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 閱讀(8.37K)

觀看《朗讀者》這個節目,相信一定能讓大家懂得反省和思考,那麼你的觀後感怎麼寫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1

一檔名爲《朗讀者》的節目火了,引起的網絡熱議也多了,作爲一名熱心觀衆,我想在這裏談談我對這檔節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緊張備考的高三學生,偶爾能借着“積累作文素材”的幌子讓自己的心靈放飛一下,而《朗讀者》就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我喜愛節目中一個又一個讓人潸然淚下又讓人莞爾一笑的小訪談,樂於傾聽沾滿塵世煙火的記憶裏毫髮畢現的真實經歷,熱衷於用雙眼去窺探人性中鮮爲人知的光輝。

有人說這檔節目中朗讀者的故事的吸引力蓋過了朗讀者本身所朗讀的內容,造成了文學的忽略和貧瘠。但是我想說,不可否認的是,故事的確引人入勝,部分朗讀者的朗讀水準也確實不孚衆望,但至少像我這樣的欣賞者並沒有忽略朗讀者所朗讀的文學本身。相反,我覺得正是這種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觀衆內心的普遍共鳴。更何況,這些小故事能賦予觀衆“拋磚引玉”的感覺,能激活觀衆更多更深層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衆心裏激起了什麼。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導演李安說得好,我們在藝術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機正在把這個時代變得膨脹起來。當太多人都在膨脹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沉潛自己,真正地去讀一本書,去感受生活在文字裏鮮活的角色,體驗其中描繪的時代色彩?《朗讀者》只是變換一種形式,通過個人故事裏裹挾着的情感讓聽衆去領悟文學作品裏潛藏着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而由這些真實故事所引發的我們的思考也昇華了這檔節目的核心價值。它喚醒人們內心沉睡的柔軟,呼喚腦海中歷歷在目的我們所經歷過的場景。

董卿說,“主題詞選擇的標準,首先是它的情感張力。我希望所有的觀衆,在聽到這個主題詞的時候,都會有很豐富的生命聯想。”在每期節目最開始的部分,董卿都會在談論主題的選擇的同時也常常會引用很多文學作品來闡述這期節目主題詞的內涵以及選擇它的原因。而在闡釋的過程中,爲了使觀衆能夠對主題詞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往往會引用許多文學作品以及一些作家、詩人所說過的話。這些話語也往往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想要去閱讀這部作品的“衝動”,從而形成一種全民閱讀的氛圍,只是這大概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需要在時間的沉澱中顯其光華。

像是一劑強心針的注射,儘管每期節目的主題詞都平淡無奇,恰如走馬燈的生活裏一抹浮光掠影,但是當我們真正再次聽到並思考這些詞時,我們又彷彿領略其深刻的底蘊了。陪伴、遇見、勇氣、禮物等等等等,正是這些瑣碎的事物構成了生活的總和,給予我們繼續向前的力量。

“人總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並藉此跳脫柴米油鹽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價值期許。”《朗讀者》這檔節目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在放鬆身心的同時又能豐富自己內在的精神平臺。

希望《朗讀者》的觀衆們可以對節目中的朗讀者多一些理解,畢竟他們也只是芸芸衆生裏的普通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很細緻又飽含深情的朗讀。我們的目光不該囿於這些無足輕重的形式,朗讀本身只是表達的一種手段,我們應更多關注和尊重的是千姿百態的故事和燦若新生的文學。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2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敞開心扉的娓娓敘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然而出。在他們充滿深情的朗聲誦讀中,傳播着廣博高雅的文化內涵,讓聽衆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從而產生髮自心底的共鳴與感動,激起人們沉寂已久的對知識的汲取與渴求。

《朗讀者》其新穎的創意在於把文字和閱讀者通過閱讀的方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與文字的和諧統一。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讀者之一許淵衝,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翻譯家,至今已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多年,特別是古詩翻譯,世界稱奇,號稱“詩譯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漢、法漢互譯,成爲中外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歲了還在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壯語,一百歲完成莎士比亞全部著作的翻譯工作。在談到翻譯林徽因的詩《別丟掉》時,還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當時爲了喜歡一個女同學才翻譯這首詩送給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後才收到這位女同學的回信。老人說起來曾經的美好往事也是動情的熱淚盈眶,不禁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這樣的朗讀者,這樣的故事,就是《朗讀者》饋贈給觀衆的饕殄大餐,面對老人活到老幹到老的錚錚誓言和未泯情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只爭朝夕地工作,不發奮努力地修身養性?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敬佩他的同時被其深深地感染,定會思考自己的路怎樣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朗讀者來自社會各界,有知名學者、文藝名流、企業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衆。無國界醫生、16年陪讀失聰兒子的母親、選擇與艾滋病患兒共成長的校長等等,他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默默詮釋着人性的光輝。他們能夠敞開心扉暢談一個個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讀着自己鍾愛的作品或自己寫作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是他們的朗讀水平高低,而是朗讀者背後所凝聚和散發着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份沉甸甸的愛,一份對社會、對國家及對家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關注《朗讀者》,做一個朗讀者吧,朗讀可以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上朗讀,你便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在偷偷愛着你,朗讀者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絢麗多彩,充滿關愛,充滿和諧。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文3

“眼淚是無色的,但它飽含着生命豐富的色彩”。這是《朗讀者》第六期的引子。在這一期四位朗讀者的朗讀中,最最打動我的是演員斯琴高娃的朗讀,從她的朗讀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這位一直飾演媽媽的演員,對自己母親深深的眷戀之情。

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斯琴高娃無可不表現出自己的堅強,拍片時受的再重的傷,她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可當她說自己的老年妝使母親流淚時,我心裏的那根弦被深深地觸動了———天下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快塊的老去,她希望兒女青春永駐。在母親心中,兒女永遠是年輕地模樣。斯琴高娃已成爲舉世矚目地出色演員,可她母親仍處處爲她擔憂,爲她牽腸掛肚。要知道,在母親眼中,兒女永遠是兒女,不管你地年齡,身份或是地位怎麼改變,兒女永遠是母親牽掛地心頭肉。這讓我聯想到我和我的母親。

有一次我數學考砸了,媽媽比我還着急,每天幫我找錯因,出題目,反覆練習,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回來媽媽一見到我放鬆,拖拉時間,就無心備教案,苦口婆心地勸我努力。可我卻任性地頂嘴,傷透了媽媽地心。晚上睡覺時,我也經常聽到媽媽說夢話:“女兒,怎麼辦呀?”那時的我覺得這是當媽媽都有的嘮叨,嫌媽媽聒噪。現在想來,那是媽媽在爲不爭氣的女兒擔憂啊!可憐天下父母心!

斯琴高娃的朗讀讓我爲自己當時的逆反羞愧不已。高娃老師用《寫給母親》來表達自己的心事。她的朗讀每一句都飽含着深深的情感,那樣親切,那樣深沉,讀到高潮處,朗讀者與聽衆都會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其實,坐在電視機前的我早已被感動的泣不成聲……

文中作者的母親走了,母親在世時,他嫌母親囉嗦,可等他們娘倆陰陽兩隔了,他卻時刻都在懷念母親,懷念她對自己的叮嚀,呵護,懷念母親生前說過的每句話,做過的每件事情……

人們往往都會如此,失去才倍感珍惜。慶幸的是,我終於意識到,我能每天聽到母親的囉嗦,聽到媽媽發自肺腑的教誨,何嘗不比斯琴高娃等名人幸福呢?我想,我不能向他們一樣,任着母親的叮嚀、囉嗦與愛隨着時光一起悄然溜走……

無色的淚,多彩的情。我要牢牢把握住母親對兒女的這份愛,這份情,我決不等時間老去而蹉跎了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