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古詩詞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3.26W)

經過教學反思能夠提高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爲一名老師,小夥伴們一定要習慣性地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古詩詞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古詩詞教學反思7篇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1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於詩情畫意,其中寄託着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學效果

依據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穫還是蠻大的,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詩《山居秋暝》。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臺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爲“詩佛”;接着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麼特點?試着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設班內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後讓學生畫一畫,並在背誦這首詩後,默寫這首詩,使創新和內化有機地融爲一體。

2、聚焦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瞭解,拉近和文本的距離,在試着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藉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後也是讓生背誦並配畫,將積累與創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詩詞《長相思》。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並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贏。

學完三首詩後,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麼?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二、成功之處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環節有效地爲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鍊。

三、不足之處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等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節,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後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2

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詩結構勻稱,有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有詞牌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如《舟過按仁》中“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句話寫的是吃飽飯的牧童休息時的情景。把以地爲牀、以天爲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教學時讓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還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着了……圖中插圖中河面上爲什麼起波浪?難道真的用傘作帆能前進?或許是順風順水罷了?

學完本課後,讓學生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幫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3

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爲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爲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裏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裏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剛剛好。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4

教學目標:

⒈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⒊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⒋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瞭解王安石、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蒐集這三位詩人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背誦比賽,激趣導入。

⒈組際比賽背誦關於思鄉的古詩詞。

⒉家鄉,是每個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絃,誰一觸動它,就會發出最纏綿的思念之音。今天我們就隨着古詩《泊船瓜洲》,與王安石共彈一曲思鄉曲吧!

[背誦思鄉古詩,爲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於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絃,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⒈揭題討論: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嗎?“瓜洲”在這裏指哪裏?

⑵你瞭解這首詩的作者嗎?誰來介紹一下。

⑶師相機介紹王安石。

⒉正確、流利朗讀詩歌。

⑴學生自由試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正音:正音:間、數、重、還。

⑶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或師範讀。

⑷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

[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因此,先讓學生試讀,適時輔以教師的範讀,或學生的賽讀,力求讀通的同時,讀美。並讓學生藉助圖、課後註釋,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來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三、品詞析句,體會感情。

⒈反覆品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⑴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同桌之間互讀、練說。

⑵描述關於綠的好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綠”過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奼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說。

⑶朗讀體會“綠”意。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

師:你看,這“綠”字讓你們這麼一說,竟如此的豐富多彩;這“綠”字讓你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四,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5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爲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繫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髮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說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爲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着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着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爲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裏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6

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後一組——“綜合性學習”後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後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瞭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瞭解大意,背誦古詩,複習古詩並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穫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註釋大體瞭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覆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六年級語文期末複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並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於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古詩詞教學反思篇7

1 古詩詞三首

一、教材解讀

獨坐敬亭山

1.課文簡說。

這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爲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視着山,覺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裏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詞句解析。

(1)“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爲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着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爲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繫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 洞 庭

1.課文簡說。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爲“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裏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詞句解析。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爲映襯,顯得那麼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着一種寧靜、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羣山比喻成一隻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裏擺放一隻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緻,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羣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憶 江 南

1.課文簡說。

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後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觀光遊覽當地風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課文選了其中第一首,原題下的另兩首是:

其??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二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詞句解析。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曾經。“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瞭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選編這三首古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澱。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後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中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着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夠。《望洞庭》中的“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製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憶江南》中的“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鬆的、相互交流環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繫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啓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並啓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採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藉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後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相關鏈接

劉禹錫(772—842) ?? ??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絕爲工,格調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爲著名。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遊、唱和,並稱爲“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爲“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爲“小詩之聖”。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雲庵、廣教寺、穿雲亭、丹梯亭、額珠樓、太白樓等古蹟,今已無存。諸勝蹟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於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爲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並於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着調節作用。

君山 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峯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樑六自洞庭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