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2022有關立春節氣習俗來歷最新

其他文案 閱讀(2.89W)

一年之計在於春,微風溫暖了大地,河流開始了歡騰,青草漸漸的在泛綠,燕子飛回來了在藍天上起舞歌唱。以下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2022有關立春節氣習俗來歷最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2有關立春節氣習俗來歷最新

立春的諺語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習俗

祭拜太歲

臺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爲太歲與甲子之間關係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裏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衝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爲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於風水學等書籍上。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爲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爲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爲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七年級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佔氣

立春是二十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佔氣的信仰。孔潁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啓,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爲豫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登高觀雲、占卜測算巳經作爲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爲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爲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於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收成的辦法。古籍中“佔立春吉凶”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說,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凶。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閒;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羣衆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羣衆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羣衆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爲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爲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爲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爲風俗流傳後代,成爲一種祭祀活動,意爲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爲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爲“禳兒疹”,後者稱爲“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爲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裏,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爲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着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爲立春。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羣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爲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的氣候變化

立春一到,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增高了,日照延長了,降雨也開始了。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時竹北方備耕也開始了。

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立春時的南方卻另有一番生機,“春江水暖鴨先知”,池塘裏或小溪旁,鴨鵝在水中展翅,自由歡快地遊蕩嬉戲覓食。動物們用自己的身體來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們用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春天乍暖還寒、冷暖交替,這樣忽冷忽熱的天氣,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

立春的農事如何做

早春季節的冷害和凍害發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植株旺盛的生長,加上人爲管理中水、肥的增加,使植株的抗寒力顯着下降。立春後仍有較大的寒流,使溫室內茄果類蔬菜產生凍、冷害。爲此,要繼續做好防寒抗凍工作。茄果類蔬菜已經有了較大生長量,必須在大棚內進行二道膜覆蓋。瓜類因比茄果類更容易受凍,除採用二道膜覆蓋外,可在大棚外四周裙膜位置堆放稻草束,增強抗禦大棚四周的冷氣侵入;尚在育苗階段的瓜類秧苗,夜晚可在小拱棚上覆蓋遮陽網、稻草簾或無紡布,增強保溫能力;如遇強冷空氣來臨,一定要做好防凍保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