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62W)

多讀書可以淨化我們的靈魂與思想,讀書是崇高的生命追求,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收穫頗豐,作者李躍兒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經驗,用一個個人性教育的個案分析,充分向我們詮釋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長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們又該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

幸福是什麼?孩子的幸福又是什麼?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過李躍兒的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們會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李躍兒提出的教育觀點。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纔會感到幸福。

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爲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而大多數家長此時逼着孩子認字、計算,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生理生長機制不但是預先設置好的,精神的機制也是預先設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樹,何時發芽、何時出土、何時抽葉、何時開花都由其內在預先設置好了的機制所決定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處於感性認知階段,還沒有發展起邏輯思維的能力,如果逼着他們算算術,無疑於趕着鴨子上架,結果只能徒勞無功。不尊從孩子成長機制的行爲是愚蠢的。

在李老師的故事中,有一個“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個男孩,主犯楊傑和大弟、二弟以及他們的父親都被判刑,這是一個悲劇的家庭,原本楊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由於父親暴烈的脾氣,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正是因爲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爲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但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這是一個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變。

作者李躍兒在書中還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讓人成爲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長智慧、傳達知識的。”而現實當中,尤其是在中國,成人對於孩子,大都是隻注意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

我們作爲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爲。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我們要重新定義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是否過着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人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有沒有對於“幸福”這個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有沒有獲得幸福的智慧。作爲教育者和家長,我們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

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寒假中有幸閱讀孩子給我一本書籍——《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我被作者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的不同實例,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以及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吸引進去。其中,李躍兒說"要是不懂什麼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

書中,李躍兒說,“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爲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爲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爲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教師也可以分成這3類呢?雖然,教師上崗前都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但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嗎?我有點惴惴不安了。李躍兒說: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礙孩子的成長,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我們老師和家長常常打着“爲了你好”的幌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當我們將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撕得粉碎的時候;當我們將興致盎然地玩着電腦的孩子從電腦前拉開的時候;

此書有些事例,使我覺得,教師和家長都太功利了。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教師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獲得成功感,可是,我們都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複製的,爲什麼老師家長想像複印機那樣複印孩子的未來呢?現在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孩子也很無奈:老師家長怎麼就不懂我的心?雙方的關係有的甚至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些地區甚至有弒父、弒母的悲劇發生。可是這能完全怪我們的孩子嗎?異化的教育,異化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於不尊重自己,試想一個孩子不再用童貞、純潔的語言和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還是一個孩子嗎?作爲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在以愛的名義做着傷害愛的事情。我們把自己以爲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真的需要嘛?這樣合適嗎?我們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我們一雙雙無形的手控制着,這樣的孩子,自身會產生一種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動而出的幸福感嗎?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溫柔親切地問他,他需要怎樣的幫助和關愛。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爲人師的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爲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麼的空靈,那麼的純淨,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保護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擁有幸福的每一堂課,擁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又從何談起呢?雖然,巴學園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李躍兒老師那樣俯下身子,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關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着“愛自己的班級的幼兒,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7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談到教育,總是與一系列矛盾和悖論聯繫在一起,比如管教與自由、慈愛與溺愛、幸福與痛若、希望與失望……人們在不斷地探尋以期得到答案,養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斷地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問題在哪兒,怎麼解決呢?正是這些疑問,讓《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無比現實的意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所著,李躍兒從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後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這本書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爲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專著,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

著名育兒專家小巫把李躍兒稱爲“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認爲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能讓我們入迷地讀着故事的同時,學習着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願天下父母都來讀一讀她的故事,學一學其中的道理,把幸福還給我們的孩子,並在爲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把它推崇爲“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她寫道:

“對讀者,我想說,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羣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分爲四部,分別是“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幸福使孩子產生學習的動機”。書中,李躍兒用她那愛與真誠的語言講述着關於愛育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性格鮮亮的小精靈,告訴人們孩童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要人們去理解那個色彩斑斕而鮮活跳亮的心靈。用她自己的話說:“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錯的。”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語上赫然寫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這是李躍兒的教育觀,她的教育座右銘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於腳。對教育來說,只要適合於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書中表明,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一切從無開始,就像生命之樹,只要你種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出土,什麼時候抽葉,什麼時候開花結果那是按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在起作用。嬰兒實際上就是一顆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

李躍兒告訴人們,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並尊重和理解這些規律。在一次家長會上,她苦口婆心地勸說一位家長:孩子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是由養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爲他們能夠固執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才使他們成爲他們自己。閱讀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什麼叫“愛育的宣言”。她大聲疾呼,要爲孩子營造愛的平臺,用愛佔有孩子的靈魂。

很多時候,成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爲。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爲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爲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爲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裏像沒有靈魂一樣。她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如果由於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

讀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感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就站在眼前,感動着我。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李躍兒在書中所提到的教育,說白了就是“愛”的教育。

最新關於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的書,是由被譽爲“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善於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本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複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並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爲。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爲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爲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爲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們認爲作爲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實習的一個月中,我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畫畫畫得很不錯,顏色也塗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批評孩子:“哎呀,你看你這畫得是什麼啊?老師畫的是皇冠啊,你怎麼畫成蝴蝶結啦?爲什麼不好好學啊,要跟老師畫得一樣啊……”第一次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可是多幾次之後,我發現那孩子便不願意再聽媽媽說話了,每次媽媽發表意見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來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訴家長以後不要這麼說她了,孩子很努力,畫得也很好,本來幼兒畫畫就不是爲了要讓她畫得跟老師的一樣,而是爲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愉快的度過這個過程。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始終注意啓發孩子,讓孩子能夠盡情地發揮想象和創造的能力。這些,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謂的畫畫的基本技巧,不過是家長急於看到成效而超過了孩子本身所能負載的東西而已。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爲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爲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複不同於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於保育。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着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賞李老師在對幼兒培訓時的方法。她會向孩子們講述一個故事,是關於長襪子皮皮的,然後她會用語言描述長襪子皮皮的長相,再讓孩子們在紙上畫。當孩子遇到不會畫的地方時,便會求助老師,這時老師再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單獨輔導,我想,這也是一種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據幼兒不同的需要去教給幼兒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不是統一教給每一個幼兒同樣的東西,這跟中國小學的學生上課有什麼兩樣呢?但是家長卻鬧意見了,說把孩子送過來真麼久了卻沒看到孩子學到了什麼,而且孩子畫出來的畫也看不懂,畫得都不像。李老師想的這個解決方法簡直太令人佩服了,她發給每個家長一張白紙,然後讓家長跟着她一起畫了一個小女孩,畫完以後,她又讓家長再畫一幅,這次是由李老師來口述,家長自己畫,畫的是長襪子皮皮。家長們畫好以後,李老師讓家長自己看看自己畫的畫,幾乎每個家長畫出來的畫都是一樣的,都是正面對着自己,兩腿張開等的特徵。家長們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時,李老師說:“你們畫的第二幅畫,是不是受了我教給你們的第一幅畫的影響?”家長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發出鬨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如果老師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是先教給孩子怎樣畫,然後再讓孩子畫,那麼孩子發揮想象的空間就變小了,這是一種思維侵略,當老師先教給孩子們東西,再讓他們想的時候,思維就會被教的東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應該多角度,對方面地去啓發孩子,引導孩子,激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表達,我們需要爲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可以放飛想象,放飛思維,放飛什麼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