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

心得體會 閱讀(5.75K)

寫讀後感可以很好的抒發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積極的面對生活,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以供參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爲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挑戰》作者佐滕學先生稱之爲“寧靜的課堂革命”。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對傳統教學的徹底顛覆,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爲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爲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他認爲,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作爲在課堂上直接面對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做?

一.從備課做起

我們可以在“備”上下功夫,既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既要備詳案,也要有簡案。在相對具體、詳盡的標準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練就駕馭課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對開放、簡明的教案中嘗試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思考,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尋求無招勝有招的真諦。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步驟。課前要有應付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心理準備,並具備不以一堂課的成敗論英雄的超脫心態,才能使每一堂課成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

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學上,再也沒有比讓學生說真話、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現在提倡“自主學習”,實質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學先生認爲:以學習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兩個課題爲中心來展開:一是“從勉強到學習的轉型”;另一個課題是教室中“傾聽關係”的形成。爲了實現“活動的、協同的、反思”的學習,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傾聽”的關係。在“對話”教育中“傾聽”比“言說”重要得多。無論提出的意見多麼活躍,如果不以傾聽爲中心,就不可能改變每個人的認識,就不能讓交流更加豐富。

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他指出,除了教師自身成爲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說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傾聽關係。

三.從關注“邊緣化的兒童”入手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較冷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更談不上自動探究。佐滕學先生把這部分學生稱爲“邊緣化的兒童”,無論哪個課堂上都不乏這種邊緣化的兒童。他們常常會因作業不會做、考試不及格而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醜”,結果只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以至於學好學壞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內心根本沒有好好學習的願望,這種內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對他們都將無濟於事。佐滕學先生認爲“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作爲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的體會和共鳴,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在課堂重視“不懂”的兒童,讓邊緣化的兒童得到同學們的支持,開展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開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學通過二十多年的課堂觀摩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而教師的經驗與學習理論、教學的技能,不過佔了三成的比例。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裏,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

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題記

國慶七天長假裏,在家陪同高三女兒複習考試,想着自己也要充充電,於是,我靜靜地讀起日本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初讀了《教師的挑戰》序言和第一章後,掩卷沉思,打開了心靈裏的一片感觸。

初悟: 在學習中成長

在序言和第一章裏:濱野老師的課堂是兒童富有個性的、同多樣化的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是兒童相互傾聽的關係;澀谷老師的課堂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學生奇趣的發言並會串聯起來憑藉學生思考力來推進課堂;藤田老師爲了構造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桌椅按U字形排列,還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小林老師則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展開"比例"課堂教學,坦然接受並創造性地幫助直言"不懂"的學生……此書聚焦了一位位一線老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白描的方式記錄了老師們精彩的教學情景和學生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從"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其中,讓我感觸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課堂的重建"中寫到:在八木老師先前的課堂上,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儘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對教師獨白的應對,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現在的課堂活動則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爲中心展開的教學變革,這就是以合作學習爲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實現歷程。八木老師這種寧靜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在五年級社會科《汽車工業》的教學觀摩課上,八木老師把實物汽車零部件卸下來展示在孩子們面前,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分組探究,合作交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觀察實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識,在交流展示中學到知識,真正實現了 "實踐出真知".是的,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模式的重建的確能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尋求到真知。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像八木老師這樣重建課堂教學模式的老師。我回想起好幾年前後林國小的林金寶老師,他本來教國中的物理,後來改教了國小六年級的科學。他要求學校配備實驗室器材,每一節課學完理論知識後總要帶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挑戰,緊張又刺激。他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總結原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裏,通過一議一試就能真正懂得實驗原理。這樣下來,孩子們還需爲了考試下功夫背誦嗎?那幾年前何中心國小六年級畢業會考(除了考語數英還考思品、科學)每年考上一中的學生,後林國小總佔一大半。直到現在就讀高三的那幾個後林國小的學生物理化學都學得頂呱呱,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還有今年我們學校任教五年級科學的林輝龍老師更是幹勁十足,每一節科學課都精心準備,利用生動有趣的課件誘導學生,積極帶動學生合作探究,課後在班級羣里布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尋求實踐後的真知,爲學生以後學好物理化學夯實了基礎。

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很慶幸得到佐藤學教授理論知識的滋養,在書中得到了八木老師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教學方式的指導。我將繼續學習,用佐藤學教授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不斷地成長。

再悟:在反思裏提升

可悲的是我們當前的課堂,老師真正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憐。還有,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上其實還存在很多"不懂"的學生。他們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僞裝自己,上課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時還會點頭微笑,一副我聽懂了的樣子。其實,他們都只停留在聽一聽,說一說,似懂非懂的狀態,真正讓他們舉手回答時竟沒幾個,有時點名提問時竟杵着一字不出。這樣久而久之,興趣消退了,積極性下降了,成績自然也提不上來。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佐藤學教授指出: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爲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在課堂上以"不懂"的兒童爲中心,讓"不懂"的兒童激活學習的原動力,最終活躍了課堂,讓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律動。其實,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合作探究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課堂也只有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主題閱讀交流課《回眸感動》時 ,我就有意識要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如下:首先是課前預習,根據近階段主題叢書的閱讀設計瞭如下羣文略讀表

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學困生只完成填寫作者,摘抄好詞, 會讀幾句話;中等生完成簡介主要內容,寫出感動的句子並會談體會;優秀生還要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做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儘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或是學習或是提高,學生課前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纔會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課上合作交流,有了課前準備,小組合作交流更是有聲有色,學生在組內交流,我來回走動,側耳傾聽,竟都能聽到小組內每個學生的發言,或是簡單到幾個詞,或是聲情並茂的高聲朗讀,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紅耳赤的意見交鋒等等。課堂亂而有序,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最後是小組展示,因爲有了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彩排,學生上臺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樣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時從來一言不發的學困生小晶這會兒也跟着小組一起上臺,不僅能一字不漏完全準確地讀出感動的句子,還會說出自己的體會,雖然說得不夠貼切,但這畢竟是他破天荒的舉動,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小晶的,也是送給小組每一個組員的,他們都是好樣的。我看到小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於是,藉機再引導:"同樣是這個感動的句子,你們還有不同的體會嗎?"這時臺下的同學們也都紛紛舉手要來回答了。無疑,從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足以證明這節課對孩子們的影響,對老師們的觸動有多大。從這之後,我繼續採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總能在課堂上發現部分學困生積極主動參與,並大膽回答問題,雖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時甚至是答非所問,但在我看來比起先前的不會參與,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學教授指出"要進行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體驗和共鳴,首要的是教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小林老師直面"不懂"的學生,不僅爲那個"不懂"的學生打開了一扇自信的窗,還讓更多不懂的學生激活學習的原動力,讓整個課堂律動起來。我相信這將是對自己課堂教學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提升。

深悟:在課堂上飛躍

書中寫到"澀谷老師認爲,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師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傾聽,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創造新課堂。 其實,"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纔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記憶猶新的。"當學生學到"大自然的奧祕"爲主題的單元作文時,我便會帶上幾個雞蛋去上作文指導課,這是在證明一個科學原理"建築上的薄殼結構".我能猜到是孩子們喜歡的課 .我也很自信孩子們一定會寫得好。課伊始我就故搞神祕,鈴聲響過大踏步走進教室,提起三個雞蛋,學生面對雞蛋議論紛紛:有的猜是老師的早餐,有的猜是獎勵我們的獎品,有的猜是上課的教具……課堂上炸開了鍋,個個真想知道老師葫蘆裏到底賣了什麼藥?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做到了,孩子們來了興致,我立即做了個手勢讓大家停下來,才告訴了真正的用意,孩子們一聽更是躍躍欲試,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的引導示範很重要,我先介紹操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接着開始示範。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描述老師的操作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道:"只見林老師弓着馬步,展開手心握緊雞蛋使勁地捏,捏得面紅耳赤了雞蛋卻還完好無損,是雞蛋有神奇的魔力還是我們林老師瘦不拉幾的根本沒力氣?"我猜透孩子們的心思了,於是就提議讓班上大力水手上臺來捏雞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見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還是成了雞蛋的手下敗將。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來公然地挑戰:如果讓我來捏我一定把雞蛋捏個稀巴爛,沒聽過"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嗎?大家紛紛發出挑戰,我就讓其他學生輪流上來捏,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學生能戰勝這小小的雞蛋。我看大家一臉的茫然,最後才揭曉了祕密,原來這小小的雞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氣就是因爲雞蛋表面的曲面結構能夠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壓力,因此,即使雞蛋殼很薄,但它卻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衝擊,例如機磚廠的煙囪、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建成的。最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像是見到了稀世珍寶一樣,緊縮的眉頭舒展開了。這樣通過"課前激趣——老師示範——個別展示——輪流演示——揭曉祕密"這一過程,在演示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名學生大膽描述演示過程及感受(包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人物描寫方法),其餘學生認真傾聽,適時補充、訂正,我隨機板書關鍵詞,然後再引導更多學生複述,這樣反覆地引導、交流,每個學生都在互相傾聽,每個孩子都在傾聽自己的心聲,每個孩子又都在傾聽生活的召喚,每個孩子又都在實現自身的飛躍。班上懼怕習作的學生也都能大膽地表達其所觀察到的內容。作文就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的過程。學生已經在實驗演示中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都說了個遍還怕寫不出好作文嗎?這時,你便會發現齊刷刷的筆尖摩擦聲迴盪在寧靜的課堂中,讓人心生自豪。

我堅信,借鑑了佐藤學教授的理論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從悉心傾聽每一位學生心聲開始,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每一件事開始,我們的課堂也會發生寧靜的革命。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最新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麼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於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

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爲了學生的學習。作爲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爲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爲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爲對於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於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

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也充分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教學時不管我如何設計,如何啓發,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就是無法真正體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於是在另一班我換了種教法,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同名歌曲,結果一曲方罷,很多同學已是淚花閃閃,問及此刻的感受,孩子們都說感動得只想哭,這時,我順勢讓學生結合課文來說說感動的原因,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紛紛跳入了我事先預設好的陷阱。整節課沒有了我的滔滔不絕,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如林的小手,發光的小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這些都向我們明確了一點,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於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餘的講解,多餘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

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並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後,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麼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願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

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氣定神閒。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裏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並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