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就業形勢>

華爲VS聯想:誰更是國產的國際企業

就業形勢 閱讀(2.53W)
華爲VS聯想:誰更是國產的國際企業
聯想並構IBM的PC業務尚未塵埃落定,中國盈利能力最好得電子企業華爲卻傳出與之相反的大手筆。據報道,2月1號,爲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華爲將部分業務資產出售給海外買家。

  從TCL的彩電合資,到將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收入囊中,再到聯想併購IBM,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 以至於不久前出版的《商業週刊》發表文章指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來自於東方國家的巨型公司將會逐漸對現在的業界領先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我們真的能以此爲榮嗎? 誰纔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榜樣呢?本人更推崇的是華爲模式。

  華爲崇尚的是一種利潤主導型的企業文化,走的是GE的路線。記得80年代GE的CEO傑克·韋爾其剛上任就制定了以利潤來衡量是否進入該行業的標準。通過出售微利行業,收購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使GE所有涉及的行業都能保持良好的利潤率。而市場也對此做出了積極的響應—GE的市值在約20年的時間裏上漲了50倍。這也就是推崇華爲的道理所在。對於華爲來說,國際化也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他們將業務重心都放在海外市場。但他們海外擴展的過程並不是通過併購沒有盈利的甚至是虧損嚴重的海外企業,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先從小的市場,不發達的國家,被歐美大企業所遺忘的地區開始,慢慢在取得海外發展經驗後再向歐美國家發起猛烈的進攻。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的是科研,注重的是產品的科技含量,注重的利潤率,而不是一味強求銷售額。這次華爲打算出售是利潤薄弱型的業務,包括光和接入部門。而反觀國內的一些企業,只要是不虧損,甚至即使虧得不多,都捨不得出售,甚至收購嚴重虧損的企業,爲何?並不是因爲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扭虧爲盈,也不是能實現規模效應,這從聯想收購IBM的PC部門後,聯想的股價變低這點就可以看出市場的看法。作爲管理層,爲了能在提前跨入世界500強,提前實現行業第一的夢想,而強行進行收購,市場必定就會用腳投票。表示投資者的不滿。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事,一個只有二﹑三十年曆史的企業,一步就跨入500強,認爲僅憑以前的那種簡單擴大再生產,就能傲視羣雄,這未免有點太過自信了。

  其次,相比華爲,很多走出去企業對我國勞動力成本低這方面認識不足。往往只看到工人工資得優勢,忽視了技術人員也是比國外比一大截的。據統計,中國的科學家平均工資僅是歐美國家的1/10,而隨着外資的進入,中國的科學家在研究能力上逐漸與國際接軌。華爲利用研發人員上的優勢,在跟外國公司的競爭中,顯示出明顯的成本優勢。反觀進行跨國收購的企業,按理說,研發實力在收購完之後應該有明顯的進步,畢竟這也是當初發動收購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可他們還是僅僅認爲我們的優勢就是製造業工人的成本低,而將收購定位爲國外研發,國內生產,忽視了中國的研究員更是一個未被開發的寶庫,因而,也就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這從04年國內手機企業的命運就可見一般,原本的咄咄逼人,在收購國外手機廠商後反倒讓位於國外品牌。

  從聯想和華爲的比較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問題,國際化的步伐應該以什麼爲標準。那就是什麼樣的企業纔是真正的500強,不管是重視規模還是看重利潤,本來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都能通向行業冠軍。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問題於,我們真的有能力沒有任何的過程,就能一步走到冠軍的寶座嗎?我想,華爲的踏實,至少是成功的保證。從長虹的40億海外呆帳,到今天的TCL手機業務下滑,我們不得不告誡那些急於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沒有一個熟悉的過程,沒有國際化的人才,沒有中西文化的融合能力,還是慢一點爲好。

  在這裏,我們衷心祝福國內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能一帆風順,多出幾個華爲,爲中華的崛起而努力。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