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工作經歷>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7篇

工作經歷 閱讀(7.09K)

你一定要知道事蹟材料應該是要給人帶去生活的動力的,在事蹟材料中,一定要選取有價值的典型。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7篇,感謝您的參閱。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7篇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1

許興龍同志1975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分配到經濟不發達的常山,在常山一中默默工作了20多年。根據工作需要,服從組織安排,從不討價還價。相繼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務主任、副校長、副書記等職務。兼任衢州市中學數學研究會副會長、衢州市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常山縣數理化協會會長、常山縣教育學會數學分會副會長、常山縣科技協會委員,常山縣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2003年6月調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擔任黨支部書記。在涉及普通教育的各層次崗位上任勞任怨,發奮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許興龍同志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總結出一整套數學教學、數學競賽和指導大學聯考複習的成功經驗。課堂教學深受學生歡迎,他所任教的班級參加省會考、全國大學聯考,其學科成績的優秀率、及格率明顯高於其他班級。輔導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競賽二人獲省三等獎,多人次獲衢州市賽區一、二、三等獎。在優質搞好數學課教學的同時,他廣泛從事教材教法、解題技巧、複習指導等方面的研究,多篇論文在市、縣學會上交流,其中有1篇論文獲衢州市一等獎、2篇獲二等獎,多篇獲優秀獎。他致力於教學創新,探索數學課教學的最佳途徑,勇於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大膽推行開放型教學,使教育效果、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主編的《國中代數解題方法與同步測試》、參與編寫的《中學數學單元知識和潛質自測》等書均由貴州出版社出版發行,參與編寫的《高中會考題型分析與研究》一書由華東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導課藝術》一文在浙江師範大學《中學教研》雜誌上發表。

許興龍同志如醉如癡地愛他的事業、愛他的學生,把全部心血都拋灑在教書育人上,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以火熱的激情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緻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出各類合格人才。在構成良好班羣衆,培養優秀學生班幹部、轉化後進生等方面都總結積累出豐富的經驗,並多次在市、縣說,得以普遍推廣。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他不但儘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給學生以幫忙,還組織學生互助給以解決,許多理解過他捐助和關懷的學生在來信中說:“許老師您比父母還親,我將永遠懷念您”。

許興龍同志是一個樂於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經常爲全市、全縣數學教師講學、輔導,用心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多次參與衢州市數學學會組織的《高三數學複習與測試》教材編寫工作,負責研究的課題《中學生數學科研意識的培養研究》獲衢州市三等獎。目前,他正在負責市級立項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和參與省級重點立項課題《高中數學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並獲得階段性成果,對提高常山縣和衢州市數學課教學質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許興龍同志在擔任常山一中教務主任、副校長、副書記期間,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用心配合校長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制定並完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常規,相繼出臺了10多個管理制度和評比條例,使學校的教學工作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爲學校的教育教學大幅度提高和順利透過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驗收立下汗馬功勞,學校被評爲浙江省禮貌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多次被評爲省、市級先進羣衆。他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指導工作,使青年教師很快適應教學,成爲學校的教學骨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用心組織開展實驗教學,學生小發明、小創作等科技活動和其他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輔導學生參加省小發明比賽有三項獲省三等獎,學校已連續15年榮獲縣科技活動先進羣衆。

許興龍同志因工作需要,調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工作後,他深知全面提高常山縣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好處和難度。用心主張確立教學中心意識、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效益意識和教學改革意識。把教研工作定位在實施以創新爲核心的素質教育,按教學管理、教學研究、爲師生服務三個層面,緊緊圍繞教法、學法、考法進行改革探索。在工作中堅持調查研究,做求真務實的楷模。每學期直接調研和進行教學視導的學校都在20因此上,聽課不少於60節。此外,還經常與外地教研部門和學校加強聯繫,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如到義烏新課改實驗區學習培訓時,曾花了整整一天時刻到義烏稠州中學考察調研,從早上五點半學生起牀,到晚上九點三十分熄燈,每個環節都細心觀察,不肯放過,回來後在多次會議上進行彙報,引起領導的重視,爲加強常山教育教學管理帶給借鑑經驗。目前又承擔着常山縣高中教師基本狀況調查分析、常山縣職業技術教育狀況調研和常山縣國中畢業生外流狀況調研分析等工作,爲教育行政部門決策帶給依據。

許興龍同志情繫常山,紮根常山。常山縣屬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義烏老家相比,差距很大,當初與他一同來常山的近30多位老鄉都陸續離開常山,到杭州、義烏等發達地區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多次爲他在發達地區找到工作條件優越、經濟收入豐厚的單位,但他並不爲此所動搖,帶着他對常山教育事業的熱愛,帶着對常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把根緊緊紮在常山的土地上。從教近30年,沒有搞過有償家教,沒有從事過第二職業,20多年來基本上沒有因私事請假,既使結婚也放在週末舉行,不請婚假。腳受傷,打着石膏達半個月,拄着柺杖照常堅持上班。

許興龍同志的工作受到省、市、縣領導的充分肯定,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深得家長、學生的信任。被評爲常山縣首批高中數學學科帶頭人,多次被評爲常山縣先進教育工作者,榮獲常山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評爲衢州市新時期好形象教師,兩次評爲浙江省教育系統單項先進工作者,被衢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衢州市勞動模範,被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會授予浙江省第十五屆“春蠶獎”。目前,被省總工會推薦參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評選。

不待揚鞭自奮蹄。他常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自勉,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爲實現常山教育的完美明天而不斷追求。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2

李素麗,女,漢族,1962年出生,是北京市公交總公司汽一公司第一營運分公司21路售票員,1998年起從事“李素麗熱線”管理工作。在18年的售票員工作中,她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作爲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爲乘客服務,被羣衆譽爲“老人的柺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嚮導、病人的護士,羣衆的貼心人”,先後榮獲全國五四獎章及“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00年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

“用力去做只能到達稱職,用心去做才能到達優秀。”日前與全國勞模李素麗交談的時候,記者強烈地感受到她“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敬業精神和全心全意爲百姓服務的崇高境界。

李素麗衣着得體,言談有素。對此,她自信地說:“我的形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對內我代表首都,對外我代表中國。”

從售票臺到熱線平臺,是什麼使李素麗在平凡的崗位上光芒耀眼?她坦言:“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職責心和愛心,只有把自己和職業融爲一體,把自身價值和本職崗位緊密相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把本職工作幹好。”

爲了給聾啞人帶給優質服務,李素麗學會了簡單的啞語;爲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親切感,李素麗一有機會就學習方言;爲了給不一樣層次的乘客帶給優質服務,李素麗不斷“充電”,目前已經是一位碩士研究生。她說,做一名優秀的服務人員很不容易,只有學到過硬的本領,才能爲百姓搞好服務。一個好的售票員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一個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和外交家。工作中,李素麗常常試着與乘客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爲乘客着想,發奮把握乘客心理,常常幾句話就化解了車廂裏的矛盾。她說:“車廂就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化解矛盾是售票員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

談起對焦作的印象,李素麗高興地說,來焦作之前她在網上查閱許多資料,對焦作有了初步瞭解。但是當踏上這塊土地時,她還是感到出乎意料:焦作的城市建設十分好,整個城市不僅僅美麗,而且整潔,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爲全國公交戰線的一面旗幟,記者請李素麗就我市公交事業發展談一點看法。她親切地說,雖然來焦作時刻很短,但卻感受到了焦作公交人昂揚的精神風貌和用心的工作狀態,這是公交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在公交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優質服務十分關鍵,只有緊跟時代需求,不斷研究和創新服務方法、提高服務質量,才能使公交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我們堅信,李素麗的焦作之行對提升我市服務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必將產生強勁的推動力。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3

兩彈元勳”鄧稼先,爲我國、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着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覈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裏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着、的研製。鄧稼先爲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爲我國第一顆和第一顆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勳。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裏,他28年的祕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勳”的美名纔開始傳揚。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4

“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這就是30多年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的“夢桃精神”。

1951年,16歲的趙夢桃進入陝西西北國棉一廠。1952年5月,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活動中,趙夢桃以異的成績第一個戴上了“郝建秀紅圍腰”。在擋車時,別人巡迴一次需要3—5分鐘,可她只用2分50秒。她進廠不到兩年,就創造了千錠小時斷頭只有55根、皮輥花率1.89%的好成績,她第一個響應廠黨委“擴臺擴錠”的號召,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

趙夢桃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不讓一個夥伴兒掉隊!”在她的影響下,“人人當先進,個個爭勞模”蔚然成風。從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創造了月月完成國家計劃的先進紀錄,還幫助12名同志成爲企業的先進工作者。1959年,她和她的“趙夢桃小組”雙雙出席了全國羣英會,成爲紡織戰線一面旗幟。1963年,趙夢桃又創造了一套先進的清潔檢查操作法,這一操作法在陝西省全面推廣。同年,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因患肺癌病逝,年僅28歲。

“趙夢桃小組”這面旗幟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輝。1980年,這個小組被國家經委授予“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5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

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靠人拉肩扛,把鑽井設備運到工地,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苦幹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裏,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蹟。

在那些日子裏,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得到醫院去看;鑽井砸傷了腳,他拄着雙柺指揮;油井發生井噴,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重晶石粉,被人們譽爲“鐵人”。

在大慶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進喜爲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6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

1898年他生於河北豐潤縣一個貧農家庭。18歲那年,家鄉大旱,他隻身闖關東,到撫順栗子溝當工人,後來到鞍山,進了日本人開的制鋼所。

1948年2月,黨派孟泰參加通化鐵廠高爐的修復工作,他帶領着夥伴,只用35天就修復了原定80天修復的兩座高爐。

1948年底,孟泰回到鞍鋼。爲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中央要求鞍鋼迅速恢復生產。當時配件奇缺,孟泰領着工人刨開厚厚的冰雪,把埋在地下和廢鐵堆裏的各類器材一件件收集起來。幾個月後,大大小小收集了上千種、上萬件。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到1949年6月7日,鞍鋼煉出第一爐鐵水,鍊鐵廠修復的3座高爐用的材料,沒花國家一分錢。孟泰成爲鞍鋼人的旗幟,他的名字傳遍全國。

1950年8月的一天,4號高爐發生爆炸;孟泰置生死於度外,摸索到爐臺上,關上冷卻水開關,避免了一起爐毀人亡的重大事故。又有一次,3號爐爐皮被燒穿,孟泰冒着烈火用幾條浸水的麻袋堵住裂口,化險爲夷。孟泰被大家稱爲“老英雄”。

孟泰也是刻苦鑽研科學技術的模範。他對高爐上密如蛛網的1000多根冷卻水管了如指掌,總結出一套高爐循環水系統維護操作法,被稱爲“孟泰操作法”。他親手建立了“孟泰儲焦槽”,每年可以節約上千噸焦炭。他爲配礦槽研製了防暑降溫設施,改善了作業環境,同行管他叫“高爐神仙”。

五六十年代,他先後當選爲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1957年,他擔任鍊鐵廠副廠長;1961年,擔任鞍鋼工會副主席。1966年“_開始後,鞍鋼陷於混亂,他在被誣陷、被__的逆境中堅持工作,並抱病去北京,向中央反映情況。

1967年6月,中央着手解決鞍鋼問題,周總理特邀孟泰赴京。同年9月30日,孟泰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孟泰恢復了名譽。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範文500字7

陳溫福,男1955年12月出生,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水稻區域創新中心主任,農業部“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北方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農技推廣學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水稻專家組成員、東北稻區負責人,遼寧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農業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多年來,陳溫福院士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20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在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產育種及生產技術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

1.在超級粳稻育種理論與技術創新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作爲農業部超級稻育種重大專項東北稻區的主持人,陳溫福教授帶領東北超級稻的研究團隊在育種理論創立、新株型種質創新、優質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及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1)率先建立了北方粳型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並在新株型創造上取得重大突破,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2部,創制出新株型優異種質20餘份。

(2)育成的優質超級稻新品種多個被農業部確定爲全國超級稻推廣計劃主推品種;被列入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並順利通過科技部、農業部聯合評審,成爲國家“863 計劃”重大專項後補助品種。

(3)課題組選育的超級稻近三年在東北稻區種植面積均超過水稻總面積60%以上,拉動水稻平均單產由“十五”末期的424.6kg/畝,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488.0 kg /畝,平均畝增產63.4 kg,增幅高達14.9%。

2008年,以袁隆平院士爲主任委員,盧永根、李家洋、朱英國等4位院士和5位國內水稻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對該項目進行了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爲,“該項成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綜合性、系統性強,創新性突出,理論與技術價值高,應用前景廣闊,綜合水平居同國際類研究水平”。目前,該項成果已被農業部推薦申報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多次獲國家和部省級科技獎勵和發明專利

(1)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秈粳稻雜交新株型創造及超高產育種研究與應用”,在理論和方法兩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較爲系統、完整地提出了秈粳稻雜交育種理論與方法及理想株型理論;直接或間接育成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9000多萬畝,增產稻穀46億多公斤,產生經濟效益超過36億元。該項成果於被評爲國際水平,並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主持完成的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北方粳型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育成超級稻新品種9個,累計推廣面積1300多萬畝,增產稻穀9.5億公斤,產生經濟效益13.5億元。2005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主持完成的農業部重點項目“北方粳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在超級稻生產技術組裝集成與示範推廣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以無紡布覆蓋旱育稀植爲核心的超級稻生產技術大面積示範推廣。2007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主持完成的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和遼寧省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基金項目“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利用秈粳稻雜交穿梭育種法,育成了易脫粒型優質粳稻新品種“中粳564”,使北粳南引這一50年代慘遭失敗的難題獲得成功。該品種在安徽、遼寧、河北、寧夏等省區推廣650多萬畝,創直接經濟效益6.4億多元。該項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主持完成的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優質粳稻高產高效益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累計推廣179.6萬畝,增產稻穀1.03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1.33億萬元。該項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6)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12篇被Sci和CABA收錄,80篇次被引用,2篇蟬聯遼寧省首屆和第二屆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研究成果被收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選編》。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專利號分別爲:ZL200710086505.4和ZL200710097754.3。

3.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他所領導的東北超級稻研究課題組在超級稻育種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方面已居國際地位。近十年來,項目組共育成通過部、省級認定的優質超級稻新品種16個,僅在東北稻區就累計推廣14721萬畝,增產稻穀83.11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4.67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4.教書育人成績顯著

作爲博士生導師,始終站在學科前沿,爲所在學科的研究生主講學位課,傳授新知識,並引領學科的研究方向,並帶有博士後8名、博士23名和碩士48名。

5.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先後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遼寧省學科拔尖人才、遼寧省優秀專家、瀋陽市優秀專家;全國首屆農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農業科研人員、全國農業科研推廣標兵、遼寧教育年度人物、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瀋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瀋陽市勞動模範;瀋陽市首屆十大科技英才獎、瀋陽市科技振興突出貢獻獎,國家農業科技榮譽獎——中華農業英才獎。

此外,先後入選遼寧省首屆青年優秀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教育部優秀年青教師培養計劃、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農業部神農計劃、遼寧省首屆“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培養計劃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