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四篇

觀後感 閱讀(3.24W)

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好的抒發自己的內心感觸,也能從作品的內容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真諦。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四篇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1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爲“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衆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爲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爲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鬆所說,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2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一季比一季低,倒是時不時的有一些文化類清流綜藝節目博得了更多的眼球。

受衆品味早已開始改變,一貫的套路開始得不到人心,國內的綜藝節目究竟該怎麼辦?這創新的道路道阻且長啊!

綜藝節目這麼多,質量卻良莠不齊,看的人真是心累。何不這個時候反思一下自身呢?讀信、詩詞,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文化類清流綜藝就是很好的證明。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3

偶然看見《朗讀者》的廣告,又是董卿主持。

今天迫切看完《朗讀者》第一、二期。

被裏面的每個故事深深的感動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耳聾孩子的母親,兒子聽力因爲一次發燒耳聾了,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她的媽媽一直陪伴着他,做了兒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兒子的耳朵。

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課,晚上再把老師講的課給孩子反覆講。

她要讓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與人交流,所以選擇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學校,沒有去上聾啞學校。

這位母親的做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十六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她不離不棄的陪伴。

讓我想到我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等。

和這位母親相比起來我們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麼的不“記仇”。

記得有一次孩子做錯了什麼題,當時氣的實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廳,當孩子後面遇到看不懂的時候哭着喊我“媽媽,媽媽,你就幫我看一下嗎,我真的看不明白這道題(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些字還不認識)”,每次對孩子的吼叫過去之後回想起來都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孩子。

爭取以後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愛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學,當孩子走到學校門口進門的那一瞬間孩子每次都要回過頭來對我和爸爸招手,從不忘記,然後歡快的跑進學校。

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動於文中父親的背影。

早上,送兒子上學,看着他的背影,一種感動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雙肩挑起大書包,吃力前行貓着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時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堅強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從心底裏佩服那些做父母的。

我們更應該知足,更應該耐心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寫到此處老師發來班上的優秀作業第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個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熱淚盈眶。

希望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都不是那麼的“功利”。

願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

在這裏引用冰心的一篇文章《不爲什麼》。

不爲什麼——冰心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着臉問:“媽媽,你到底爲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額抵住我的前額,溫柔的,不遲疑地說:“不爲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還有其他人能說這句話!“不爲什麼”這四個字,從她口裏說出來,何等剛決,何等無迴旋!她愛我,不是因爲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間的一切虛僞的稱呼的名字!她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

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兒。

總之,她的愛,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層層的劈開我前後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爲“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來愛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到幕後,將我二十年的歷史和一切都變更了,再走到她面前,世界上縱沒有一個人認識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兒,她就仍用她堅強無盡的愛來包圍我,她愛我的肉體,她愛我的靈魂,她愛我前後左右,過去、將來、現在的一切!

天上的星辰,驟雨般落在大海上。

海波如山一般的洶涌,一切樓屋都在地上旋轉,天如同一張藍紙捲了起來。

樹葉子滿空飛舞,鳥兒歸巢,走獸躲到它的洞穴。

萬象紛亂中,只要我能尋到她,投到她的懷裏……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對於我的愛,不因萬物毀滅而變更!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普遍的包圍着一切愛我的人。

而且因爲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女兒,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

小朋友!告訴你一句小孩子以爲是極淺顯,而大人們以爲是極高深的話:“世界便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最新版《朗讀者》觀後感範文4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收藏着一段難以忘懷的成長經歷,在她們打開心扉的娓娓而談描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殊不知出。在她們填滿情深的朗聲朗讀中,散播着博大優雅的文化底蘊,讓觀衆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進而造成發自心裏的共鳴點與打動,激發大家沉寂已久的對專業知識的吸取與渴望。

《朗讀者》其新奇的藝術創意取決於把文本和用戶根據閱讀文章的方法密不可分地相互連接在了一起,結合在了一起,是人和文本的和睦統一。一個朗讀者便是一個故事,便是一部著作;而朗讀者所朗讀的每一部著作、每一段文字全是朗讀者最誠摯的心裏話和最親身的感受。

首期款發佈的朗讀者之一許淵衝,是北大的專家教授、翻譯家,迄今已從業文學翻譯長達六十多年,非常是古詩翻譯,全球讚不絕口,稱爲“詩譯英法唯一人”。他能保證中英、法漢有聲翻譯,變成東西方文化傳媒溝通交流的特使。迄今96歲了仍在漢語翻譯沙士比亞的經典著作,且立過滿腔熱血,一百歲進行沙士比亞所有經典著作的翻譯員。在提到漢語翻譯林徽因的詩《別丟掉》時,還引出來了老年人的一段完美的愛情小故事,那時候以便喜歡一個女生才漢語翻譯這首詩贈給她的,可是,直至50年之後才接到這名女生的覆信。老人說起來以前的幸福舊事也是動心的潸然淚下,禁不住感嘆“性命並不是你活了是多少生活,而取決於你記住了是多少生活”。那樣的朗讀者,那樣的小故事,便是《朗讀者》贈予給觀衆們的饕殄美餐,應對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幹得老的錚錚誓言和未泯情意,大家有沒有什麼原因不只爭朝夕地工作中,不奮發圖強勤奮地修養身心?堅信每個人都在欽佩他的另外被其深深感柒,定會思索自己的道路如何走,自身的發展目標,如何更能反映自身的使用價值。

朗讀者來源於各界人士,有著名專家學者、文藝範兒名仕、實業家,也是有平平常常的羣衆。無國界醫生、16年陪考耳朵失聰孩子的媽媽、挑選與hiv患者共成才的校領導這些,她們都會普普通通的崗位上,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用實際行動默默地闡釋着人性的光輝。她們可以打開心扉暢談人生一個個真實經歷、親自體會的事情,誦讀着自身偏愛的著作或自身創作的著作,可以感柒人的並不是她們的誦讀水準高矮,只是朗讀者身後所彙集和釋放着的一種奮發向上的人生觀,一份沉重的愛,一份對社會發展、對國家及對家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實質。

關心《朗讀者》,做一個朗讀者吧,誦讀能夠 令人遇上最好的自己,喜愛上誦讀,你便會發覺整個世界都會偷偷愛着你,朗讀者的全球也因而越來越五彩繽紛,填滿關懷,填滿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