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67W)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讀書有利於讓我們領略智者的思想,從而能夠讓我們的思想也變得廣闊起來。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就開始思索着自己內心是否有着這種自卑的存在,而已怎麼能從自卑中變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敗者——神經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爲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爲,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其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於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的成果也只有對其自身才有意義。

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並不能擡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於私人的意義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纔有存在的可能。

無論怎樣,自卑心理總會存在有每個人心中,而那些表現出自信的人,只是較好的處理了自我內心自卑這一心理問題,所以,在此書中,我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處理自卑問題,但願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今天閱讀家庭的影響章節中關於父親和母親作用的陳述。雖然前述章節對於心理的分析,作爲一個讀書不多的人看來足夠振聾發聵了,但是這一章節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邏輯不嚴密以及偏見,非常遺憾。

作者對於母親職能的理解和武志紅老師觀點中常用的“承接”“看見“有一些相似,不過他過分誇大了母親對於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過影響母親來影響孩子。

這裏還有一些明顯有偏頗的預設觀點和無法成立的推論。預設養育以及一切附帶條件都是女性的責任,預設女性就應該做家務,並且通過“潛能是通過社會責任感得到發揮的”來美化之。

“母親常常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纔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整體,纔會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諸如此類。

我沒有孩子,和父母談過,將來生育也不是必選項,對這個發表觀點未免有些外行指揮內行,但是仍然要說一句,母親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需要孩子才能夠完整人生?爲什麼需要家務才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如果是一個經濟基礎與社會職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觀點根本立不住腳。

他的確強調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目的是爲了讓女性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履行職責,做家務撫養孩子,而沒有提到二人的分擔。實際職務的不平等,那麼口頭平等就是空談,不過是哄騙罷了。

倘若我這樣說是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麼從作者當時社會環境來考慮,幾十年前女性的社會地位尚不如現在,將女主內男主外作爲一種平等,那他是否像認爲女性應該承擔家務一樣,認爲父親應該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呢?不,他是這樣說的:“妻子沒有理由強迫丈夫承擔家庭中的全部開支。”可見一斑。

作者將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誤認爲本質,在根本性的概念錯誤上,是無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觀點的,頂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頭罷了。

我建議這一章應當把對父親的期待作爲對家庭雙方的期待,作者認爲父親應當“走出家庭過自己的生活“,應當“將人生的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實際上這纔是對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期待,他對母親的期待不過是如何更好地成爲家庭附屬物,一個“第二性”。

不得不說這一章讓我對作者相當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這裏有一個用詞,“遺傳性格”。遺傳對基因與解剖結構的影響顯然存在,基因與解剖結構與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徵的相關性也是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了的,那麼遺傳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嗎?“遺傳性格”這個詞兒就可以成立嗎?

而且相關性的證實方法也存疑。這是我的知識盲區,無法討論了。

2022《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一年以前遇到過這本書,當時讀了幾頁便放棄了。一年以後再重新拿起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見,讀書也是要靠緣分的,然書可再讀,人難再遇。

我對心理學方面的書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過某本書瞭解過弗洛伊德,到底也沒有用心記過相關理論。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主要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於自卑——阿德勒認爲,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但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爲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正是由於人類會有自卑感,纔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記得之前在某篇文章裏就看過類似“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爲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我最喜歡他關於婚姻的態度,對於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爲婚姻的和諧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爲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雖然這個“夥伴關係”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其實婚姻真的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並沒有高低之分。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說”關於social的一個辯題,人怎麼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聲地位到達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時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則哪能存活於世。畢竟我們存在於與他人的聯繫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着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這個觀點似乎和馬原中,“唯物”“唯心”還是“存在”的關係時相似的。每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解讀在其生活行爲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是與其人生態度相一致的。

裏面有個沒有註明出處的調查說,教師的孩子往往學習並不優秀,醫生的孩子常常產生精神問題。後者不知道,前者根據我的經驗倒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似的。至少我是這樣,在脫離父母監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歸路,大學簡直放飛了自我。雖然沒有太差的結果,但是明顯自己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學應該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運一點,高中還是有監督的,到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

關於夢境,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都是一致的。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爲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維護。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還有孩子的成長問題,從環境和基因方面,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講述的;還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還有犯罪問題等等。我感覺這本書適合多個年齡段的人看,少年可以從中改善自己的情緒;青年人可以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中年人可以在有適合自己的育兒觀。

最後以這句結尾,“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成爲自己人生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