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51W)

閱讀的好處是非常多的,除了能夠獲取知識以外,還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

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題記

國慶七天長假裏,在家陪同高三女兒複習考試,想着自己也要充充電,於是,我靜靜地讀起日本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初讀了《教師的挑戰》序言和第一章後,掩卷沉思,打開了心靈裏的一片感觸。

初悟: 在學習中成長

在序言和第一章裏:濱野老師的課堂是兒童富有個性的、同多樣化的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是兒童相互傾聽的關係;澀谷老師的課堂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學生奇趣的發言並會串聯起來憑藉學生思考力來推進課堂;藤田老師爲了構造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桌椅按U字形排列,還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小林老師則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展開"比例"課堂教學,坦然接受並創造性地幫助直言"不懂"的學生……此書聚焦了一位位一線老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白描的方式記錄了老師們精彩的教學情景和學生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從"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其中,讓我感觸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課堂的重建"中寫到:在八木老師先前的課堂上,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儘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對教師獨白的應對,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現在的課堂活動則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爲中心展開的教學變革,這就是以合作學習爲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實現歷程。八木老師這種寧靜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在五年級社會科《汽車工業》的教學觀摩課上,八木老師把實物汽車零部件卸下來展示在孩子們面前,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分組探究,合作交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觀察實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識,在交流展示中學到知識,真正實現了 "實踐出真知".是的,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模式的重建的確能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尋求到真知。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像八木老師這樣重建課堂教學模式的老師。我回想起好幾年前後林國小的林金寶老師,他本來教國中的物理,後來改教了國小六年級的科學。他要求學校配備實驗室器材,每一節課學完理論知識後總要帶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挑戰,緊張又刺激。他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總結原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裏,通過一議一試就能真正懂得實驗原理。這樣下來,孩子們還需爲了考試下功夫背誦嗎?那幾年前何中心國小六年級畢業會考(除了考語數英還考思品、科學)每年考上一中的學生,後林國小總佔一大半。直到現在就讀高三的那幾個後林國小的學生物理化學都學得頂呱呱,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還有今年我們學校任教五年級科學的林輝龍老師更是幹勁十足,每一節科學課都精心準備,利用生動有趣的課件誘導學生,積極帶動學生合作探究,課後在班級羣里布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尋求實踐後的真知,爲學生以後學好物理化學夯實了基礎。

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很慶幸得到佐藤學教授理論知識的滋養,在書中得到了八木老師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教學方式的指導。我將繼續學習,用佐藤學教授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不斷地成長。

再悟:在反思裏提升

可悲的是我們當前的課堂,老師真正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憐。還有,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上其實還存在很多"不懂"的學生。他們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僞裝自己,上課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時還會點頭微笑,一副我聽懂了的樣子。其實,他們都只停留在聽一聽,說一說,似懂非懂的狀態,真正讓他們舉手回答時竟沒幾個,有時點名提問時竟杵着一字不出。這樣久而久之,興趣消退了,積極性下降了,成績自然也提不上來。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佐藤學教授指出: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爲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在課堂上以"不懂"的兒童爲中心,讓"不懂"的兒童激活學習的原動力,最終活躍了課堂,讓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律動。其實,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合作探究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課堂也只有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主題閱讀交流課《回眸感動》時 ,我就有意識要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如下:首先是課前預習,根據近階段主題叢書的閱讀設計瞭如下羣文略讀表

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學困生只完成填寫作者,摘抄好詞, 會讀幾句話;中等生完成簡介主要內容,寫出感動的句子並會談體會;優秀生還要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做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儘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或是學習或是提高,學生課前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纔會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課上合作交流,有了課前準備,小組合作交流更是有聲有色,學生在組內交流,我來回走動,側耳傾聽,竟都能聽到小組內每個學生的發言,或是簡單到幾個詞,或是聲情並茂的高聲朗讀,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紅耳赤的意見交鋒等等。課堂亂而有序,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最後是小組展示,因爲有了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彩排,學生上臺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樣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時從來一言不發的學困生小晶這會兒也跟着小組一起上臺,不僅能一字不漏完全準確地讀出感動的句子,還會說出自己的體會,雖然說得不夠貼切,但這畢竟是他破天荒的舉動,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小晶的,也是送給小組每一個組員的,他們都是好樣的。我看到小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於是,藉機再引導:"同樣是這個感動的句子,你們還有不同的體會嗎?"這時臺下的同學們也都紛紛舉手要來回答了。無疑,從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足以證明這節課對孩子們的影響,對老師們的觸動有多大。從這之後,我繼續採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總能在課堂上發現部分學困生積極主動參與,並大膽回答問題,雖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時甚至是答非所問,但在我看來比起先前的不會參與,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學教授指出"要進行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體驗和共鳴,首要的是教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小林老師直面"不懂"的學生,不僅爲那個"不懂"的學生打開了一扇自信的窗,還讓更多不懂的學生激活學習的原動力,讓整個課堂律動起來。我相信這將是對自己課堂教學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提升。

深悟:在課堂上飛躍

書中寫到"澀谷老師認爲,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師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傾聽,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創造新課堂。 其實,"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纔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記憶猶新的。"當學生學到"大自然的奧祕"爲主題的單元作文時,我便會帶上幾個雞蛋去上作文指導課,這是在證明一個科學原理"建築上的薄殼結構".我能猜到是孩子們喜歡的課 .我也很自信孩子們一定會寫得好。課伊始我就故搞神祕,鈴聲響過大踏步走進教室,提起三個雞蛋,學生面對雞蛋議論紛紛:有的猜是老師的早餐,有的猜是獎勵我們的獎品,有的猜是上課的教具……課堂上炸開了鍋,個個真想知道老師葫蘆裏到底賣了什麼藥?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做到了,孩子們來了興致,我立即做了個手勢讓大家停下來,才告訴了真正的用意,孩子們一聽更是躍躍欲試,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的引導示範很重要,我先介紹操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接着開始示範。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描述老師的操作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道:"只見林老師弓着馬步,展開手心握緊雞蛋使勁地捏,捏得面紅耳赤了雞蛋卻還完好無損,是雞蛋有神奇的魔力還是我們林老師瘦不拉幾的根本沒力氣?"我猜透孩子們的心思了,於是就提議讓班上大力水手上臺來捏雞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見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還是成了雞蛋的手下敗將。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來公然地挑戰:如果讓我來捏我一定把雞蛋捏個稀巴爛,沒聽過"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嗎?大家紛紛發出挑戰,我就讓其他學生輪流上來捏,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學生能戰勝這小小的雞蛋。我看大家一臉的茫然,最後才揭曉了祕密,原來這小小的雞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氣就是因爲雞蛋表面的曲面結構能夠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壓力,因此,即使雞蛋殼很薄,但它卻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衝擊,例如機磚廠的煙囪、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建成的。最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像是見到了稀世珍寶一樣,緊縮的眉頭舒展開了。這樣通過"課前激趣——老師示範——個別展示——輪流演示——揭曉祕密"這一過程,在演示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名學生大膽描述演示過程及感受(包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人物描寫方法),其餘學生認真傾聽,適時補充、訂正,我隨機板書關鍵詞,然後再引導更多學生複述,這樣反覆地引導、交流,每個學生都在互相傾聽,每個孩子都在傾聽自己的心聲,每個孩子又都在傾聽生活的召喚,每個孩子又都在實現自身的飛躍。班上懼怕習作的學生也都能大膽地表達其所觀察到的內容。作文就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的過程。學生已經在實驗演示中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都說了個遍還怕寫不出好作文嗎?這時,你便會發現齊刷刷的筆尖摩擦聲迴盪在寧靜的課堂中,讓人心生自豪。

我堅信,借鑑了佐藤學教授的理論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從悉心傾聽每一位學生心聲開始,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每一件事開始,我們的課堂也會發生寧靜的革命。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

最近,我在讀由鍾啓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一書,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爲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爲基礎的學習共同體。

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着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於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爲的假設,後者纔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並不是什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爲開始。

1、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着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裏的學生多,怎麼辦?我個人以爲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2、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合作的交響。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裏,在不斷地重複着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最後一個環節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於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驗系統。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髮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的過程,成爲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裏,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麼,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慾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着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熱門範文

記得第一次從佐藤學先生的書中看到這個詞時,我還是有些疑惑的,什麼是學力啊?尋遍全書,佐藤學先生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百度知道將它定義爲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簡稱。但我能明顯地感到此解釋並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佐藤學書中的那個學力,這究竟是什麼呢?

它隱約像一種力量,又如植物積極向上的生長力嗎?它又隱約像一種潛能,等待別人點化激發的潛力嗎?學力學力,佐藤學先生似乎一直在提醒我們它就像人的一種本能一直伴隨在我們每一個兒童的身上啊,那是一種有着自我創造探究的學習能力。但它怎麼又那麼陌生,比起大熱的兄弟——學歷,似乎汗顏很多。追根溯源,究竟是什麼遮住了它的光彩?

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似乎難逃其責。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想想這些我們習以爲常漠不關心的行爲模式哪一樣是真正尊重了學生?哪一樣是真正相信了人的無限潛能?學生興趣被打擊、潛能被埋沒、學力自然得不到發展。

要想發展學生的學力,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必須得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傾聽學生。要讓這種傾聽關係發展成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爲傾聽進而走向合作學習的關係。

書中列舉的案例《不可思議的種子》讓我領悟到什麼纔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傾聽學生。一般語文課上,常常限定於教材文章的語言認識,很少將實物帶到學校裏來。但在這節課上教師不僅允許學生講牛膝草和蒼耳的種子帶到課堂上來,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細心地觀察、自由的發言,教師竟然准許將蒼耳的果實稱爲自己熟悉的“粘蟲”“抓抓將”或是兒童自己想象的“媽媽做的蘋果兔子”“宇宙的原始森林”。這一普通果實的稱呼,這正是一種兒童體驗與蒼耳果實一次新的相遇。而這一相遇是那樣的豐富而多樣,它與兒童之間產生全新關係的過程又怎能不稱之爲擁有學力的真正學習呢?

如果我們也想擁有這樣的課堂,擁有這樣非凡學力與創造力的兒童。那就請從尊重兒童的尊嚴、傾聽她們的心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