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6篇

觀後感 閱讀(1.05W)

當人們欣賞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不少感想,可以完成一篇觀後感,大家在寫觀後感的時候,需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例,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6篇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1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絡,成爲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爲《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爲是小衆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衆號、聽書軟件,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衆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表示。

爲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衆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爲: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爲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2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麼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彷彿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徵兆。

我曾以爲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裏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羣衆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裏人前人後。也許是我太過於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裏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裏,他們也或許戴着面具,進行着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裏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祕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着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牆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着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後不禁沉浸於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後,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並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爲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3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於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作爲一個寧可躺着無所事事,也絕不願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麼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誇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蘊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王源。作爲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臺的燈光和無數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

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承受着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於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並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

正如他的朗讀裏: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合國發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着“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裏。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裏,在他溫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裏,溫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說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裏,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並不因爲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捨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4

“眼淚是無色的,但它飽含着生命豐富的色彩”。這是《朗讀者》第六期的引子。在這一期四位朗讀者的朗讀中,最最打動我的是演員斯琴高娃的朗讀,從她的朗讀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這位一直飾演媽媽的演員,對自己母親深深的眷戀之情。

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斯琴高娃無可不表現出自己的堅強,拍片時受的再重的傷,她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可當她說自己的老年妝使母親流淚時,我心裏的那根弦被深深地觸動了———天下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快塊的老去,她希望兒女青春永駐。在母親心中,兒女永遠是年輕地模樣。斯琴高娃已成爲舉世矚目地出色演員,可她母親仍處處爲她擔憂,爲她牽腸掛肚。要知道,在母親眼中,兒女永遠是兒女,不管你地年齡,身份或是地位怎麼改變,兒女永遠是母親牽掛地心頭肉。這讓我聯想到我和我的母親。

有一次我數學考砸了,媽媽比我還着急,每天幫我找錯因,出題目,反覆練習,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回來媽媽一見到我放鬆,拖拉時間,就無心備教案,苦口婆心地勸我努力。可我卻任性地頂嘴,傷透了媽媽地心。晚上睡覺時,我也經常聽到媽媽說夢話:“女兒,怎麼辦呀?”那時的我覺得這是當媽媽都有的嘮叨,嫌媽媽聒噪。現在想來,那是媽媽在爲不爭氣的女兒擔憂啊!可憐天下父母心!

斯琴高娃的朗讀讓我爲自己當時的逆反羞愧不已。高娃老師用《寫給母親》來表達自己的心事。她的朗讀每一句都飽含着深深的情感,那樣親切,那樣深沉,讀到高潮處,朗讀者與聽衆都會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其實,坐在電視機前的我早已被感動的泣不成聲……

文中作者的母親走了,母親在世時,他嫌母親囉嗦,可等他們娘倆陰陽兩隔了,他卻時刻都在懷念母親,懷念她對自己的叮嚀,呵護,懷念母親生前說過的每句話,做過的每件事情……

人們往往都會如此,失去才倍感珍惜。慶幸的是,我終於意識到,我能每天聽到母親的囉嗦,聽到媽媽發自肺腑的教誨,何嘗不比斯琴高娃等名人幸福呢?我想,我不能向他們一樣,任着母親的叮嚀、囉嗦與愛隨着時光一起悄然溜走……

無色的淚,多彩的情。我要牢牢把握住母親對兒女的這份愛,這份情,我決不等時間老去而蹉跎了歲月……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5

故鄉是一座橋,跨越歲月的羈絆;故鄉是一道虹,連接起新舊世界的交替;故鄉是一根線,牽引着不管多遠的歸人——《朗讀者》

週末匆匆看了一期《朗讀者》,確切地說是半期,只看了前面白巖鬆和斯那定株的朗讀。

朗讀前白巖鬆敘述了他的故鄉——呼倫貝爾草原。當他多年以後,躺在故鄉滿是星星的夜空下,心情是那麼的平靜安寧。他深情地說:“故鄉就是你年少時天天想離開,歲數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這句話讓我深受震動,人年輕的時候對未知的世界無限嚮往,隨着生活經歷的增長,歲月的沉澱越來越多的時候,當你爲了生活背水而戰,當你被生活壓抑的無處安放的時候,總是最先想起那些最美好的時光,人的一生中,大概最數童年幸福了,簡單的快樂,簡單的幸福,人小慾望就小,慾望小了,快樂就多了!縱使吃不飽穿不暖,幾枝樹枝,幾顆小石子依然都可以開心快樂很久。

上週,我也回了一次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我所有的童年美好記憶都留在了那裏,雖然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我依然對那裏的一草一木,還有那條小河充滿的感情,雖然在老公、孩子們的眼裏是那麼破敗不堪,但我依然熱愛並喜歡那裏,連流動的小溪水都是那麼的親切,真想再蹲下來,在那水邊的淤泥裏,挖一眼泉眼。

就像白巖鬆講的那樣,年輕時一次次的離開,總以爲與故鄉劃上了句號,告了別。成年以後才發覺原來自己就像那高高的飛在天上的風箏一樣,無論飛的多高、多遠,線軸永遠留在了故鄉里。離開的越久,對故鄉的思念越重。白巖鬆說草原上十七年,北京三十年,但他從沒有覺的自己是北京人。

我覺得,鄉情就像是一碗酒,越放越醇。我的兩個舅舅,年輕時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離開了農村。記得剛出去那幾年裏,他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纔回來,回來時也是對村裏的一切充滿了嫌棄。姥爺剛去世那幾年,他們墳裏也沒有去過幾回,逢年過節都是我媽和我二姨負責上墳燒紙。斗轉星移,又十多年過去,剛開始清明節還不是法定假日,兩個舅舅就開始每年清明節回來上墳。最近這幾年越是,他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每年帶着老婆孩子回來,就連我們那曾經高傲的城裏舅媽,彷彿也對老家生出了感情,每年無怨無悔陪着舅舅回老家。可以看得出他們的孩子們是在他們的勉強下回來的,因爲從小沒有回過幾次,這裏不是他們長大的地方,自然也沒有舅舅們心中的歸屬感。

聽了朗讀者斯那定珠的講述,小時候他的眼睛意外受傷,父親帶他走了五天才走出大山,已失去了最佳治療時間。他十三歲離開村裏外出闖蕩,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資產五、六千萬的時候,決定要爲村裏修一條出山的路。所有人包括父親的反對,都沒有阻止他爲村裏修路的決心。

錢財耗盡,歷時十年,路終於修通了。父親多麼盼望能坐着他的車,開進村裏看一看,但在修通前三個月父親帶着遺憾去世了。

他的這種行爲,我覺得很多人不能理解,包括我自己,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可以搬家呀!可他就是想修路。這種執着,源自於一種深藏在骨子眼裏的情懷,這裏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

這時候,我也理解了老公當村長的行爲。一件衆人眼裏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他硬要攬過來。卻被人誤以爲是圖名圖利,付出的辛苦、錢財都不被人認可。因爲一碗水端平,卻冤下了親戚,三、四十年的親情,成了路人。最後無奈,黯然放下了這副擔子。他家親戚說他圖名,要拿他們立威,誰能體會到他的滿腔熱忱?

觀察了好久,覺得小地方的人比大城市裏的人重鄉情,也許是一種風土人情,也許是由一種難言的自卑轉化而成。因而形成了一種凝聚力頗高的鄉情。就像從我們這裏走出去的人,到哪裏也要聯絡一下老鄉。外出求人辦事,一聽到鄉音總覺得熟絡些。就連妹妹急性闌尾炎住不了院,最後還要找老鄉,才能上了手術牀。去北京醫院檢查,一號難求,也要從老家聯繫老鄉。一句鄉音就是最好的聯繫。親不親,故鄉人!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故鄉的情結,國內有老鄉會,國外有唐人街!

2022年《朗讀者》觀後感篇6

曾幾何時,文化類綜藝總是會給人以“小衆”的印象,但近幾個月來,央視《朗讀者》卻憑藉強勢的表現顛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最後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坦言,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週五買電影票去大院禮堂觀看電影,“5分錢一張,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大衆對馮小剛最爲推崇和喜愛的仍是他的馮氏喜劇,據馮導透露,他本人對於喜劇的喜愛,來自於年幼時在禮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雞叫》的喜劇動畫片。

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與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雲麗也來到了本期《朗讀者》的舞臺上。里約奧運會後,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爲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而郎平在舞臺上回憶了24歲時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對東道主承受的壓力絲毫不亞於朱婷。談及這段經歷,郎平透露靠流淚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