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6W)

如何克服自卑感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人都是感性的,人對外的感覺也是根據周圍的環境表現出來的,相信看完《自卑與超越》之後你一定受益匪淺,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讀到這個標題,您先別疑惑,請先跟隨我體驗一場別樣的人生:假如你從小可以“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你想同別人分享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們都認爲你是怪物,紛紛驚恐地遠離你,你會怎樣?

會孤獨?會自卑?會消沉?

從出生起,草間彌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見的幻聽、幻視病症讓她被迫遠離人羣,獨自承受多種壓力。她的世界很少有與普通人重合的時候,這少之又少的機會,便是她凝視、創作波點的時候。穿波點的衣服,創作佈滿波點的《南瓜》,時而在高雅的藝術展出展,時而在精神病院中掙扎。旁人愛她的作品,更愛她藝術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學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與超越》,此書內容詳實豐富,尤其是其中專業的心理學分析對生活十分具有指導意義。同樣不得不注意的還有作者的自身情況和創作歷程。雖然筆者對書中寫的生命意義、宗教等方面內容也有興趣,但是爲了避免出現“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問題,選擇只分享一點。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僂症,行動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間彌生一樣,可以說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在書中他分析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時,都有提到人體缺陷的原因,但是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他釋懷了,接納了自己的“與衆不同”。

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願稱這類羣體爲“維納斯”。魯迅先生認爲:“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當我們對探討“愛情、生命、夢想”等人類避不開的母題感到厭煩時,殊不知對殘障人士而言這些詞分量有多重。看過一場盲人足球賽,幾乎熱淚盈眶。場上共十位運動員,只允許兩位守門員有部分視力,其餘八人公平起見,一律帶上眼罩。傳球、搶球、射門,普通球場上普通發生着的動作在這裏表現得有些怪異,甚至醜陋扭曲。可是衝破自體缺陷,他們堅韌拼搏的身資着實令人動容。

我曾以爲盲人的夢想無非是看見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靜地過完一生而已。但膚淺的思想境界實在無法揣測精彩的靈魂。聽到盲足運動員回答央視記者自己的夢想是“拿盲足世界盃冠軍!”時,我才發現自己過於傲慢和愚昧。

應該把“依米花”獻給每個不屈的“維納斯”,它生長在戈壁,狀似野草,乍看下平平無奇。爲了兩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時間來完成向下紮根汲水的準備工作,然後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個清晨綻放出美麗的四色花瓣。

“維納斯”們渴望燦爛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樣強烈,異於常人,他們勇往直前的蟄伏歲月都更漫長,一生美麗一次更需要努力與堅持。生物界還在爭論依米花是否爲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場夢,只要足夠美麗,在困頓時做一做又何妨?

標題選詞時筆者糾結過要用“成爲”還是“親吻”,細思後選了後者。用“成爲”的話,內容是要寫給“維納斯”們的,而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沒有深刻了解和體驗,以一個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畫腳難免顯得傲慢無禮。而用“親吻”的話,內容就是寫給普通人的,當渺小試圖要證明自己的偉大的時候,挫折就已經註定了。

對於那些飽受困難挑戰的人,我們除了瞭解、幫助但不過分關注外,還應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對斷臂的維納斯——美與殘缺完美共存的神明,會有親吻以示尊敬的衝動一樣。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錯誤,纔會試圖去改變。

每個人生來以弱小的軀體去對抗整個世界,肉體的脆弱和對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來源。我們常常陷入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優越感和自信,但我們不能總比別人強,所以自卑總會存在。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生存意義的方式,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更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生存環境和自己個性的形成原因,和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用兩個公式來概括書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掙扎—>外力的內作用—>無行動—>苟且偷生式自殺二、自卑—>認識到不足—>找根源—>化爲行動—>強化意識—>取得成績—>自信正如《異類》裏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說的那樣,通過刻意訓練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傑出之人所具有的並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興趣和努力。

永遠不要因爲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遠不要因爲自己追求優越感而羞愧。

佛家說人生有三毒:貪、嗔、癡。

有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1927年心理學奠基之作。經典自有讓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對於生活的脈絡邏輯中,層層剝開了自我的真相。儘管書中一些觀念對於現代社會已有所偏差,但閱讀經典的意義也在於此,更多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內容討好。

比起譯名《自卑與超越》,其實我更喜歡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寫,“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爲,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超越自卑或許難以做到,也無法通過一本書就立刻得到答案,但此書能讓人對自身生活和行爲有更多的審視。以下是我讀完後印象比較深的感悟:

一、“生活意義”貫穿於我們的各種“行爲”之中,行爲即是現象,生活意義即是本質。

在幼年的早期,我們受周身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和“目標”,而之後我們所作出的各種行爲,都是以此爲導向進行的。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爲,歸根結底都是其“生活意義”出現了偏差,而我們一旦推測透其行爲背後的生活意義,一切疑問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還進一步闡釋了對“優越感”的理解。一方面,優越感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基於“錯誤”(按作者所言)生活意義的人們往往由於“自卑感”促使自己作出各種行爲,爲的是在別的方面尋找“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卻是自我催眠式的,是無法促進自我進步和發展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適用於看別人,更有效地用於自我的審視。一旦看清自己行爲背後的意義和目標,以及對不當的優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漸漸變得平靜。

二、合作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可以說全文都圍繞着“正確”的生活意義展開,作者阿德勒認爲正確的生活意義即是對外界的付出,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而在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同伴相處中,都是要成員間相互合作才能長久鞏固。同時,作者也從家庭成員關係、父母婚姻關係和社會關係指出在孩子幼年時期就要培養其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而前文所說的“錯誤”的生活意義,也與孩子幼年時期沒有被引導形成合作意識有關。作者着重提到了被溺愛的孩子,他們從小就不懂得合作和付出,只是輕而易舉地得到和索取。他(她)們認爲自己是“王子”,“公主”,這使得他們在外界社會中總是感到受挫,從而產生了自卑感。

作者提到,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在還沒真正進入外界社會之前,家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便之後更好地去適應外界社會。所以,基於這本書的教育意義,其實更適合爲人父母去閱讀。

而對於成年人,要如何超越自卑,作者也通過接觸的各種案例去表明,要從一個人的行爲中推測其錯誤的生活意義,判斷其形成錯誤目標的原因,最後再去培養其與人合作和爲人付出的能力。

最後,在這裏放上文中弗洛姆的一句話,

“他對自己的價值的理解就在於佔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爲最好的,就不得不成爲佔有最多的。這種惡性循環產生消極、嫉妒、貪心;最終導致人內心的虛弱和自卑。他對於自己的估價是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沒有一本書可以一次性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但它至少能帶給人一種意識的充盈。

他對於自己的估價是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生活,帶着疑問,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