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名人趣史>

爲何羅斯福寧願倒掉牛奶,也不願拿來救濟

名人趣史 閱讀(8.38K)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突然跌落進“黑色時代”。於是引發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大蕭條,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經濟危機”。這次的“經濟危機”,一直從1929年的10月24日,持續到了1939年。美國在那十年的經濟蕭條時間內,出現了經濟的不斷倒退。貨物堆積、工人失業、銀行倒閉、股市也是一降再降,整個美國的經濟似乎都已經在“苟延殘喘”了。當時的農產品價值,更是降低到了最低點。

爲何羅斯福寧願倒掉牛奶,也不願拿來救濟

而當時,也正巧是實行羅斯福新政的時候,政府將那些牛奶倒了,也沒有用了救濟窮人。這又是爲何呢?

其實在經濟蕭條到來之前,美國的國內經濟形勢還是很好的。尤其是股票市場,更是一片大好。但也正是如此,讓大家忽視了其中潛在的問題。實際上,當時美國的股民,只是佔了全國人口的10%。所以當股價上漲的時候,股民們的口袋是鼓了,但是他們的消費能力卻沒有提升。因此即便是股票行情再好,股市前景再好,工人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多,幾乎沒有漲幅,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十年經濟大蕭條時期。

而到底什麼叫做經濟大蕭條呢?換句話講,就是一種生產過剩的問題。也就是相對於有支付能力和社會購買力來說,人們生存的商品實在是太多了。也是因此,纔有了後來的羅斯福新政。

在當時的新政時期,會保持原有的私有化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加入一些政府的干預,通過這樣的經濟干預,儘可能的控制好商品的生存。從而追求一個,平衡的狀態。那時候的新政,其實就是類似於我國的計劃經濟。而這之中,也就有了,寧願倒掉牛奶,毀滅棉花,也不給窮人的事情。這到底是爲何呢?

爲何羅斯福寧願倒掉牛奶,也不願拿來救濟 第2張

首先,我們都知道,像牛奶、棉花這樣的產品,本身生產的意義就是帶來經濟收益。在那樣的經濟蕭條大環境下,人們都很貧窮,很多人都買不起這樣的產品。再者,牛奶的保質期是有限的,只要保質期過了,牛奶的價值也就沒有了,唯一的辦法還是銷燬。

如果,真的免費送給那些窮人,還不只是不掙錢的事,甚至連成本的收益,都會沒有了。如果將牛奶,免費的贈送給那些窮人。等他們吃飽喝足了,就不會再需要你的產品,你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想掙錢就更難了。

其次,真正的做到免費贈送,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爲我們都知道,生產很多時候也是有聚集性的。一個地方的人們,基本上生產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所以牛奶過剩的地方,並沒有多少缺少牛奶的人。甚至,他們也有牛奶剩餘的問題。

爲何羅斯福寧願倒掉牛奶,也不願拿來救濟 第3張

只有遙遠地方的人才需要牛奶,可是無論是送過去,還是讓他們自己過來取,都需要時間和交通成本。而且牛奶自然得包裝好才能出售,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就算是真的有人需要,也不會太多,短期內根本無法全部“消化”。這樣雜七雜八的成本加起來,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何必冒這麼大風險,做“好事”呢?不如直接倒了,趨利避害。

最後一點,你就算是想要免費贈送,你還得進行儲存和管理牛奶。你需要投入租房成本、人工成本等等。要是有人再因此吃壞肚子,最後承擔的也是你。好心卻辦了壞事……

綜上而言,人本身就是理性的存在,冒風險還得不到好處,誰還願意繼續?所以,倒掉牛奶,也不給窮人,也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