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78W)

讀書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讀書使我們多了一份奮進的力量,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買來快半年了,斷斷續續的看。前幾天終於看完了,心裏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一、先列一下我的書單吧。食譜除外。

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孕期買的。不到一週就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最初的育兒理念——教育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自己。這是根本。

《卡爾-威特育兒全書》給出了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充滿了信心。

《鄭玉巧育兒經》胎兒卷和嬰兒卷,這是生長髮育方面的,也有一些智力發育的內容。到現在還在孩子半夜持續哭泣的時候翻回頭查找原因。

還有《0-1歲嬰兒養育每日一頁》,給我每天的指導。

《寶寶生長髮育監測卡(0-3歲)》是孩子5個月的時候買的。這個好在有每個月的生長指標,可以記錄下來。還有當月要學會的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等,以及訓練方法。也很實用的。不過裏面的胸圍啦、囟門都沒量過。頭圍也是到了快10個月才第一次量。知道閨女隨她爸的頭圍,沒當回事過。

後來買的遊戲類書,比如《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160個遊戲(0-3歲)》,簡單、方便而又實用。

給寶寶看的第一本書是顏色、數字什麼的,第一本故事書是萬友童書的《寶寶最喜歡的經典動物故事大全(0-3歲)》。到現在還喜歡。會指着上面的動物驚喜的啊啊叫。一起買回來的還有《兒童常用成語接龍大全》和《兒童經典智力測試題大全》,不過這2本現在看有點早。

二、作爲讀書心得,我整理了我的育兒觀點如下:

1、想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發現自己的問題。希望孩子學這個會那個,是真的爲孩子着想還是滿足大人的慾望?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大人首先要改掉自己性格里的急躁。否則孩子會一點不落的學到不想她有的毛病。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擁有創造力,原來需要那麼高超的技巧。創造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是挖掘出本來就擁有的而已。

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小心呵護,就怕大人的眼光破壞了孩子脆弱的心靈和感覺。我曾經的困惑現在找到了答案:大人之所以忘記了、不再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因爲大人用心、用靈魂去感覺自然的通道已經封閉。既然已經封閉無法感受,就千萬別動輒以爲孩子的感受荒唐、錯誤。可能大人隨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毀了一個孩子。

3、給孩子提供氛圍,引導而不是安排。這幾天看完了《失落的密符》,裏面講到蘭登和彼得講的幾節課。內容不是重點,關鍵是他們講課的方法,引導聽衆興趣的能力。我曾無數次的設想孩子遇到問題問我的時候我會怎麼講。看了書,才知道,答案不重要,方法是關鍵。

總是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天都會問他,今天你給老師提了什麼問題。另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次他遇到困難,媽媽總是說,我相信你能找到答案。希望我也能做到。

4、相信孩子的能力。《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愛看裏面的例子,李躍兒總能化腐朽爲神奇。也不知道用詞恰當不恰當,反正像我這樣的大俗人看起來都沒辦法的事情,她易如反掌的解決了。最神奇的還是教畫畫。孩子竟然能畫出“味道”來——就是酸甜苦辣的味道。看了畫,就知道想畫出的味道。還有畫出大怪魚等等。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她會在其中理解、進步和昇華。

書裏的方法有些我還不太會呢。要看第二遍。

5、教育方法是鼓勵、鼓勵、再鼓勵。這是一個朋友的父親說的。當然,鄭淵潔也說過這樣的話。朋友的父親是國小校長。

還有身教。勝於言傳。

擺了這麼多理論,還沒到用的時候。相信孩子能聽懂我的話,現在開始,就平等的對待她,用學到的方法。比如,摔了遙控器,對她說,不要摔,它會疼的。還要家裏老人配合,lg和我不在家的時候也這樣說。

只想到這麼多。慢慢再總結,用用再提高吧。

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裏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用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得令人窒息,要麼淪爲殺人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爲了成爲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其中幾篇文章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例如:當一位老師上題爲“我的幸福”的課時,她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着我們;在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裏,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那你們的幸福是什麼”,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牀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們說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們在國小已經減負,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爲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爲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爲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爲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後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說,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2022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愛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給他或她最好的生活。長大後又想給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後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學習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進入大學校門前的十二年學習中,絕不會是隻有快樂的,學習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我對市場一些心靈雞湯式的教育書籍是持懷疑態度的。

我認爲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克服一些學習困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對輕鬆一些的學習。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後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對孩子的要求不要不切實際的高。目前我們對陳浩涵的要求是比較寬鬆的,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應逐漸嚴格。相對於一些孩子上了數個課外班,浩涵是幸福的。他只上了繪畫和書法兩個班,如果有必要可以只上一個書法班,因爲浩涵性格急躁不耐性,希望書法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性格,哪怕是一丁點。以前浩涵還上過樂器班,但是他不喜歡,於是就退了。

二、浩涵已經上四年級了,但是學習習慣仍未養成,癡迷於電視和遊戲。我已下定決心要扭轉浩涵的這一習慣。每天除了完成作業外,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希望通過一個和數月的堅持,能改變浩涵的這一頑疾。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全部是快樂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以我最大的耐性協助浩涵作出轉變。如果浩涵能完成這一轉變,那麼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注意我只要求浩涵有良好的成績,而不要求第一。

孩子的人生已經開始,人生中除了快樂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挫折。父母將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通過自己的教育技巧、經驗和愛,使孩子的一生中不缺乏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