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82W)

認真引導孩子勇於挑戰困難,這是作爲老師必須要做到的,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師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斷提升,所以我們也要經常閱讀,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1

閱讀《教師的挑戰》一書,很受啓發。其中最能讓我產生共鳴和思考的一句話是“當孩子通過搗亂或自卑等行爲表達目的時,老師需要有覺察的意識和能力,纔不會陷入與孩子錯誤目的的互動中。”

我曾接手一個六年級,在沒有任何人和你交接班級情況下,第一個月我都會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的言行,在充分了解他們的性格和班級先前的運轉模式之後,第二個月,我會開始班級學生的個性和共性的教育。

班上有一個孩子名叫小文(化名),愛好閱讀,讓你從外在看,定會認爲他很文靜,可平日裏在班級偶爾對於一些事情,他會爆發高聲、很衝動的舉止,讓您感覺很任性。

記得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突然間大嗓門、自由地出行,我在講臺上靜止片刻,他以爲我已默許他的言行。在他出去的時候,其他同學還小聲地對我說:“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們都知道。”哦,原來同學們和他相處了幾年,都知曉他的性格。再這樣下去,孩子就會扶不正了,我有責任指導他的行爲。

待他回到教室做好之後,我直接在班級說:“小文,在國小,同學和老師瞭解你,凡事會慣着你。可到了國中,學業課程多,新老師、新同學,沒有人會給你特殊優待。我已經關注了你很長時間了,你不能再這樣裝糊塗下去,你愛好閱讀,知書達理,相信你會有規矩意識和集體意識。”

面對我直擊不良行爲的建設性方法,小文低着頭沒有支聲了。可其他同學的眼神傳遞給我的信號是“驚呆了”。課下,同學們悄悄告訴我,這些年來,沒有老師敢點名批評他。原來如此呀,爲幫助小文做最好的自己,我持續性地關注他、鼓勵他、指導他。當然,小文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記得有一次中午去他家家訪。

我11:50從食堂快速吃完中餐,就爬樓返到教室叫小文出校門坐車。下樓梯時,他要我觀察他今天與昨天有什麼區別?我瞧瞧他的臉沒有什麼變化,看看他的衣服也沒有穿新衣,便搖搖頭,說不知道。他告訴我,他昨天掉了一顆牙。他就是這樣童真。

上了公交沒有並排的空座位,看得出他想和我坐一塊兒。隨着乘客的下車,他更換了三次座位,只有一站了才和我並排坐着。即使先前不併排,他不管隔空隔人,和我津津有味地談着玩具、機器人。我感覺他的世界是那麼美好。他還告訴我:爲了我的到來,媽媽把家裏打掃乾乾淨淨,昨晚還買了零食。他還問我會不會變魔術,我笑而不答,他說回家給我變一個魔術。一路上,他的語氣是那樣平和,沒有課堂的衝動、高聲。

到了他住的樓棟,沒有電梯,爬到6樓對有7個月身孕的我而言有些困難了,他走得快,但會在6層樓梯口等我。進了家門,他遞大白兔奶糖給我吃。我要他趕緊去吃中飯,他很乖巧去廚房吃飯了。我便和孩子媽媽聊了起來,媽媽說:“這些年爲了他操碎了心,辭職在家照顧他,還請了家教。前些年,老師們經常打電話來說孩子這個沒做好,那個沒有做好,還要求我到學校陪讀。今年,換了新老師,再也沒有接到電話了,我每天緊張的心才慢慢放下來。”

聽完媽媽的講述,我才知家裏有這樣一個孩子,作家長的也是不易。憑着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我一貫用教師的指導性方法去育兒,報喜不報憂,才讓這樣一顆焦灼的家長心有了安心。正如書中所言:“老師必須練習實踐,並根據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特點形成自己的技巧”。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佐藤學教授說道。這讓我想起了書中介紹的一個教學場景:

這是以一邊緣化兒童爲中心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如果我在課堂上碰到這樣的學生,這時我肯定會說:下課後,老師再單獨和你解釋。這樣做,就是不想影響上課節奏。可是,小林老師沒有這樣處理,因爲他知道這會使健治後面的課堂學習效率爲0,他又請了好幾位同學解釋,直至他明白爲止。本應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爲了一個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讓我產生了疑問。

但再往下閱讀,這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爲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願意幫助你。

讀了此書,才發現自己原本對關注每位學生,提高高效課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非常狹隘的層面上,和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尤其在公開課時,比較傾向於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說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其實不然。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隻言片語,但他們的觀點同樣精彩,教師不應刻意扼殺他們想要發言的機會。

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納每個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孩子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質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爲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3

書籍作爲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爲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讀好書猶如品嚐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暑假裏,我讀了美國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師挑戰》受益匪淺。

這是一本關於教師的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所闡述的問題也是我們老師所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上課不聽課,打架,不會與人交往,跟老師頂嘴,不寫作業,不背誦課文、當我面對這些問題時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沒寫作業就補寫,沒背誦課文就留下背誦,成績不好就多做題,這樣做的結果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孩子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挑戰》中的老師面對這些問題時,不只是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而是看到了問題背後的東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孩子的離家出走問題,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孩子離家出走,回來之後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狠狠地懲罰,讓孩子不再有這種想法;另一個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滿足,讓孩子更是爲所欲爲。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魯道夫分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們認爲離家出走並不是壞事,可以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2、離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飯而已,爸爸也經常不在家吃飯啊,我離家出走,說明我已經是大人了,證明我已經長大了。

3、離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樣。

4、離家出走可以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想得到別人的關注,想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強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採取了離家出走的方式。我們只是想到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後果,而沒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們再來看孩子的離家出走,或許並不那麼可怕。當然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此書針對孩子不良行爲背後的目的,教師如何做才能引導他們發生積極的轉變做了歸納。

首先講的是尋求關注型,針對這一類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給予過多關注,如果孩子通過示弱來尋求關注,就給孩子機會體驗成就感;如果孩子通過破壞性行爲尋求關注,就根據孩子的特點尋找機會讓孩子做出建設性行爲,並給予認可。這裏要特別注意一點,對於這類孩子的建設性的行爲也不要給予太多表揚或讚許,因爲這仍然是一種過度關注。老師只要讓孩子感到被認可就好。

第二種是權力之爭型。對待這類行爲關鍵是控制情緒,不讓自己陷入權力爭鬥,“讓他的風無帆可吹”。這類型的孩子一般會表現爲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或者挑釁老師,這時候教師要避免衝動的本能反應,因爲發怒或訓斥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只會強化他的不良行爲。教師此時保持冷靜,執行自然結果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用幽默來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錯。當學生髮現老師不想和他爭奪權力時,他會覺得無趣,從而有可能改變一貫的行爲。

第三種是報復型。這種類型與權力之爭有共同之處,但報復者的挑釁行爲不僅針對他不喜歡的老師或家長,而是所有人。這種類型的孩子內心絕望,已經不相信有人會愛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過建設性的方法取得認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對於這樣的孩子改變起來相當困難了,他不相信別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爲也確實讓人“想說愛你不容易”。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取得信任。而且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過激行爲。

最後一種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樣是內心絕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認可,於是表現得很無助,而且他們通常有辦法讓別人認爲他們是真的無能。教師對這樣的孩子要有發自內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製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時給孩子適當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防止出現過度關注,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賴於老師的關注。

最後我把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當成人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縱容時,其必然結果就是家長和老師表現出對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責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個搗亂的孩子是一個不快樂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羞辱。

3、老師希望孩子們成長,就必須激發他們的真正興趣。學習過程應該成爲所有孩子的愉快經歷。這要以老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爲先決條件。

4、氣餒是錯誤表現的根源,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當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時候纔會變“壞”。過度的保護和縱容一樣,具有令人灰心喪氣的影響,並剝奪了孩子體驗實力,發展克服困難和照顧自己能力的必要機會。

5、越多批評越不改變,越不改變越多批評。面對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

6、一個氣餒的老師不太可能成爲鼓勵孩子的源泉,只有當老師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把握的時候,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老師對孩子的實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給孩子傳遞真實、客觀、樂觀的信息和態度。

7、一個人越不爭強好勝,越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如果他專注並滿足於自己的工作,那麼無論競爭者做什麼或者取得什麼成就,都不會對他造成干擾。爭強好勝着只有在自己成功時候,才能面對競爭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內在擁有的,無法從外部獲得,但環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發展,安全感來自內心,來自自身的勇氣,來自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應對未來生活中任何情況的認知。

9、愛和親情的獲得,並非取決於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而是陪伴質量的高低,付出愛和親情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表達。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現在爲什麼沒有做好。(這是批評而不是鼓勵)

總之,教師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更能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另外寬容會使自己處事變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爲以人爲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讓我們學會寬容學生,使學生的人格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