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職業規劃>

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爲什麼做不久?

職業規劃 閱讀(7.63K)

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爲什麼做不久?
畢業生就業穩定率僅10%,自身定位不準難以人盡其才,接連頻繁換工缺乏職業規劃。

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爲什麼做不久?

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後“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成爲高校指導學生就業的有效方法,採取“先就業再擇業”方式的畢業生佔了所有應屆畢業生的80%以上。記者近日走訪衆多用人單位後發現,對於高校的這一普遍性做法,不少用人單位並不買賬,近日據廣州市一項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成活率在用人單位中只有10%,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快便流失了,以致於一些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搏!對此,用人單位呼籲,高校不應該爲提高自身就業率,就一味地把學生推向並不適合的企業,爲學生做好就業定位纔是解決就業難題的源頭所在。

一、現象描述:畢業生就業穩定率僅10%

近日廣州市的一項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在用人單位的成活率只有10%,也就意味着100個人進了用人單位,最終留下的只有10個,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快便流失了。企業最怕的就是像這樣,他們付出了大代價,最後都流失而得不到什麼回報。一些企業甚至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搏!

二、原因探究:相關各方均有責任,高校要承擔不作爲責任

高校責任:倡導“先就業後擇業”,把問題推給了社會

隨着新一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大戰的開戰,高校就業指導處的老師們紛紛鉚足了勁,想盡法子幫助學生落實就業單位。“你先到這個企業掛個名,稍後再做別的選擇……"這樣的話語成爲各高校老師們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常用語。

然而,高校的做法卻讓用人單位“很受傷”。一些用人單位明確表示,高校這樣的做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用人單位感到後怕,久而久之造成惡性循環,一些飽受傷害的用人單位甚至做出“拒絕用應屆畢業生”的決定。另有單位則用“又愛又恨”恰當地表示他們錄用畢業生時的感受。一用人單位說“高校這是把自己教育學生指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責任推給了企業,推給了社會,推給了學生本人,這是高校不作爲的嚴重失職!”

現身說法:畢業不就業慘被列入“黑名單”

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告訴記者:“去年師姐因爲沒有找到心水單位就提出暫緩就業,但學校卻將她錄入了“黑名單”,每天都要打電話,催促她快些找個單位落下腳,老師的說法是她的不緊不慢的做法會拖了學校就業率的後腿!那段時間,師姐和那些“黑名單”同學天天都要受到“轟炸”,最終迫不得已,找父母的的一個朋友幫忙,到某私營企業掛了個名,但事先聲明,絕不到單位工作一天!

該同學幽幽地說,師姐的命運,如今又落到了他們這批即將畢業的學生身上,快些找個工作把自己"嫁"出去,成爲大學生們十分憂慮的問題,很多學生其實並不清楚自己要到的單位究竟適不適合自己,但也無可奈何地"先進去再說","我們可不想因爲個人而影響整個學校的形象!"

老師坦承:高校,就業率是個“金字招牌”

北京衆多知名高校就業處的老師們向記者坦承,"讓學生先就業後擇業,的確成爲高校目前推動學生就業的有力方式。學生就業率的高低是高校來年招生的"招牌菜",是學校綜合實力的一張"名片",作爲"門面",高校大多給就業辦下了硬任務,而"先就業後擇業"則不失爲一個有效方式,既不拖學校後腿,又讓學生較早走入社會接受鍛鍊。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剛剛走出學校的大學生,大多心態較高,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能讓他們放下"心高氣傲"的心態,紮實地走向社會,對緩解就業壓力也不失爲一個有效的方式。畢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漂"在社會,對整個社會有弊而無利。

企業說法: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準,難以人盡其才

公司老總爲什麼不願招應屆生?外企人事經理:我們缺人但不招應屆生.應屆生爲何屢遭企業冷落?

1、不清楚自己適合幹什麼,大學生盲目找工作

一位資深人力資源總監表示,目前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依然還是求職大學生羣體心態、期望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他所在的企業近年來從西安、武漢、重慶等內地高校招聘了不少應屆畢業生。但即使是在這些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的優秀應屆畢業生中,一些人照樣困惑於“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麼”。心態上的茫然與不穩定必然導致他們在工作選擇上的多變和不確定。

2、找份工作當作跳板,大學生誠信受質疑

某企業今年招聘過一位大學生,但他報到後不到一個星期,就跳槽去了一家美資企業。由於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着心態浮躁的毛病,動輒希望通過跳槽來追求高收入,近年來發生的大學生違約事件數不勝數。 目前不少大學生、尤其是剛從內地前往廣東找工作的大學生,爲了能夠儘快在廣東"落地",因此"即使待遇低些也願意幹",純粹是"找一份工作當作跳板"。這樣一來,學生羣體的"誠信精神"已受到企業的質疑。

其他原因:企業"招聘虛火"造成繁榮假象

據有關專家介紹,不少跨國企業爲了爭奪最優秀的高校應屆畢業生,紛紛不惜高薪來網羅人才。雖然企業對此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但這種薪酬水平實際上遠遠超出了應屆畢業生自身的價值,從而導致了大學生羣體普遍存在着薪酬期望值過高的現象。不少大學生找工作時容易和同學進行攀比,並將眼光緊盯着薪酬水平、企業的知名度,想方設法要進入知名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流動性大的現象。

三、如何使應屆生"穩"下來

企業建議:增職業生涯設計課

不少用人單位呼籲各大高校,能不能增加一個"職業生涯設計"課程。他們表示,其實,大學生們在技能、技巧方面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心理方面應該增加課程。高校應幫助大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對自己職業生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規劃,所以他在以後的學習就有重點目標地去找工作。

高校迴應:需要全程就業指導

慶幸的是,不少高校已意識到該做法的"不合適"。一名高校就業負責人表示,企業希望接納的畢業生都能夠安心爲企業服務,這裏面的確存在矛盾。現在我們高校做的工作,主要是兩大塊,一是就業指導,一個是就業服務。他認爲,現在有一些新的輔導理念,一個是全程就業指導,就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讓學生接觸社會,有一個職業規劃,有一個職業的準備,然後在大三、大四時好好地培養自己,企業可參與到高校的就業教育裏面來,達到共贏。

專家支招:大學生要爲自己的前程買單

某就業指導專家說,在就業這個問題上,大學生自身要承擔起最終的責任。因爲大學生是其找到工作或找到好工作的最終受益人,所以,大學生是自身就業問題的主要當事人,而不能過分的依賴外在環境。大學生在入學時就要考慮自己的職業前程問題,最好可以更早的關注並準備就業問題,這樣經過大學生自身的重視和準備,是可以搶在畢業之前把就業問題解決掉的。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還要向更加自強自救方面的轉變,因爲沒有人會爲你的職業前程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