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和相關故事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6.12K)
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爲此,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介紹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和相關故事,僅供參考。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和相關故事作文
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爲節日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爲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爲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重陽節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各地流傳甚多,歸結起來,無不脫胎於樑朝吳均的《續齊諧記》。大意爲,東漢汝南有一個名爲桓景的人,跟隨精研道家之學的費長房遊學多年。有一天,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你家有災。讓你的家人趕緊做些茱萸絳囊,綁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可除此禍。’桓景聽了這話,立刻帶着全家人避禍山中。晚上回來時,發現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替他們擋了一災,從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20xx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爲老年節。
 
重陽節的習俗
 
幾千年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當然,在1989年被定爲老人節後,增加了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山健體等內容。
 
重陽登高,自古已然。農曆九月初,秋高氣爽,金桂飄香,正是登山的最佳時節。隨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被稱爲“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人們就會感覺空氣格外新鮮,山風吹拂,令人心曠神怡,煩惱一掃而光。
 
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對人體健康也有益處。俗話說“人共菊花醉重陽”,欣賞菊花,不僅可使人的視覺、嗅覺得到美妙享受,而且還可治頭痛、頭暈、視覺模糊等病症。至於菊花酒,更有“服之輕身耐老”之功效。
 
重陽糕亦稱“花糕”。重陽糕起於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十分盛行,成爲普遍的習俗。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孝順的子女們總會在這一天給老人買上幾塊重陽糕。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又一習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可入藥,更兼有驅蟲、除溼、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的功效。古人認爲折以插頭,可防止厄濁邪氣的侵襲,燃薰後可避蟲咬,在“百足之蟲,死而未僵”的時節,薰以避之,猶如端午節薰雄黃一樣,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爲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爲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羣衆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故俗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爲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培養人們迴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登高的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裏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佈瘟疫,危害人間。爲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乾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着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卻飛出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着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開了,一個白髮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爲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帶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着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着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汝河裏狂風怒吼,隨着幾聲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來,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裏。他發現村裏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衝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村子裏直奔瘟魔而來,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剷除瘟魔、爲民除害。因爲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