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農村學生流失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7.87K)

20XX年暑期上海海事大學三農服務社支農支教組於7月13日至7月28日赴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洞波瑤族鄉渭基村進行支教調研活動,通過走訪農戶和課後家訪等形式,得知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當地國中(以富寧一中爲例)本來一個年級應該有接近400左右的畢業生,但是最後只有200多學生完成了國中學業,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農村學生流失調研報告

調研情況簡介:洞波鄉的義務教育三階段

近些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當地青壯年去各大城市打工(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城市),導致當地生源的部分流失,爲了方便當地的兒童就地入學,採取了義務教育三階段的模式,國小一至三年級就近在當地村小讀書。以渭基村爲例,我們支教的地點就是這個村的國小,一共有三個教室和兩個老師爲一至三年級的學生授課,主要的課程爲語文,數學,體育和思想政治。讀完一至三年級以後,學生進入附近幾個村寨一起辦的完全國小來完成四至六年級的學業。等國小畢業以後,通過考試成績來進入不同的國中去鄉或縣完成國中的所有學業。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隨着年級的增長,學生的教學環境和師資條件都會提高,但是爲什麼會有很多的學生到了國中之後會流失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原因分析:

1)從“村寨學生”到“城鎮學生”

渭基村獨特的山區環境造成了封閉的山地農耕文化,當地村民接觸範圍小,接觸到外界的信息非常少,只能夠通過電視來了解外界情況,而且由於交通不便,唯一和外界交流[本文來自]的工具只有摩托車,很多學生對外界新鮮事物一無所知。可以這麼說,城鎮的繁華對這些“村寨學生”充滿誘惑,城鎮的生活讓學生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有一些緊張和彷徨,甚至還會有一些自卑。面對從“村寨學生”到“城鎮學生”的轉變,很多學生感到很不適應。

2)第一次離開“暖牀”

由於當地的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很多學生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大多數學生都是和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對來說祖輩會更加溺愛自己的孫輩,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們適應能力不強。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學生,自己的獨立性和個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和張揚。一下子離開自己從小生活的“暖牀”很容易會適應不了,導致學生非常地不習慣。

3)教學模式的變化

在原來的村小裏面,一個學校只有2個老師,學生每天都和這兩個老師接觸,和老師的感情比較好。而到了國中以後,學校的基礎設施好了,課程種類多了,學生多了,老師也多了。這樣直接導致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接觸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不像在國小那樣親密無間,學生缺少了老師這裏情感和心裏指導,容易受到不好的東西影響。

4)受到新興事物影響

從國小來到國中,學生有機會來到了更加繁榮的村寨,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特別是男生,有機會接觸了網絡,很多學生因此沉溺於網絡遊戲,荒廢了學習。筆者和學生的交流得知,很多學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沒有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

5)缺少父母的關愛

我們在當地做過調查,幾乎90%左右學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學生一般就是由爺爺奶奶帶。由於祖輩們的精力有限和年齡上的代溝,無法給予小孩們更多的心靈上關心。而父母又由於常年不在身邊,沒有辦法直接照顧小孩,會給予孩子們更多物質上的關懷,這也間接導致了原因4。同時缺少父母的關心很容易導致小孩缺少管教,直接導致了學生沒有約束,容易犯錯。

以上的五點都是導致學生流失地直接和間接原因並且具有當地的特殊性,都是學生還有普遍性的問題,例如:學生進入青春期這一類各地共有的典型問題,共同導致了學生的大量流失。

建議當地的改進方式

在渭基,大多數祖輩的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在祖輩之中就很少有人有過從寨子到鄉上讀書的經歷,祖輩們也就很少有辦法教孫輩們如何去適應這種學習上轉變。學生讀完三年級後,他們的年齡一般是在11歲左右,此時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若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生從一師一校或村小到中心完小的轉變,不僅導致部分學生低學業成就,更爲嚴重的會出現學生厭學、逃學、輟學甚至是違法亂紀等現象。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府部門以及各級學校更多的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學校的硬件建設上面,而對於少數民族學生在現代學校裏的文化適應則是忽略了,使他們在學習上產生了畏難和厭學情緒,這又直接導致了瑤山鄉瑤族學生低學業成就、退學和輟學等現象的發生。因此,學校應該採取積極措施讓學生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變被動適應爲主動適應。

(一)國家應大力投資興辦寄宿制學校

積極改善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條件在渭基,完小和中學都是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相對於村小和一師一校要好得多。但是學校硬件設施仍然缺乏,師資力量和素質仍然不高。學生的住宿條件差,學生食堂供應的菜雖是由國家免費供應給學生的,但是質量不高。①因爲食宿條件不好,這些學生自然就會想家而不能安心讀書。筆者認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招進來,還要使他們留得住,真正讓他們學得好;國家不僅要集中優勢資源辦好寄宿制學校,還要提高寄宿制學校的辦學質量;校方應努力把校園營造成家的氛圍,讓老師真正成爲學生的第二父母。

(二)班主任應加強和學生的溝通。積極做好這批學生的思想工作

在調查的時候,筆者發現班主任老師和學生溝通不是很多,據學生反映班主任和其他老師只是在上課時間見到,其他時間卻很少見到。有個別教師甚至去搞第二職業,其精力沒有放在教學和學生身上。筆者認爲,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管理上,加強對本班學生的思想工作,多找學生談心,要求學生積極轉變觀念,鼓勵他們主動去適應新學校的學習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班主任還應加強班級管理、學生的紀律觀教育,增強學生抵制誘惑的能力。同時,班主任老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使學校和家庭共同聯手,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總之,面臨着從一師一校到鄉上中心完全國小的轉變,學生面臨着“文化震驚”。那麼,對於從村上完小到鄉上中學讀書,以及從鄉上中學到縣城乃至到市裏讀高中的學生,同樣也會面臨着“文化震驚”這個問題。筆者認爲針對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思想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去主動適應學校學習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實現學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並最終實現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