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68W)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增強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實踐反思的一種文字報告,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5篇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篇1

上課前,老師已經示範了這節課,對我感受頗深。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教學時切忌把自己和學生都捆綁在教科書上,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下面以《體積和體積單位》一節課的教學爲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故事引入,在活躍氣氛中引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年齡特徵,從《烏鴉喝水》這一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課。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本課的導入設計,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於情意高昂的學習狀態。

接着用兩次倒水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發現到石頭是確實是佔據空間的,而且佔據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體積的概念。

二、注重知識遷移,探究問題。

在引出體積單位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注重學生的知識遷移,先回憶面積單位先分後數的比較方法,再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出必需將兩個長方體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塊,引出了體積單位,突破難點。不過發現學生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時候有點困難,空間觀念不夠好,課件可做得更直觀些,易於學生觀察。

三、嘗試自學,理解問題

國小生對概念的掌握與他們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採取嘗試自學課本,理解體積單位,培養學生空間觀念。①看書自學體積單位,以小組爲單位,交流合作,②學生彙報學會的知識。③理解體積單位。

四、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但體積單位比較抽象,因此,我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激發學生慾望,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體積單位,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於以後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這一環節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中讓學生依次進入,結果能容納10 個學生,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良好,同時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就在身邊。這一教學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五、動手操作,注重比較。

例如,區別1cm、1cm2、1cm3時,除了讓學生說出它們分別是用來計量什麼量的單位外,更是讓學生動手比畫一下三者的區別。

六、在課堂中發現的問題。

練習做一做第2 題,說一說兩個長方體的體積各是多少?我原認爲這個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的,但發現第一個長方體竟有個學生以爲邊長是3釐米,它的體積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響。所以我在課堂中強調讓學生自己說出因爲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這裏有9個,整個大長方體的體積就是9立方厘米。最後總結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讓學生用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自主擺成不同的形狀,想想體積分別是多少?學生確實擺出了很多種形狀,但在實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夠清楚,課前考虛不夠周到。

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猜一猜一些學生常見的物體的體積。有兩個教學目的。第一,聯繫生活實際,考考學生對三個體積單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讓學生完全猜出來是難度好大的,所以我也無設想學生能完全猜得準確,在學生猜的過程中,告訴學生答案,讓學生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體積形成一種表象,加強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同時學生猜得不夠準確,也讓我意識到,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只強調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沒有讓學生很好建立2個、3個或10個體積單位大小的空間觀念,導致學生猜不準,也是個重要因素。

七、個人反思。

個人上課的語言不夠生動,關注學生的情感不夠,對學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適當的評價。這是節概念教學,語言必需精煉,嚴謹。我這方面還做得不夠,以後自己一定繼續在這方面加倍努力爭取進步。同時,上了這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好幾何類概念課確實很有難度,要建立好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需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斷準備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沒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單憑學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難建立三個體積單位的空間觀念的。在教學幾何類概念課過程中要多以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爲學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篇2

長髮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資源。“烏鴉喝水”的故事、石頭放入盛水的杯子裏的實驗以形象、生動的方式爲學生感知物體佔有空間、理解體積概念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在低年級的語文課上學生就接觸到“烏鴉喝水”的故事,於是教師將這個故事再現出來,讓學生明確烏鴉從剛開始喝不到水到最後喝到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石頭放入盛水杯中的實驗,通過觀察發現第一個杯子裏的水倒入放有石頭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這是什麼原因呢?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爲石頭佔據了一部分空間,所以無法倒入。繼而讓學生觀察教室裏的電視機、電腦主機、老師的手機,將這三件物品進行比較,發現不同的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雖然知道了物體的體積概念,但還要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應該結合實物演示進行教學,知道分別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了這個認識還不夠,還要乘勝追擊,讓學生去估一估身邊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體,利用身體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時還要將體積單位和麪積單位進行區分,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的認識。只有這樣,學生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時才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體積單位。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篇3

本課教學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之後,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之前的一個知識點。對於體積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對於體積單位的形象、靈活掌握,是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學習的一個牢固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實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學方法。由於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不易理解,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利用兩個量杯來演示烏鴉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來感知書包的體積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在老師的故事激趣、實驗驗證、動手感知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認識體積概念的時候,注重與長度、面積的區別比較,形象直觀地感知概念,讓學生用手比劃出手機、電視機、影碟機的體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習知識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在學習體積單位時,我注重滲透“遷移”的學習思想。通過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面積單位,自然而然引出體積單位。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繫。在定義1平方釐米時用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來表示。由此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1立方厘米的體積大小可以是棱長1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大小。在學習體積單位時注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比較認識,利用生活中指頭肚的體積大小約1立方厘米,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等來舉例加強知識的掌握。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習效率不高,小組活動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要在學習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充分發言。小組之間要相互合作交流,將不同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上充分展示。

整節課的教學有值得積累的優點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將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篇4

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觀念,教學時從比較線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象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與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中理解新概念。首先是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悟物體佔有空間→物體所佔有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接着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算,並將學生常用的長度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專作猜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通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單位的認識。並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這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最後,對全課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的第一題稍作引申,放在最後,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的體積,並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爲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通過以上的教學,效果比較細,學生做練習題正確率比較高。

體積與體積單位教學反思篇5

1、對教材處理缺乏自己的思考與見解。

本節課是學生初次接觸體積的概念,加之活經驗不足、對三維空間的想象能力不強,教學難度較大。教材不熟時間又緊,我便在網上觀看了幾位老師的教學視頻,便採取"拿來主義"依葫蘆畫飄的在自己的課堂上用,卻沒有深入思考每個環節的活動該佔的比重,通過這一環節我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或者說我要讓學生學到什麼,導致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識生成。

2、課堂教學不夠嚴謹,細節處失誤較多。

平時教學我重算理輕算法,導致部分學生心裏明白,說不出來。又因爲教學語言缺乏藝術性,也不注意數學專業術語的精準性、板書規範性及對學生解題步驟,格式,書寫的要求,長期以來導致學生不會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沒有養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平時我總認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要學的知識是學習效率的體現,從未要求學習提前預習也很少課後複習,卻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不願自主學習,不會自主學習,慢慢地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我雖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