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國慶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介紹

其他文案 閱讀(2.47W)
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爲什麼把這一天定爲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爲國慶節。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國慶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介紹,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國慶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介紹
一、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於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爲“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爲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爲,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爲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爲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爲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爲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爲國慶慶典的主要內容。
  
  二、國慶節習俗
  
  (一)、張燈結綵
  
  我國每逢國慶佳節,各企事業單位都會掛起燈籠或橫幅,用“歡度國慶”等標語來慶祝國慶;廣場上則擺放着標語字樣的盆景和氣球,用歡樂的氣氛來迎接國慶。
  
  (二)、國慶長假
  
  每年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我國於1999年修訂發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國慶節與相鄰的週六、日組合爲7天的國慶長假,被稱之爲“國慶黃金週”,用放假的形勢,讓老百姓共同感受國慶的歡樂。
  
  (三)、高速公路免費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車已日益普及,人們通常會利用國慶7天長假來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因此,國家自2012年起,國慶期間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車免費通行。2012年國慶節假期免費通行時間爲9月30日00∶00至10月7日24∶00
  
  (四)、國慶閱兵
  
  我國國慶自開國以來共有14次國慶閱兵,除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式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4年、1999年和2009年的這三次國慶大閱兵,通過國慶閱兵既可慶祝國慶、揚我國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力量,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強烈的自豪感。
  
  (五)、天安門升旗儀式
  
  每逢國慶,去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是無數人心中的夢想。因此,利用國慶長假去北京遊玩的人們,通常會趕早來到天安門廣場看國旗班的軍人升旗,以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看着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心中的激動無以言表。
  
  (六)、國慶聯歡會
  
  國慶前後,各企事業單位爲了慶祝國慶,弘揚企業文化,都會組織員工開展迎國慶聯歡會,用文藝表演的形式來表達國慶的喜悅。
  
  三、國旗的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爲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爲着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着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着一箇中心而團結。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國徽的由來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穀穗和齒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呈圓形,國徽中心部分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中上方是四個金色的小五角星以半弧形環繞一個金色的大五角星。國徽的四周,是由兩把金色的麥稻穗組成正圓形的環;麥稻杆的下方交叉點上,最一個金色的圓形齒輪;齒輪的中心交織着紅色授帶,授帶向左右綰住麥稻穗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分。國徽中的齒輪和穀穗象徵着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五星則代表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寓意是:象徵着中國人民目“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顆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着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因爲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紅色互爲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莊嚴義又富麗。 
  
  五、國歌的由來
  
  1912年元旦,以孫中山爲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公報上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的國歌擬稿。可是,反動勢力的代表袁世凱隨即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的政事堂禮制館把《中華雄踞天地間》定爲國歌。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爲這首歌的字裏行間散發着袁世凱帝制自爲的臭氣,紛紛以拒唱來進行抵制。 
  
  1919年11月,爲了制訂新的國歌,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國歌研究會。據說根據章太炎的建議,該會決定將相傳上古時代舜所作的《卿雲歌》配上樂曲作爲國歌,於1922年1月由北洋政府的國務院公佈通行。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國民黨政府以國民黨黨歌爲國歌。  1949年9月2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在國歌未正式制定以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 
  
  1978年,經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