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 閱讀(7.64K)

在假期時間,大家都觀看《朗讀者》這個節目嗎?相信大家看完一定都要許多的感想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1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爲“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自身經歷改編的故事裏,觀衆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裏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裏描繪了無數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麼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揹着曹文軒四處求醫,終於在一個權威的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症”只是淋巴結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並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裏得知父親突發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 “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着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又過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並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節目播出後,有網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朗讀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目。”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2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敞開心扉的娓娓敘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然而出。在他們充滿深情的朗聲誦讀中,傳播着廣博高雅的文化內涵,讓聽衆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從而產生髮自心底的共鳴與感動,激起人們沉寂已久的對知識的汲取與渴求。

《朗讀者》其新穎的創意在於把文字和閱讀者通過閱讀的方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與文字的和諧統一。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讀者之一許淵衝,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翻譯家,至今已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多年,特別是古詩翻譯,世界稱奇,號稱“詩譯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漢、法漢互譯,成爲中外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歲了還在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壯語,一百歲完成莎士比亞全部著作的翻譯工作。在談到翻譯林徽因的詩《別丟掉》時,還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當時爲了喜歡一個女同學才翻譯這首詩送給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後才收到這位女同學的回信。老人說起來曾經的美好往事也是動情的熱淚盈眶,不禁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這樣的朗讀者,這樣的故事,就是《朗讀者》饋贈給觀衆的饕殄大餐,面對老人活到老幹到老的錚錚誓言和未泯情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只爭朝夕地工作,不發奮努力地修身養性?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敬佩他的同時被其深深地感染,定會思考自己的路怎樣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朗讀者來自社會各界,有知名學者、文藝名流、企業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衆。無國界醫生、16年陪讀失聰兒子的母親、選擇與艾滋病患兒共成長的校長等等,他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默默詮釋着人性的光輝。他們能夠敞開心扉暢談一個個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讀着自己鍾愛的作品或自己寫作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是他們的朗讀水平高低,而是朗讀者背後所凝聚和散發着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份沉甸甸的愛,一份對社會、對國家及對家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關注《朗讀者》,做一個朗讀者吧,朗讀可以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上朗讀,你便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在偷偷愛着你,朗讀者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絢麗多彩,充滿關愛,充滿和諧。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範文3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絡,成爲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爲《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爲是小衆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衆號、聽書軟件,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衆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爲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衆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爲: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爲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