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工作經歷>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 五一勞動獎章範文(六篇)

工作經歷 閱讀(2.44W)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_五一勞動獎章範文(六篇)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 五一勞動獎章範文(六篇)

01

勞動模範田野先進事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勇挑重擔,帶領企業出困境

2003年,田野同志擔任中國十九冶總經理後,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通過集中統一管理,建章立制,破釜沉舟進行機構、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主輔分離、實施一江八點的“大營銷”戰略,很快將一個人員大量窩工、虧損4500多萬元、拖欠職工工資1662萬元、欠繳職工“三金”2850萬元、具有700多戶困難職工家庭的特困企業帶出了困境。2005年,中國十九冶實現利潤532.8萬元,償還歷史舊帳6809萬元,上繳國家稅金7176.3萬元,首次扭虧爲贏。

砥礪前行,一心一意謀發展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

2006年以來,田野同志帶領班子成員制定了中國十九冶“二五”、“三五”兩個五年規劃,引領企業步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通過實施“雙精管理”、“人才強企”、“科技發展”、“北上東進”、“西部市場核心”和“西部鐵軍”品牌六大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企業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由2003年營業收入不足10億元、虧損4500多萬元,發展成爲2014年營業收入和市場簽約雙超百億元、利潤超2億元、具有冶建和房建總承包雙特級資質的創新型施工總承包企業集團。

目前,中國十九冶形成了“以成都爲中心、9個區域分公司、3個國際工程分公司爲據點,向全國輻射,向海外發展”的市場格局;承建了世界一流、亞洲首條百米長軌——攀鋼萬能軋機生產線、創造中國高爐建設多項第一的邯鋼2000m3高爐推移、三次刷新世界紀錄的武鋼3200m3高爐、榮獲魯班獎的東汽漢旺生產基地災後易地重建等無數精品工程,獲國家、省部級獎200多項;擁有中高級職稱1095人、全國冶金行業和工程建設高級專家及優秀項目經理近100名、建造師等各類註冊職業資格人員790人、高技能人才1280餘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全國技術能手9人;獲得有效專利321項(其中發明專利52項),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鑑定46項,取得國家級工法6項,主參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0項,承攬國家級科研任務1項;形成了文化與品牌“雙核”驅動模式的“西部鐵軍”企業文化品牌;通過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查找“十大思想病”、整治“庸懶散浮拖”等活動,加強了黨組織建設、領導班子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中國十九冶黨委多次被評爲“中央企業先進黨組織”、“中冶集團四好領導班子”。

構建和諧,凝心聚力促發展

在抓好發展的同時,田野同志牢記黨的宗旨,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爲維護和促進企業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03年以來,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十九冶順利完成了公安、教育的移交;穩妥解決了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軍轉幹部穩定、大集體職工超齡參保、教師調整待遇等社會問題;償還歷史舊賬5934萬元;投入1500萬元對攀枝花12800多戶十九冶職工家庭進行煤氣、電網改造;投入1366萬元改建和新建了15個離退休管理站、24處活動中心;投入700多萬從根本上改變了十九冶攀枝花江北生活區的生活環境;先後建成攀枝花東風新村、東風景秀、棗子坪新村、中冶金沙等經濟適用房小區,解決了三千多戶職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走訪慰問離退休老幹部、老黨員、困難黨員、困難勞模、困難職工送慰問金600多萬元;開展困難幫扶、寒窗助學、送溫暖等活動共計500多萬元。

爲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先後舉辦了“中國十九冶,輝煌四十年”慶祝活動、“中冶實久從這裏開始”文藝晚會、中國十九冶實現“雙百億”慶祝活動、第十三、十四屆職工運動會等文體活動,增強了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011年,中國十九冶被評爲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田野同志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勇擔責任,彰顯央企新風範

鐵肩擔道義,盡顯央企風範。

中國十九冶先後經歷了汶川大地震、攀枝花8.30地震以及越南“5.14”暴力事件的嚴峻考驗。在大災大難面前,中國十九冶職工在田野同志的帶領下,用團結和勇敢擎起了西部鐵軍大旗,用關愛和堅強擔起了央企責任,用鐵骨和柔情譜寫了生命壯歌。

在災後重建中,中國十九冶承擔的總價超過13億元的東汽、都江堰崇義立交橋等災後重建工程,受到中央、省市、中冶集團領導的肯定和讚揚。中國十九冶都江堰療養院和工業開發分公司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都江堰療養院黨總支被評爲“中央企業2008年度抗震救災先進黨組織”。2010年12月,田野同志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爲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先進個人。

在成都二環高速路項目建設中,田野同志親自主持召開48次現場例會,組織優勢資源,科技創新、科學組織,晝夜拼搶,在8個標段中創造了16個第一,僅用十個月完成任務。

越南“5.14”暴力反華事件發生後,田野同志第一時間赴越南看望身處險境的職工,不畏懼,不慌亂,有序組織職工撤回中國。爲了履行合同約定,踐行對總包業主的承諾,有序組織人員及時復工,維護了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未來,中國十九冶將在田野同志的帶領下,以巨人的步伐,意氣風發,昂首闊步於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的新徵途,譜寫更加壯美的新篇章。

02

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非凡業績

---勞動模範張紹勇先進事蹟

在重慶的各條主幹道上,在大大小小的建築工地之間,每天都有一道道橘黃色的靚麗風景線穿行其中,那是中冶建工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在運送商用混凝土。靚麗的風景線中,有一個極平凡而又極閃亮的星,那是張紹勇駕駛的103號混凝土攪拌運輸車。

“愛車模範”與他的車

張紹勇於2007年進入混凝土公司,他首先駕駛的是自編號25號攪拌運輸車。25號車是自2000年混凝土公司成立開始就爲公司服役的老車。使用了近7年的25號車,車輛老化,設備隱患較大,車輛清潔差。到崗接到25號車後,張紹勇堅持每天早到一點、多檢查一下、多清潔一下,減少設備隱患,提升設備清潔靚麗度。對待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張紹勇勤查細看,防患未然。常年的駕駛生涯,讓張紹勇積累了許多保養車輛的好經驗,他養成了每次出車返回攪拌機樓裝載混凝土就繞車輛轉一圈的習慣,仔細檢查車輛,看車是否漏油、滴水,輪胎胎壓是否正常,聽罐體運轉是否有異響,摸輪轂等部位溫度是否正常……25號老車在張紹勇的精心調理下煥發了新的活力。調整到43號、86號、103號車時,他總能提升所駕車輛的車況與運載效率,設備的完好率、利用率,單方油耗、單方綜合運輸成本總能在同比環比中排在第一。

“車子是公司的臉面,也是我自己的臉面,整潔的儀表是必須的。”“罐車是我們工作的工具,就像戰士的槍,不愛惜保養好,臨時出故障,影響工作效率不說,還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愛車、護車、懂車,是我們駕駛員的基本素質。”張紹勇說。

嫺熟的技能、對設備的愛護,讓他所操作的設備每季度都被評爲公司的紅旗設備,年年被評爲公司的標兵設備。“愛車模範”更是同事們送給張紹勇的“雅號”。

“我是黨員我是兵”

張紹勇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是一名退伍軍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一名黨員,就應該帶頭;我是一個兵,服從是天職。”張紹勇堅決服從安排,堅決按操作規程作業。來到混凝土公司工作8年,張紹勇從未因爲超速、違章而受過一次處罰;在每年公司定期查詢GPS系統中,也沒有一次超速記錄。有新工地需要供應混凝土,江北站總是讓張紹勇負責運送新工地的第一趟混凝土,他會詳細記錄運輸路線上道路交通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以及施工現場的注意事項,並將所羅列的事項一一講給其他同事聽。路況變化,需要臨時改變運輸線路,張紹勇也會及時向站上反饋道路情況,及時彙報現場信息。

記得有次深夜,泵送現場混凝土輸送管道堵管,若不及時處理將會出現斷樁的嚴重事故,而現場工地地處偏遠無法及時與站點聯繫,是張紹勇及時送回了現場信息幫助技術員及時處理了堵管問題,避免了斷樁事故。這只是張紹勇爲公司避免許多損失中的一件事。

“生命沒有後悔藥,違章的後果必然是自己受罪、家人流淚、企業受累。”張紹勇行車至今已安全行駛超過百萬公里,真正體現了軍旅風範和共產黨員的本色。

履職盡職 盡職盡力

“履職盡職、盡職盡力”是張紹勇對待工作的標準和規範。“爲企業工作,實現企業發展是我的本職。公司發展,我們都榮耀;企業衰敗了,最終吃虧的是我們員工。”張紹勇說。

面對表揚和榮譽,張紹勇總是說:作爲一名駕駛員,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運量,是自己的本份。問及張紹勇是什麼支持他在平凡的駕駛崗位上一干就是8年,他也僅僅用“履職盡職、盡職盡力”簡單的8個字作答。這是一名普通員工對自己的“八字禪”。

今年3月,剛做完腎結石排石手術的張紹勇,擴張尿道排石的醫療管還未取出,因工作繁忙,不顧領導、同事的多次勸阻,堅持回到工作崗位。他說:“公司忙,我躺在病牀上着急,加上身體也恢復了,還是坐在駕駛室裏踏實。”就這樣,張紹勇又繼續奮戰在攪拌站與施工現場間。

從農民工到城市主人翁

張紹勇是一名“農民合同工”,他一直爲自己的農民身份而驕傲,他時常說“要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現在的政策好,讓我們農合工體會到了主人翁的地位”。張紹勇作爲國有企業中冶建工的一員,他不僅感受到了城市主人翁的地位,還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精神,力求更多更快更好地爲重慶市政民生工程做貢獻。2009年至2014年,作爲一名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駕駛員,其混凝土運輸車數,運輸混凝土量始終位列公司前茅。六年中,他三次榮膺運量冠軍,兩次獲得運輸亞軍。2014年全年運送混凝土2598車,運送混凝土14000多立方米。六年來,他立足駕駛員崗位,已運輸混凝土100000立方米,爲重慶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康莊美地、民心佳園、城西佳園、康居西城、和韻佳園,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嘉悅大橋、菜園壩長江大橋、嘉陵江紅巖村大橋,重慶輕軌一、二、三、五、六、十號線、環線等重點市政民心工程提供了優質混凝土,確保了施工進度,充分發揚了城市主人翁精神,爲重慶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平凡工作鑄就非凡人生

通過立足本職發揮好主人翁作用,立足本職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立足本職協助班長開展各項工作,立足藍天環保做好環保衛士,張紹勇受到公司以及上級的充分肯定。2012年,張紹勇榮獲“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時任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馬正其,在重慶市國資系統創先爭優總結表彰大會上講話時說:“中冶建工集團混凝土公司攪拌運輸車駕駛員張紹勇同志,連續獲得混凝土運量冠軍,三年累計安全行駛33萬公里,運輸混凝土5萬立方米,以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支持了全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張紹勇同志爲代表的這樣一批人,是推動國有企業蓬勃發展的有功之臣,他們是國有企業黨組織先進性的體現者,他們的事蹟令人感佩、催人奮進”。

2015年4月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張紹勇,現在依然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依然將自己視爲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崇尚勤奮勞動和誠實勞動,相信勞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勞動,他得到了領導的讚揚,同事的尊重,社會的肯定;通過勞動,他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對勞動他心存感激,是勞動托起了張紹勇和像張紹勇一樣的廣大勞動者的中國夢,是勞動讓張紹勇在他的本職工作中、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鑄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03

2020年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人物名片:郭志煌,中共黨員,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黨支部書記,泉州市勞動模範、泉州工匠、泉州市技能大師。作爲永春漆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志煌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500多年曆史的漆籃製作技藝進行傳承和創新,建立匠藝傳承工作室,培育青年學徒,發展漆籃製作產業,實施產業扶貧,帶動村民就業、增收致富。

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和原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有3個自然村落,5個村民小組。作爲勞模、村支書,郭志煌立足村情,帶領村兩委發展特色產業,精準施策、精準脫貧。

如今,龍水村早已從基礎設施欠缺,傳統漆籃產業發展凋敝,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貧困村,蛻變爲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發展漆籃產業,開啓富民引擎

龍水村土地貧瘠,當地人以種植毛竹爲生,並將竹藝與漆藝融爲一體,創造出了漆籃工藝。一個漆籃從製作到成品總共有一百多道工序,每個藝人負責一個工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龍水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漆籃。生於漆籃製作世家的郭志煌,十二三歲就開始接觸漆籃。但由於缺乏技藝創新和市場開拓,到了八十年代末,漆籃開始沒落,郭志煌也只得另謀出路,到外地從事古眠牀、古大厝和廟宇的上漆工作。

雖然長年在外打拼,可他一直心繫漆籃的繼承和發展。2012年,已在深圳闖出一片天地的郭志煌決定回村發展漆籃工藝。他認爲,要想將它做大做強,就要完成漆籃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的轉變。他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整合村裏技術精湛的手藝人設計產品。在郭志煌的帶領下,漆籃製作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理念,產品受到客戶好評。

2014年,他們還獲得了國家級中華老字號始創產品金獎。

同時,郭志煌發揮漆籃技藝上的專長,做好傳幫帶,每年組織4期漆籃技術培訓班,將貧困戶全部納入免費培訓對象。還通過組織手工藝人蔘加省市漆藝大師、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形成了漆籃產業人才梯隊。

爲把漆籃打造成惠及全村的富民產業,在郭志煌的努力下,龍水漆籃工藝公司成立並不斷髮展壯大,與泉州師院等高校合作對接設立大師工作室,研發漆籃高端新品,讓傳統漆籃更加時尚、大氣,成爲人們收藏的時尚工藝品。

此外,大師工作室還開發一些相對簡單實用的漆籃竹編制品,積極佔領日用品市場,延伸產業鏈條。緊跟時代步伐,開通電商平臺進行網絡銷售,在永春縣城、泉州新門街設立展示展銷館,在村中心區建設永春漆籃歷史文化展館、漆籃精品展銷館、竹編館。

目前,全村從事與漆籃產業相關的人員從200多人發展到300多人,佔全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產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從17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550萬元,增長223.5%;從事漆籃產業的農戶,每戶每年均增收6000多元。龍水漆籃還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向全國非遺衝刺。

實施精準幫扶,既扶貧又扶志

龍水村距離永春縣城16公里,近幾年來,隨着城鎮化進度加快,村裏部分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爲城市建設的一份子。如何進一步擴大扶貧範疇,讓更多的困難農民工及其子女感受到黨政和工會的關懷?在服務職工脫困解困的道路上,郭志煌與村兩委逐戶排查、摸底,確定了22戶脫貧解困對象,並制定龍水村持貧開發工作方案,確定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

通過深入調研,分析致貧致困原因,郭志煌將該村貧困戶分爲“4種類型”。其中,病殘致貧型15戶(因家庭成員患大病或殘疾致貧),短時貧困型2 戶(因供子女上學,經濟困難),無力發展型3戶(缺少發展資金、技術或創業失敗致貧),孤寡老幼型2戶(老幼家庭,缺少主勞力)。

通過“治窮治懶”雙管齊下,創新漆籃產業引領與設立扶貧基金兜底相結合的思路,郭志煌帶領全村採取“四個一”措施,即一筆啓動資金、一個發展項目、一套發展技術、一個幫扶責任人,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幫扶。

對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一定的發展啓動資金,幫助其參加技藝培訓,實現就業、鼓勵創業,努力做到貧困戶“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對確實沒有發展能力的個別困難戶,爭取納入低保政策予以兜底扶助;安排幫扶責任人,落實結對幫扶制度,在市、縣工會的牽線下,將子女就學、升學困難的貧困戶納入“金秋助學”活動。同時,引導龍水村華僑和社會賢達參與扶貧事業,設立並籌集扶貧開發基金30萬元,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2戶孤寡老幼型貧困戶的基金兜底扶助。

截至目前,該村22戶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脫困。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

基礎設施落後是阻礙龍水村發展的“硬傷”,爲了去除這道“疤”,郭志煌多方溝通聯繫,爭取發展項目,讓昔日的落後村換上了新顏。

該村聘請專業規劃設計研究單位,爲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新開通樓草線角落公路683米,完成環村道路提級改造1.5公里,完成環村道路提級改造1.5公里,建設雙向兩車道水泥路,極大改善了龍水村交通條件。此外,實施仙龍新道及周邊景觀工程,於道路兩側添置景觀路燈,種植香樟、羅漢松等名貴花卉樹木,建成漆籃雕塑、漆畫牆和景觀池等小品景觀,讓龍水村整體設施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爲真正做到“藥到病除”,在郭志煌帶領下,龍水村瞄準直接關乎羣衆福祉的民生設施發力。通過實施光伏發電併網項目、解決全村用電問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35戶飲水難題;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1.2公里,恢復灌溉面積125畝。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村中心廣場、農民休閒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整治電力通訊線路,讓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提升。同時,龍水村還引進社會資本將古厝改造成民宿,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此外,協調統一民房外觀,建成集農業生產、自由採摘、生態旅遊於一體的農業觀光園,打造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據悉,該村人均收入年年攀升,從2014年的8400多元,提升至2019年的1.5萬多元。如今的龍水村,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有獨具一格、蘊含深厚的漆籃產業文化,還有優美舒適的鄉村環境,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觀光遊玩。

郭志煌表示,接下來,將發揮勞模、工匠示範作用,帶領村民深化產業扶貧,鞏固脫貧成果,確保一個不落奔小康。(李亮 鄭靖錕)

04

盧邊芳:“我就愛給自己‘找麻煩’”

“幹一行,愛一行。”這是廣東省總工會女職工創新工作室帶頭人、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深圳國瓷永豐源瓷業有限公司花紙部副部長盧邊芳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從業19年來,她研發新畫面、配方2萬個,參與完成國家任務4項、國宴任務13 項,2019年更是突破專色38色次印刷(正常專色印刷2-12色次),革新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因顏色太多陶瓷無法實現的技術。

2001年她從老家河南來到深圳,從最初的基層花紙收紙員,到半自動機長,再到公司花紙部副部長,盧邊芳不斷鑽研技術、提升技能。今年,盧邊芳被廣東省總工會推選爲廣東省先進女職工個人,並擬授予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時不時給自己找點麻煩

時不時給自己找點“麻煩”,增加挑戰,似乎成了她工作的常態。在任半自動機長期間,一有休息時間她就到公司曬版部、磨料室、包裝部、打樣室去幫忙、學習,長此以往一個人就能掌握並獨立完成4個部門任意技術工作。

透過她研製出的浮雕白工藝,更可以看得出這位市級勞模的堅持和執着。2015年,爲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劉波設計系列瓷器禮品贈送給西藏人民。國瓷永豐源作爲生產廠家,盧邊芳就是這項“國家任務”的工藝負責人。劉波對這套瓷器提出了嚴格要求,除了底部露白,其他部分做單金,單金加凸臺能體現浮雕的效果。盧邊芳就針對要求從更高工藝層面再提出多種優化方案,最終設計敲定爲浮雕金加浮雕白。

在陶瓷印刷行業,浮雕金其實是相對平常的生產工藝,而浮雕白卻是整個陶瓷花紙界一直未能攻克的難題。浮雕白如何實現,面對這樣一道難題,盧邊芳便一頭扎進了實驗室。第一次添加顏色,失敗;第二次使用新材料,失敗;第三次,第四次……終於,四天後成功研製出滿意的浮雕效果——浮雕白烤完後能讓視覺呈現出球面體,解決了外高上膠過不去的問題,彌補了行業浮雕白的不足,更是圓滿完成此次任務。

不斷創新技術、帶領團隊共同進步

2016年,盧邊芳緊急受命接手了杭州G20峯會夫人宴用瓷項目,產品由中央美院的黃春茂主導設計,主題以杭州西湖水的顏色爲基調,加上中國傳統國畫加形意的福祿壽。新的挑戰來了,傳統裝飾工藝很難完美地展現這套作品的意境。

盧邊芳便根據自己多年的積累、總結,將色釉分離技術、釉中金技術、浮雕金技術、釉中彩技術多個行業現金技術和創新技術結合運用。其中,“夫人瓷”使用的鎂質強化瓷本身具有高白度、高透光度的特點,而鎂質強化瓷釉下顏色技術運用,把新的色釉分離技術運用到鎂質強化瓷上,將市面上普遍的畫面美感度較差的鎂質強化瓷白胎加花紙的單一裝飾手法進行改進,從而使陶瓷畫面更加潤澤和靈動。同時,也解決了行業釉下暈色的難題,瓷器釉上“西湖藍” 色澤更加明快、立體逼真、健康環保。盧邊芳調製的藍色被行業稱爲“夫人藍”,近兩年來一直是陶瓷行業的爆款色,甚至影響到服裝、包裝等其他行業,爲國家增加稅收近兩千萬,爲企業新增就業人數350人。

作爲技術帶頭人的盧邊芳還帶領團隊共同發明、改進創新,研發出新金屬色,浮雕假金新工藝、解決了電光膏色差異問題。獨創的釉中金裝飾技術,使只能烤760度-810度的陶瓷金溫度上升至900度以上,大大提高陶瓷金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

在不斷提升技能、帶領團隊共同進步的同時,盧邊芳已成功培養出一名初級配色師,兩名助理配色師。此外,利用週末、節假日時間她還義務爲留守兒童、在校學生、社區義工、四點半課堂學生傳播陶瓷文化,已授課達200多課時。她用行動弘揚勞模精神,彰顯時代內涵,爲傳承中華文化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05

勞模事蹟通訊稿

中新網寧波4月9日電(記者 林波)“直到周醫生的丈夫回到她身邊,夫妻倆開始正常上下班,我才‘退休’。”儘管爲浙江省寧波市醫護人員提供出行服務的“愛心車隊”已於近日“下線”,但全國勞模、夏慧星文明車隊隊長夏慧星仍堅持接送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主任醫師周麗上下班。

從2月初至今,夏慧星的這份特別守護已堅持了兩個月。

4月9日,周麗告訴記者,他和丈夫董縐縐都是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的醫生,不會開車的她平時都搭丈夫的車一起上下班,“董縐縐去馳援武漢,寧波的公共交通也暫時停運,所以我遇到了交通問題。”

由於大部分公共交通暫停運營,2月6日起,在寧波市公路運輸中心的組織下,專門爲寧波全市醫護人員提供出行服務的“愛心車隊”火線組建成立,共有17個品牌出租車隊,2支網約車車隊,208輛出租車、網約車參加。

夏慧星便是首批報名的出租車駕駛員。

“面對疫情,我也會害怕,但不能因爲害怕而退縮。”2月6日報名後,夏慧星迴到家中提出讓妻子去兒子家住幾天,“這一個月裏,我就自己買菜做飯,獨自生活。”

“第一次打電話預約車輛便遇到了夏師傅。”周麗表示,在瞭解到她的丈夫去馳援武漢後,夏慧星便提出結對接送她,“夏師傅特別熱情,和我說有事或外出都可以給他打電話。”

於是,早上7時,夏慧星便在周麗的小區接她上班;16時30分,他又在醫院停車場接她下班。而其餘的時間,他保持待命狀態,有接送任務便會立馬出車,“多的時候一天有10餘趟,少的時候就2趟。”

“她的丈夫去馳援武漢,是真正的英雄,但像周醫生一樣堅守崗位的醫務人員同樣也值得欽佩。”夏慧星坦承,爲抗疫一線工作人員服務是他作爲一名出租車駕駛員應有的擔當。

“感謝夏師傅的接送,也感謝他的耐心等待。”周麗表示,有時候遇到門診病人較多時,夏慧星從不打電話催促,選擇默默在停車場等待,“一次門診病人較多,結束時已經晚上6時,夏師傅就在停車場等了2小時。”

3月26日,隨着疫情防控趨於穩定,“愛心車隊”正式“下線”。在50天的時間內,“愛心車隊”的“逆行者”勇往直前,24小時日夜在線,一共爲2776次醫護人員提供了緊急出行服務,得到了廣大醫護人員的一致好評和社會的廣泛讚譽,爲寧波這座大愛之城增添一抹亮色。

儘管愛心接送活動結束了,但夏慧星卻仍堅守着這個接送任務,“等她丈夫回到她身邊纔會結束接送。”

“其實董縐縐已經於4月初回來,在象山休養,但夏師傅怕我出行不便,仍然堅持接送我上下班。”周麗表示,這份“情”她也曾想在物質上以示感謝,但都被夏慧星拒絕了,“夏師傅是免費接送我們醫務人員,曾想給夏師傅一些金錢上的補償,但下車後錢被他毫不猶豫地‘扔’了出來。”

以夏慧星名字命名的“夏慧星文明車隊”於2006年5月成立,十多年來,他帶領隊員行駛在甬城大街小巷,奉獻愛心。

每年除夕,他們堅守火車站免費接送最後一班火車到甬旅客;每年春天,他們積極投入寧波市盲人旅遊節公益活動,陪伴盲人“觸摸”春天;每年重陽節,他們帶着敬老院裏的老人們去看看新寧波、逛逛新農村;每年春運時節,他們起早貪黑奔赴機場、火車站,迎來送往每一位新老寧波人……從事出租汽車駕駛員行業的20餘年來,夏慧星和他的車隊堅持“一路行車一路愛”。

06

勞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用盡心智擔起生命的重託

他,是遼寧省衛生系統優質服務標兵、瀋陽市勞動模範;他,是瀋陽市十百千優秀人才、優秀科技工作者;他,是局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專家。他,是瀋陽市胸科醫院結核內科學術帶頭人陳巍主任。

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蕩了人類歷史上矇昧的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熊熊的希望;回望陳巍主任,是他用醫生的心智幫助更多的結核病患者找回了健康,讓更加美好的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6年,32歲的陳巍主任在工作的同時又完成了中國醫科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碩士學習,至此,他已經和結核病打了11年的交道。像讀碩士一樣,他對一切新事物、新知識,也都充滿好奇,有學習鑽研的衝動。每週他要工作五、六十個小時,但從沒放棄過學習。2000年底,他進入了瀋陽市胸科醫院,看到痛苦的病人和淚流滿面的家屬,更堅定了他用盡心智擔起生命重託的決心,近30年的光景,他說自己只做了一件事——拯救病人。

據流行病學統計,結核病耐藥已經成爲世界性的難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陳巍主任毅然擔起這一使命。結合臨牀實際工作,通過大量查閱文獻資料,果斷將自己的科研目標鎖定在“耐藥肺結核空洞介入治療”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困難重重的課題,這是一項東北三省尚屬空白的技術。

面對結核病耐藥這一世界性的難題,陳巍主任結合臨牀實際工作,通過大量查閱文獻資料,果斷將自己的科研目標鎖定在“耐藥肺結核空洞介入治療”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困難重重的課題,這是一項東北三省尚屬空白的技術。做趨化實驗時需要提取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當時沒有實驗志願者,陳巍就讓護士反覆抽取自己的血液進行實驗,由於實驗條件難以掌握,有時一天就要從他身上抽四、五次血,但是這些他都不曾在意,在他的心中,讓結核病耐藥患者早日擺脫病痛是他追求,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情懷。

日出日落,雲捲雲舒。不知熬過了多少個星星都要睡去的夜晚,陳巍主任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閃亮的佳績。他苦心鑽研的這項技術成果作爲國家十五攻關課題,填補了東北三省的空白,近10篇論文在國家級雜誌上發表;10年來,在臨牀應用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省內外患者紛紛慕名前來就診。然而成績的背後,是陳巍主任每週兩次要在放射線下穿着將近30斤的鉛衣,工作十幾個小時,他身邊的同志都知道,每次介入手術之後,他經常累的連說話、走路的力氣都沒有。看着滿臉疲憊的主任,同志們也會勸他,主任要注意身體,餘下的患者預約下次吧,可他總是說:“我辛苦一些不算什麼,人家從外地趕來做手術治病,我怎麼能讓患者和家屬失望。”像這樣日以繼夜的工作狀態,他持續了整整十一年。

2010年10月,陳巍主任的父親患腦癌晚期臥牀在家,他知道自己能陪伴父親的時間不多了。然而,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他舍小家顧大家,在患者和父親之間,他果斷選擇了前者。爲了不耽誤科主任的工作,他父親堅持不再上醫院治療,陳巍主任含淚爲父親提前開好了沒有日期的死亡診斷書,每天帶在身上去上班。父親臨終前,還叮囑陳巍主任:“孩子,作爲一名醫生,要時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爸爸時刻以你爲榮”。

他沒有辜負父親的囑託,患者在他的心中始終第一。

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仁心匯成美麗的傳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最更值得尊敬的是不僅貢獻汗水,還貢獻智慧的人!陳巍主任治癒2000多名耐藥結核病患者,爲患者節省醫療費千萬元,避免了數萬人感染耐藥病菌,這就是他的成就!他讓我們爲之感動!爲之驕傲!陳巍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