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3篇

心得體會 閱讀(3.28W)

在今年春節期間,大家都觀看《朗讀者》這個節目了嗎?相信看完後一定都深有感觸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3篇

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1

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矚目,越來越火爆熒屏,似乎標誌着文化綜藝的春天就要來了。但是,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是的,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越來越多種多樣,由於工作生活的“壓力山大”,觀衆不僅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看。而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看似“百花齊放”,從音樂真人秀到明星玩遊戲,熱熱鬧鬧,實際上同質化嚴重,沒有多少藝術含量,也沒有多少文化含量,備受觀衆詬病。電視輸出的任何節目都應該是文化產品,至少是“三觀”正確的節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個字“玩”,《中國式相親》更有“三觀”不正確的嫌疑。主持多檔文化類節目的董卿說,“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設計。”想要把觀衆留住,關鍵在於引起觀衆的共鳴。《朗讀者》就是想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看。

《朗讀者》定位爲文化情感類節目,每期節目將根據一個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衆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來這類節目極爲稀缺,這就是《朗讀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實上,人們不是不稀罕文學,而是沒有引起共鳴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就是一個窗口,就是一個突破口,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來,隨着各類綜藝節目的繁榮而氾濫,文化類節目也日漸崛起,從之前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歡迎。也許說文化類節目正在崛起還爲時尚早,但說價值正在逐漸迴歸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讀者》“起碼是個風向標”,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漸漸顯出崛起的跡象,特別是近期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撥動了億萬觀衆心中那根文化之弦聖潔之弦。電視節目沒有文化太可怕了,電視文化不傳播文化太可怕了,電視必須傳播文化正能量。

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2

讀《朗讀者》的時候,是去年9月底。

德國人是很嚴謹的,他們的文字不華麗,不賣弄,筆觸冷靜而莊重,真實而簡單。北大出身的錢定平先生更是把《朗讀者》譯得相當貼近中國讀者:大氣、正式,而又不失溫婉的美感。

小說寫的是一位少年(米夏)與一個成年女性(漢娜)之間縱貫一生的愛情。

米夏在15歲時遇到漢娜,他的情慾與愛慾都從她那裏得到了滿足。他是她的朗讀者,每次見面,他都要爲她朗誦華彩的篇章,他們都要用清水沐浴,然後行魚水之歡。他們相約出遊,他們一起看戲,他們也吵架。米夏慢慢長大,開始結交同齡女孩。後來忽然有一天,漢娜走了,從米夏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音訊。

兩人再見面,是在法庭之上——米夏是法院實習生,而漢娜,曾經是納粹。由於自己的祕密(她不識字)與強烈的自尊心(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不識字),她放棄了升職機會而去做了一名納粹看守。同樣由於這個祕密,在審訊時造成了衆人對漢娜的誤會。米夏憑着對漢娜的瞭解發現了她的祕密,他在救她與維護她尊嚴之間徘徊了很久,但最終選擇了沉默,漢娜被判終生監禁。

一段時間後,米夏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朗讀的磁帶,而漢娜竟然慢慢學會了讀寫,經常寫些字條給米夏敘述日常生活,在我看來這就像一個小女孩一般可愛,在自尊與愛人之間,她選擇過,也離開過,但她還愛,她想讓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狀態也好,心情也罷,無論她是20歲、30歲,還是50歲。是啊,女人愛你的時候,你就是她的全部,在她那裏沒有其它任何東西能和你相提並論。但是,米夏從未回過字條或者信,只是一次次地寄出磁帶。這期間,米夏結婚又離婚,作爲男人應該經歷的似乎都經歷了。

有一天監獄長打電話給米夏,漢娜刑期將滿,而米夏是唯一與漢娜聯繫的人,請他接漢娜出獄。米夏爲漢娜今後的生活作了安排,然後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漢娜已顯老態,米夏不由顯露出失望。其實,這可以理解,現實的漢娜與米夏記憶裏的那個不一樣了,以前的漢娜有着迷人的芳香與誘人的汗珠,現在只剩下老女人的體臭。他們的愛,永遠有那麼一種距離:米夏15歲時,是女人與男人、成人與少年間的心理距離;米夏30歲時,是犯人與公民、監獄與社會的時空距離;米夏45歲時,是一種由害怕產生的距離,似乎只有在某種距離外才是真實可信的,因爲他們都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承載不了那麼多,他們都有最後的一點幻想,米夏幻想着重逢漢娜時仍有年少時的那般衝動,漢娜幻想着重逢米夏時彼此能有歲月過去後的看破紅塵。可惜,可惜,可惜,米夏流露出了失望,漢娜吊死在那個即將出獄的黎明。

是啊,漢娜有什麼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呢!一切都要結束了,就在那個黎明,她將要出獄,她再也不會收到朗讀磁帶,她再也不會得到那種由距離產生的最真實的關心,她心中僅存的一絲溫柔已經消散,僅存的一絲希望已經死去。她死了,上吊死了,死在那個黎明,就要出獄的那個黎明。

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悲,更讓人慾哭無淚呢?!有些希望,並不該有。有些愛,註定不能。

我相信,並且覺得所有人都該相信,米夏愛,漢娜也知道米夏愛,只是,真的只是,真的真的只是,他們不能愛。漢娜死後,米夏儘自己可能做了一些事。後記說這是他一生的懺悔。而我覺得,不,這不叫懺悔,而是延續。把一件應該做一輩子的事做完,而且,也許,這是最好的方式。試想,如果漢娜出獄了,接下來將開始的新生活,對她,對米夏,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他們的愛的延續,並不因爲一方的離開愛就不存在,相反,在他們之間,這樣的愛,這樣的不能,纔是最最最感動,最最最讓人一次又一次默默無語凝神沉思的。

法國《世界報》文學主編克利斯托夫·施扎納茨在書後評論中寫道:不管我問哪個讀過《朗讀者》的人,他們都說“我把它一夜讀完”。我相信,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至少,他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也相信,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所沉浸的思考也不盡相同,這部小說承載了太多,愛與性,愛與被愛,愛與背叛,愛與社會,愛與死亡,愛與生命。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還有令人無比安靜的`思考。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這本書就是這樣。

觀看朗讀者的個人心得體會範文3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爲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於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現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爲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着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後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後,米夏發現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祕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爲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爲此。但是在法庭上和衆人面前,米夏並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於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漢娜的身影一直索繞在米夏心裏甚至貫穿於米夏的一生,婚姻失敗的米夏在漢娜入獄八年後,開始重新爲漢娜朗讀名著,並把錄音帶寄給漢娜。這給獄中艱難生存的漢娜帶來了希望,漢娜憑着錄音,並從圖書館借到這些書籍,然後逐字逐句同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照,那臺錄音機也爲此就要一會兒向前轉,一會兒向後倒,一會兒暫停,因爲反覆退進使錄音機壞過無數次。漢娜竟漸漸學會了讀寫,且開始滿懷希望給米夏寫信。收到了漢娜寫來的信,內心充滿喜悅安慰,但內在柔弱猶豫的米夏卻始終沒有給她回信。

漢娜可以出獄了,由於沒有別的親人,獄警聯繫了米夏,他們這才見了尷尬的一面。米夏發現漢娜明顯老了,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漢娜出獄的當天凌晨,漢娜自殺了。

這部小說,看後給人一種啓迪性,那就是讓人性的認知和對社會的思考,來洗滌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