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捕捉兒童敏感期精選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8W)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告訴家長們,如果愛孩子就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喝尊重,讓孩子能自主成長,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精彩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捕捉兒童敏感期精選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精選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

太懶惰了,這麼一本小小的書,斷斷續續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慚愧!趁勁頭足,現在正在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經看完一大半了,這本書比較適合學齡兒童的媽媽,不過提前閱讀也是很不錯的。

這是一本書,粗略看是淺顯易懂,因爲全書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組成的,述說者爲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師或者在這種幼兒園就讀的兒童的家長,因此,述說的事件也都是兒童爲主角,事件小而簡單。細看其實有點難度,雖然沒有深奧的理論,但對如何應對這些特殊的敏感期,卻是一門大學問,正是由於全書看似缺乏系統,更給讀者留下了思考和總結的空間。

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爲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書中,反覆強調的就是愛和自由,這是父母和老師應對幼兒(0-6歲)各個時期不同發展特徵的方法。曾看過有讀者反映,說這本書只給出了案例,卻沒給出解決應對的方法,我想,給兒童理解,給他愛和自由,這就是本書以不變應萬變的的答案。當然,這只是宗旨,如何具體的應變,還需智慧。

在我家裏的老人看來,我對涵涵的種種作爲,有溺愛之嫌,隨便他去玩什麼,隨便他翻東西,我都只是在旁邊看着,只是負責他的安全,並不制止。但是,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給他充分的愛和自由,卻不至於到溺愛的程度?如何來界定二者?在什麼時候說不,在什麼時候說可以?哪些纔是真正的愛和自由?如何在寶寶的種種看似“頑劣”的行爲面前保持冷靜和寬容,並探求這種行爲背後的真正意義,而不是順手就操起手中懲罰的工具?

也許,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靜,這門功課真是太難修了。昨晚,只不過少給涵涵衝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來的時間從4點提前到了1點,害的我差點衝他發脾氣,惡狠狠的坐起來,看着他任他在那裏趴在那裏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沒理他,最後才無奈的給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裏,小傢伙看不清我的臉色,否則肯定會嚇壞,呵呵。

修煉,修煉,繼續,繼續。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2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吸引我的是書名,還不是作者孫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這個術語是看央視寶貝一家親節目中瞭解到的。後來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本書,想都沒想就買下來了。六月底買的,斷斷續續地看,直到現在纔算是看完。由這本書瞭解到孫瑞雪,然後是蒙氏教育,又在網上搜了幾本書入貨,結果麥爸笑我除了武俠書和漫畫書,只有育兒書能吸引我。

這本書嚴格的說是由孫瑞雪編著,而不是由她寫的。書的內容由200多個家長和蒙氏教育機構老師寫的案例加上孫瑞雪的點評組成。案例是按兒童0-10歲的順序編排而成。

第一次泛讀的時候,我有點失望,習慣了看定義、總結的理論模式書讓我想象這本書會解釋定義什麼是敏感期,什麼年齡就會經歷什麼敏感期,會有什麼具體表現,成人應按什麼步驟來解決應付。拿到書發現不是這樣的時候就有點失望。

第二次精讀後,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其實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爲如此,這本書沒有按傳統寫書模式,觀點+事例+總結來傳授方法。而是以豐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論事的分析告訴成人如何解讀兒童的行爲,從而進入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不用按章節來讀,因爲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尤其適合翻閱型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也在於它的分散性特點,習慣直接接受理論,喜歡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點來看書的人不適合閱讀這種書,也許會覺得這本書不知所云。

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鬆,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我個人觀點是這本書值得擁有,且需要反覆閱讀。

摘抄其中一些論點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該放棄自己走路的節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細膩的,只有當我們儘可能細膩起來的時候,纔會有機會感受到孩子細膩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讓兒童學習他年齡不能承受的東西,用成人的學習方法和強制手段給孩子灌輸知識。

永遠不傷害孩子,相信他們都是好樣的。遇到問題就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一種人性的、科學的解決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愛和自由的問題,這是另外一本書所談到的,還在閱讀中。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3

好評聲一片,貌似我是出來唱反調的。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兒童敏感期不過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內,兒童特別熱衷或執着於某件事情或某條規則,並沒有特定的發展規律,即兒童錯過該敏感期,還可能在以後的階段再次出現這個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現。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有點神化“敏感期”這個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兒童發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實家長只要做到一點:不要打擾兒童的興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導兒童的行爲準則就對了。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歲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看這些案例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孩子從那麼小起就開始構建我們一生的行爲準則,而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又是那麼獨特。記得韓寒《後會無期》裏有一句話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其實真正的小孩子連對錯也不分的,他們只重感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蛋黃派,一個孩子拿到大的那塊,一個孩子拿到小的那塊,拿到小塊的孩子不樂意,拿到大塊的孩子就說,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大了。於是他們這樣做了,兩個人都很開心。

其實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所謂“敏感期”的不干預原則,不好的敏感期比如“執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時間過去了還好,但對於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數學邏輯”、“繪畫、認字、音樂、書寫”等,這些敏感期按照書裏的記錄,一般也是持續幾天到幾周不等,如果我們任其發展,會不會讓孩子養成三分鐘熱度,不能對某一興趣從一而終的壞認知呢?後來去網上搜了下,沒有找到相關論述。

其實對於某些敏感期,比如0~2歲經常出現的口的敏感期,3~4歲經常出現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歲經常出現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髮展期可以對應起來,口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口欲期,這個期應該給孩子提供足夠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現,而婚姻敏感期很明顯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較起來會發現,敏感期的理論顯然更沒有力量,不像性心理髮展階段那樣直擊人心。其實從埃裏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釋,比如5、6歲一直持續到12歲對書寫、數字邏輯的敏感期對應埃裏克森的學齡期,0~2歲口、手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埃裏克森的嬰兒期和兒童期。

仔細體會一下,覺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壘高的敏感期(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退到再壘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詛咒的敏感期(喜歡用詛咒的話表現語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構都有點牽強附會,好像兒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只要把這種行爲解釋爲”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兒童的某些非常態行爲,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長自然不用過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這些行爲比如過分專注、暴躁等都解釋爲敏感期,認爲其過了敏感期就會恢復正常,很有可能會錯過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療時間(比如自閉症、多動症等)。對於那些不是特別瞭解嬰幼兒心理髮展特點的家長,本書極有可能造成一些誤導。前面也說過了,敏感期並沒有嚴格的規律,有的敏感期被壓抑了,未來幾年可能會再出現也可能不再出現,而敏感期持續的時間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對敏感期概念的科學性存在很大的質疑。

因爲對“敏感期”這樣一個概念存疑,特意去網上搜了下兒童敏感期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文獻都跟蒙氏教育有關或者說起碼其參考文獻中會列出蒙氏教育相關文獻,而點擊量最多的文獻大多是應用性的比如敏感期與社區規劃等。因爲時間倉促,只看了幾篇國內的文獻,發現對敏感期的研究還比較重應用,並沒有很好地進行系統理論的研究。

簡單評論一下這本書,怎麼說呢?其實做家長的還是看比不看好處更多,因爲書中傳達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愛與關懷等都是很多中國家庭缺乏的。但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