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超越自卑讀後感6篇

心得體會 閱讀(5.55K)

其實優秀的讀後感是可以吸引很多讀者去閱讀相關的書籍的,寫好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我們對名著人物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超越自卑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超越自卑讀後感6篇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1

好久沒有靜心讀書了,當《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寫起,尊重個體心理學觀點,向讀者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曾經,我以爲老爸重男輕女,因爲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爲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爲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儘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裏的自卑,一直困擾着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爲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爲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爲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鬥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鬥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蛻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鍊。如果老鷹不進行蛻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後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蛻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爲一種習慣。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2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爲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後,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爲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爲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結合,把自卑與超越自卑進行深度的剖析。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於心態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於發展。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自卑與超越相互影響相互轉換,構成生活意義的理解。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3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後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爲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瞭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後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瞭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麼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並認爲這樣我的生活纔會不那麼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係。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纔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爲“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4

這個月用零碎時間讀完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首先詳要介紹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爲什麼選擇《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呢?

先前聽了樊登講書,這本書的意義在生活中很多情況都能運用到。每個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處。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遜色,也許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結,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並積極改善它。要想克服這種讓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來,直面它,剖析它,療愈它,從而一步步實現自我進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說的:“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爲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着重論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應如何克服它,如何將其轉爲對優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讀完受益匪淺,感慨頗多,還一定程度增強自信心。書中剛開篇講人生活着的意義。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爲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地爲人類的福祉做貢獻。”闡明人生真諦在於奉獻與合作。作者還提出的”個體心理學”倡導,將人類所有問題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書本運用大量案例證明我們的性格和行爲都能從成長環境或過往經歷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舉“精神病患者”“罪犯”兩類,他們都屬於有心理問題的人羣,產生的問題都源於他們童年的家庭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內心產生了負面影響。環境不能完全影響一個人,但他們對這種環境做出的主觀意識可以長足影響一生。

書中給自卑情結下定義: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不管是憤慨、淚水還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自卑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就想通過一種優越感來釋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勇敢向前爭取勝利。反而從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求優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難面前,他們會表現出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縮縮。最大的退縮表現就是自殺。形成錯誤的人生觀的誘因有身體殘缺、被溺愛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鬱、戀母、偷盜等都是呈顯出來的現象,這些人羣都是缺乏與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變這些問題人羣,需要從他們的童年經歷尋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們現在做事或者看待問題的主觀意識。在各種社會力量中,學校和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尤爲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敘述家庭影響的章節。作者提出父母親的平等合作關係是家庭生活的基礎。婚姻是種夥伴關係,沒有一方應該高人一等。在一個家庭中,可以沒有統治者存在,但卻不可沒有合作精神。

就母親而論,母親和丈夫、孩子、社會之間都有着某種聯繫,這三種聯繫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靜去面對,注意平衡不偏袒。母親的責任是雙重的:首先要讓孩子有一個信賴他人的初次經歷,然後將這種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進與他人合作。對父親而言親的責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親、社會的好公民。其必須將人生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不應該輕視妻子的家庭地位,而應與她合作。我覺得阿德勒先生說的太對了。家庭是一個整體的關係,成員間相互協作包容,共生互進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雙方各司其職:修理傢俱、拼裝器械材料、搬運重物等就主由男方處理,打掃衛生,烹飪飯菜,照顧寶寶主由女方負責,這何嘗不是一種良好的合作關係。男方也不能因爲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當然視自己是家中主宰者,從而對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爲誰都不想被指責。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溫和商量式的語氣對妻子表示尊重,兩個人都和顏悅色,互相幫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這也是我一直強烈贊同和支持的觀點。

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樹,注重養育方式,對於日後育兒經驗也有借鑑性意義。作者倡導老師與父母,應多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爲他人奉獻,爲社會創造價值。從小培養孩子如何對別人產生興趣,從而引導他們與他人平等相處的行爲。培養孩子的興趣,慢慢成爲孩子的一項特長,可以成爲他養家餬口,融入社會併發揮價值的一項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們與朋友真誠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贏;受到領導的提點,鼓勵和賞識;感受到另一半的體貼關愛都會讓我們心情愉悅,這些都是高級合作關係的表現。

不僅要讓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諧的環境裏,我們個人還要爲別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穩定的合作關係。

總之,讀過這本《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學告訴我:一切行爲在童年經歷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徹底改變,需要從源頭去除思維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關係。超越自卑,將自卑轉化成韌性與生命力;改變看問題的態度或者角度,一切都會逆風翻盤。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絕不放棄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期待遇見更加的自己。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5

這本書在我讀大一的時候,老師曾向我們推薦,我嘗試閱讀了很多次,但卻由於其文字枯澀難懂而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通過線上聆聽該書的解讀,我愈發冷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質,自己的成長曆程。

每個人心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難以啓齒。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每個言行舉止裏。也許這會變成一種苦難壓垮和摧毀一個人,也許這也會成爲一種昇華和造就。關鍵之處就在於個體如何對待自卑情結,尋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結。

這本書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隨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論上的分歧卻十分明顯,縱使他們一併被劃入經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於人成長的背景,兒童時期的創傷容易導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無法準確的認識自己。這種種都可倒推回我們潛藏於內心深處的記憶。只有清晰的認識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夠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體現往往可見於爲人處世之際,拼命尋求優越感,合作能力很差,無法與他人和諧共進。超越自卑,就需要改變,重新認識世界,解讀問題,與社會連結,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建立信心纔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從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讀後感篇6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爲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於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爲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爲建築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爲建築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