我們的平均壽命有關,還受很多其它因素的影響:如現行利率水平,利率高險種價格相對便宜,利率降低險種價格相應提高。此外還受壽險公司自身的經營績效影響等等。

無論如何,保費的漲跌都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數理依據,並且能夠兼顧公平,還有相關的監督機構,其實並不須老百姓去煩心擔憂。這裏我們要強調的觀點是:選對品種比關注價格更重要。面對保費調整,你或許在躊躇要不要等待。等待的好處是,未來的保險價格有可能更便宜;等待的風險是,在等待期你無法獲得保障。而保險作爲一種提供潛在意外的保障,本來就是很難用價格衡量的。

在對保險進行具體選擇時,除了要根據自己的年齡階段和需求,還要留心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質量,保險公司以售後服務是保單質量的重要保證。

保險案例:

25~50歲:不同保單各司其職

25歲通常是本科生就業三年、研究生畢業的年齡,由於工作時間不長,經濟條件也有限,一般買保險只考慮自己一個人的,保障的價值也相對較低。考慮到年輕人經常外出旅行、交友,不妨購買一些意外險;以前小青年很少買健康險,但隨着“不要讓父母白白養你”的說法日漸流行,不少年輕人加買了健康險。

30歲以後,對健康更加關注起來,購買健康保險的人明顯增多。特別是成家以後,對家庭和兒女更有一份責任。時下的婚姻登記處一般有保險介紹,新人在受益人欄上互寫對方的名字,也算是種對彼此的愛和責任,保險成了一種浪漫的表達。

35歲以後,隨着家庭的成熟,子女成長,原有的保單可能無法滿足需求了,就要增加和擴大。特別是有還貸壓力的家庭,更需要買一份保險爲家庭提供財富保障。目前我國房貸險仍屬強制險種,但注意主貸人務必填寫夫妻中收入高的一方。如果主貸人發生意外,在條款規定責任範圍內由保險公司替其還貸。

到了40、50歲,養老問題浮出水面。請記住養老保險是越年輕時買越合算的。到了這個時候,房子買了,孩子也大了,主要任務是爲自己增加一份養老金。在國外年逾五十的人會考慮去世可能給子女帶來的高額遺產稅問題,會選擇買保險避稅。

保險言論:保單不是越多越好

蘇默(34歲,保險規劃師):

雖然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人的一生中要有不同保障功能的保險,但我要提醒大家不要矯枉過正,保單並不是越多越好。

之所以這麼說,第一個理由是一些保險不能重複理賠。由於保險的補償原則,投保人不能通過保險來獲利。就拿醫療費用保險來說,它是根據實際的醫療費用發生情況,憑發票向保險公司理賠的。如果購買兩份醫療費用保險,按照保險規定,在一家保險公司獲得理賠金後,實際的醫療費用支出已經得到賠償,就不能再到另外一家保險公司理賠了。

第二個理由是保險買多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可供靈活支配的餘錢減少了。而且退保要承擔不小的經濟損失。所以投保時一定要給自己留些餘地,充分估計自己即將繳納的保險金,購買行爲務必謹慎。

客戶平均2~3張保單

陽亮(41歲,平安保險代理人):

我從事保險銷售約摸兩年,由於工作勤懇,也積累下二三百名客戶。在我的客戶中,人均保單量大概在2~3張,距保險意識很強的日本(人均5.4張保單)還有不小差距。但我已經能由此感受到人們觀念上的進步。

一般而言,我會爲一個客戶介紹4張保單,他們都會耐心地比較,然後再從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可能是出於“討價還價”的心理,很少有客戶會爽氣地接受我全部的保險計劃,可能他們覺得代理人總有盈利的目的吧。看來我今後只有設計6張保單,讓客戶從中挑選4張,才能讓他們獲得更全面的保障。

錯過多少好保險

海濤(36歲,主持人):還記得96年一箇中年女性在單位食堂裏設攤銷售保險的情景,當時我是抱着湊熱鬧的心情去看看的,並沒有買保險。記得有些同事打聽完回來還氣呼呼地說:那個代理人爲我做保額10萬的計劃,莫非我的身價只值10萬?!

可以說這一次是我們初涉保險,大部分人還持觀望態度,但依然有人敢於“吃螃蟹”,一下子買了七八份養老返還型保險。

近10年過去了,經歷了高利率時代的我們目前把錢存在銀行裏的利息聊勝於無,大家異常羨慕那些買了保險的人,覺得他們真是有投資遠見。而那個高利息的保單時代一經錯失,也永不再來了。

現在想想,我們的保險意識還是到得太晚,一些五六年前高保障價格也很便宜的保險品種再也買不到了。或許,保險作爲金融工具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只能是趕早不趕晚吧。

保險參與晚年生活

印素素(58歲,退休教師):我們經歷了自然災害、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不同年代,雖然飽受風霜,但又恰恰都沒有什麼養老計劃。我的保險設計還是兒子買保險時代理人順便做的。

退休後閒來無事,索性跟來找兒子的保險推銷員聊聊,沒想到與他的一番談話倒激起我規劃自己晚年生活的想法。

退休前我是數學老師,深知積少成多的道理。其實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經過仔細盤算,還是可以過得悠閒又有保障。我首先爲自己原來的保險添加了重大疾病保險,然後又騰出一些積蓄購買貨幣市場基金,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可關心,感覺自己也年輕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