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平衡車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8.63K)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增強老師的自我批評能力,作爲一名老師,你們絕對要不斷地做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平衡車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平衡車教學反思5篇

平衡車教學反思篇1

根據我們學校的具體特點和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理解程度,爲避免學生討論內容的膚淺、深度不夠,我在教學《維護生態平衡》時着重做了以下2點:

一、利用問題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因爲學生對草原、對沙塵暴不是很瞭解,這也爲他們得討論提供了更廣闊得思維空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可以引起所有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之中去!結果我幸喜地發現:參與討論的學生多了,他們的觀點差異也就大了,激起了學生們思維的衝突,求異思維也就越來越豐富,課堂生成也就豐富多彩,這樣的課顯得精彩亮麗。

二、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思維:我們學校由於地處江南地方,學生不瞭解草原,也不瞭解沙塵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和相關的視頻向學生進行展示,使學生明白原來草原上的生態不平衡和沙塵暴的形成都是和人們的活動有關的,而且明白一旦環境遭到了破壞想要恢復原來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麼簡單的啦!這樣一方面克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困難,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讓學生觀察到直觀、生動的畫面給他們的視覺和幼小的心靈上都有一個很強的撞擊,特別是針對我們的學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種想法:“沙塵暴一般都發生在我國的北方,而我們是江南,跟我們關係不大”。我就利用多媒體便捷的優勢,把我們《揚子晚報》關於我省遭受沙塵暴影響的資料直接展示給學生看!當大家看到這樣的報道時,有的臉露驚訝、有的則表現出了一絲恐懼。最後討論時播放的輕音樂《回家》,意在讓大家知道:動植物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生存的環境,讓他們回到以前那樣美好的家園,和我們一起和諧的生活!!!我想這就是多媒體的作用吧!其實這也是我作爲一名科學教師想看到的,至少這樣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個深刻的記憶!並能在今後自己的一些行爲中能注意到保護環境,這是科學課的目的,也是我們做教師想要得到的效果,當然光靠一節課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課的結束時候用幻燈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課一定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一顆環保的種子,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是一名環境保護者!

縱觀整個一堂課,學生精神飽滿、討論熱烈、情緒激昂,時而爲人們的行爲而憤恨、時而爲環境的惡化而擔憂、時而爲自己肩負的責任而振奮!我想這堂課的作用已經大大的超出了課堂的範圍,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把他們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進行宣傳教育的!也一定會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應!

平衡車教學反思篇2

本堂課在503班上課時,領導正好過來推門聽課,所以印象深刻。一開始,還挺緊張,因爲科學教室暫時沒有多媒體,怕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參與度不高,其實是多慮了,學生變現還是挺給力的。本課一開始,我以複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往生態瓶內添加動植物和非生物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而生態瓶裏所有的生物就形成了一個生物羣落,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新的概念生物羣落。”郭書記給我的建議是情景導入,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引入,學生的積極性更改,效果會更好。

人類的哪些行爲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在圖中表示出來。我認爲這張圖標的設計不是不合理的,因爲人類獵殺、過度放牧、破壞環境等行爲都會使鷹、兔或者草減少,而這張圖表讓學生把鷹、兔或者草減少的行爲分開填,混淆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是沒有讓學生填這張表,只是讓學生討論使鷹、兔或者草減少的原因。

本節課還有一個遺憾的地方就是學生因爲沒有多媒體,所以沒看沙塵暴形成、沙塵暴的危害這樣的視頻,沒有形成那種共鳴。但是學生還好,能主動分析出沙塵暴是怎麼形成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回顧本節課,有成功也有遺憾。今後,我將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節科學課。

平衡車教學反思篇3

?生態平衡》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二)》中第八課的內容。該課除了使學生認識草原上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還要讓學生認識沙塵暴的形成及明確爲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爲了上好這一課,我在課前對生態系統平衡和沙塵暴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瞭解,因爲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交流和討論。整堂課的教學以交流討論、分析推理爲主,至始至終課堂氣氛都十分的活躍。我還利用教室內的電視,播放了沙塵暴的圖片和沙塵暴形成的原因,讓學生能更深刻地感覺到沙塵暴對我們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明白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如討論鷹、兔或草減少了會有什麼現象,推測沙塵暴的成因,我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把握住時機,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因爲這樣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通過教學,我也發現我所設計的教學過程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本課一開始,我以複習導入,提出:“上節課,我們講了往生態瓶內添加動物或植物,之後生態瓶會有什麼變化呢?”強調:“當生態瓶內的某一個環節發生改變時,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大自然也是一樣,如果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今天我們就來討論維護生態平衡。”我感到這種引入方法沒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想如果在開頭能引入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效果會更好。

2、本課的結束,我沒有用一段很好的話來概括總結,只是草草的結束了。我認爲要是能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讓學生課後去思考,這樣效果會更好。

3、課標上說到:科學學習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但是這節課都是我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回答,這點做得還不夠好。

回顧本節課,有成功也有遺憾。今後,我將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節科學課。

平衡車教學反思篇4

製作生態瓶是《生態平衡》一課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態平衡,使學生領悟生態平衡涉及的諸多要素及其之間的密切關係,讓學生認識到生態中缺少任何一種組成部分,生態就難以達到平衡,進而明確生態平衡的組成要素,不僅有動物、植物、微生物,還包括非生命物質。讓學生在動手製作觀察生態瓶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生態間的關係,認識到生態環境的脆弱,進一步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爲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在科學教學活動中,生態瓶是一種有趣、充滿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爲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飼養、觀賞生態瓶中的魚和其他各種水生生物,這種飼養和觀賞可以增長知識,促進探究,增進理解,並帶來美的享受。

做一個生態瓶的活動,是一個直接影響本單元探究活動能否深入開展的活動。在學生製作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同學動手做了,卻沒有成功。反思這個活動,覺得在指導學生做生態瓶中還要注意一些問題:

1、關於瓶子的準備:可使用玻璃或塑料的飲料瓶,但在清洗時不可使用肥皂或去污劑來洗滌,使用這些化學物品洗滌,會導致瓶上留有肥皂等殘留物,它們將對水生物的生存會帶來危害。建議你用熱水洗滌,必要時可加一些小蘇打。

2、鋪在瓶底的沙石可取一些粗沙或細石,用自來水沖洗後,除去其中的塵土和贓物質,然後鋪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爲那些靠吃死爛植物和動物排泄物爲生的細菌提供一個寄宿的場所。

3、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無法獲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來替代。製作隔夜水,至少要將自來水事先靜置24小時,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使其中的含氯化學物質分解除去。大多數水生物都對含氯的物質很敏感,接觸到這些物質後容易死亡。

4、密封可採用蠟封,即用燒融的蠟油來封,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5、至於一個生態瓶中到底放幾條魚好呢?生態瓶中放養的魚的數量和生態瓶中水的體積及魚在水中可獲取的氧氣量直接相關。如果養的是金魚,則每4升水放兩到三條成年金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判別生態瓶中魚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魚浮在水面不斷“喘氣”,如果有這個現象發生,則表明水中沒有足夠的溶解氧,要麼是水質出問題了,要麼就是放入的魚太多了。

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們對製作生態瓶興趣濃厚,但學生製作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分析來看,一方面的取材的問題,好與壞、多與少,足以反映出生態系統的敏感與脆弱,加深學生的理解與體會;另一方面,也感覺到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是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的。

平衡車教學反思篇5

在這個探究實驗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成功之處:

1、緊貼生活創設思維的空間,爲學生撥開雲霧,展開猜想的翅膀。

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爲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據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2、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形成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3、營造寬鬆環境,培養敢想敢說的精神。

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往往使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因而課堂上巧妙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

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4、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方法。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據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這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鉤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小桶裝沙、硬幣等作爲阻力,實驗的數據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