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69W)

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讀書不僅能夠使開闊我們的視野,同時也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面,充實我們的生活。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作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關於個體心理學的著作。作家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優越感》……等十二個方面爲我們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長、生活、工作、社交等個體心理特徵,提供瞭解決以上各方面問題的科學方案。閱讀該書後,我受益匪淺,不僅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自卑與超越》中《學校的影響》一文告訴我們:“教師要成爲心理學家,要學會了解學生人格的整體,以及它各種表現的一慣性,才能更好的走進學生,幫助學生。”“成爲心理學家”,乍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其實,我們做的所有教學工作無不與人的心理有關。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爲方式,在聽課、作業、遊戲、勞動、與人相處等過程中心理不同,行爲自然迥異。這爲老師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因此,教師想要順利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須讓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學生心理的發展。爲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有非常清楚、客觀的認識,並依據其特點“對症下藥”。

《學校的影響》一文還爲我們列舉了幾種典型的問題學生,其中對“懶惰”學生的分析讓我對本班幾位長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說到:“懶惰的孩子從未嘗過被擊敗的滋味,因爲他們從沒有面臨真正的考驗。他對眼前的問題總是儘量逃避,不肯輕易和人一較長短”。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自我解嘲:我只是懶,不是無能。當他有一點點進步,老師鼓勵他時,他會覺得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老師的關注關愛,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視的險呢?回想自己對本班那幾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來,我所謂的嚴厲批評、溫情陪伴、耐心講解雖能解決一時之事,但都未觸及他們那已經深入骨髓的懶惰心理。未來該何去何從,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遠”的事。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麼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考之後,卻發現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爲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於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現自己做不來。接着,便會羨慕,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爲“我無法解決,卻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纔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生活在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本身無法完成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去接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一個事實。一旦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那麼很多內心衝突就會緩解下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也會縮小。我們也就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去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等。

當你去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賦予你自身的涵義,那個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而且這種超越,絕對像開了掛一樣,讓你“扶搖直上九萬里”。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繫,這些聯繫是每個人必須銘記於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繫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繫造成的。由於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着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並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並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聯繫。爲自己的幸福,爲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繫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於和他人的聯繫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第二:我們居住於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並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我們的行爲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爲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於人類”以及“人類居住於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爲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倖,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恆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並通過不停的奮鬥,以求更爲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於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係。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繫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於這種關係。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爲就是答案。

上述三種聯繫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並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於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舉例來說,假如有一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也不盡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發現和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麼,憑他的生活中的這些約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他擁有的機會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動範圍狹窄,可以用他的判斷來加以解釋,即“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別人接觸”。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獲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遊廣闊而且成果豐碩,那麼我們能斷定:這個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屬於創造性的歷程,它提供了許多機會,並克服各種困難。憑他應付生活的多種問題的勇氣,即可作出如下斷言: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爲團體的一份子,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