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 閱讀(2.62W)

做爲學生,你看過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這個節目嗎?通過觀看,相信你一定都收穫不少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1

選擇,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哪裏都有選擇,在哪裏都有小小大大的選擇。而面對選擇,最後的就是大膽的面對,這將是一種磨練。

下午馮老師給我們看了《朗讀者》這個節目,主題是“選擇”,我不禁展開了會想。

我自我認爲,從我出生至今,最大的選擇,是三年級時的那個——略有叛逆的選擇。

當時,是一節普普通通的數學課,因爲兩名同學沒有認真聽講導致10多分鐘的課間轉瞬即逝,當時我就心想:怎麼老師沉默了半天開不讓下課啊!最後想了想只得一氣之下衝出了教室。

在教學樓外,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上了廁所就愣生生地坐在學校南半部的臺階上(我們當時的教學樓在北半部)。我不敢回教室,怕老師說我,更不敢去別的地方,更何況現在是上課時間。過了一會兒隱隱約約的看見幾個同伴的同學出來似是在尋找我,我正在氣頭上便又轉移到了文藝廣場前。

坐了一會兒,我看見了一個有些陌生但略顯威嚴的“老師”恰好走過我面前。“不對啊!老師現在要不都在上課要不都在備課,這個人好像是……王校長。”我心裏不禁咯噔了一下,現在真後悔沒有回教室。

“你是哪個年級的啊?”“三……年級。”因爲當時正當氣頭再加上校長突然出現不由得緊張起來,“怎麼不去上課啊?”“……”“那先去我那兒吧,外邊怪凍得。”

我隨着王校長到了她的辦公室,她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啊?”“三…三(9)班。”我還是顯得有些膽顫,腿哆哆嗦嗦的晃個不停。

最後我又被陳老師領會了班級,此次“冒險”恐是在學校最大的一次罷,也算是哮喘的前兆。

以後要改掉叛逆選擇這種習慣,控制情緒、調整情緒,不禁讚歎道:選擇,我正式向你發出挑戰!

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2

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生共鳴的節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本期主題“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着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在我的潛意識裏,有着這樣的解讀:遇見,不管是父母與子女的遇見、還是少男少女的遇見,如初見桃花,都是激動人心、浪漫而溫馨的,所以粉紅色是很合情境的;而陪伴,是平淡的,卻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襯了陪伴的形態,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大愛或是小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就這樣滲透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陪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陪伴,無論哪一種陪伴,都是溫暖的,楊乃斌的故事最勵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動力;喬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國妹老師的付出,向我們闡述着真愛,不是因爲他們的成就或是什麼,而是因爲他們的愛,他們的相互陪伴。。。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爲愛,沒有爲什麼,只是因爲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父母子女一場、夫妻一場或是閨密一場,我們都是用最珍貴的時間來陪伴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純粹的;夫妻一場,是億億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見到陪伴,時間越走越少。。。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於年輕者,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迷霧中的明燈!

學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3

《朗讀者》第2季,第二期如約而至。這一期的主題是《想念》。

一看到標題,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爾的一首詩《想念》(點擊藍色字直達),寫孩子想念母親的,非常真摯動人。我讀的這個版本,好像是擴寫過的,但很精彩,請諸君共享。如果明白這首詩的真僞來源的,請在留言中不吝賜教!

由主題導引,我在想,這一期節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親人的、想念老師的還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這個主題,極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應該想念的,毫無疑問,首先應該是汶川。整整10年過去了,當年新生的孩子們已經10歲。相信今天無數催淚的文章、朗讀,在微信圈裏廣爲傳播,讓無數人想起10年前的那個時刻,想起那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和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當年我讀過的三個令我非常感動的故事。《送給天堂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空之中。過去的時空,都保存在我們的記憶和想念中。無論是親歷還是聽說,都已經是我們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經震驚和感動的日日夜夜,也許曾被時間的塵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機,便會引爆,再次衝擊我們的情感和靈魂。

在這個被《朗讀者》命名爲“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屬於你的那些人與事?

著名導演許鞍華,想到了與她合作過的大師謝晉,想到了合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謝晉的家庭、孩子。

我在許導的敘述中,想到了餘秋雨先生寫的一篇紀念謝晉的文章,對,就是那篇極度催人淚下的《門孔》。那些智力受損的孩子們,其實內心也許更加懂得“想念”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