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54W)

讀好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讀後感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很好的抒發自己的感受,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

合上《教師的挑戰》,書中的訊息和從教以的經歷讓我感慨頗多,如果讓我用一個詞概括,那一定是——靜待花開。

(一)靜待花開之傾聽

在封面,“教師的挑戰”五個大字下面還有一行醒目的字——“寧靜的堂改革”。初讀《教師的挑戰——寧靜的堂改革》感覺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師的挑戰,我能明白,但爲什麼是寧靜的呢?帶着疑問,我開始閱讀,中第一個關鍵詞——傾聽,解答了我的困惑。

傾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這樣一段話:“藤田老師首先着手構築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爲了構築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藤田先生自身必須做到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她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看到這一段話,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

我們上,很多老師都會戴“小蜜蜂”擴音器,一是因爲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聲音不能清晰地傳到教室的每個角落。教過低年級的老師更有體會,不戴“小蜜蜂”擴音器不足以蓋過教室裏此起彼伏的板凳聲、具聲、說話聲,這般情況如何“傾聽”。這讓我想到了兩事。第一事,教一年級時,有一段時間,我嗓子不舒服,學生出於“體諒”,特別的乖巧,不說小話,認真聽,雖然我的聲音小,但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用心很認真地聽。但那時候由於缺乏經驗,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這一塊不夠重視,沒能抓住機會讓學生繼續保持,養成傾聽的習慣。第二事,去年上學期,我的擴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於懷寶寶,有一次特別激動,我的聲音特別大,學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不要嚇到肚子裏的寶寶。我就趁機說:那老師以後不用擴音器上了,你們要保持安靜,認真聽……和我接觸過的老師知道我的聲音真的很小,但是從那之後,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擴音器,而孩子們也真的能安靜下用心聽。這一個實例讓我對寧靜的堂改革中的“寧靜”有了初步理解。

(二)靜待花開之尊重

傾聽,能夠靜下心聽老師講,是建立傾聽關係的前提,它的核心意義在於傾聽孩子們的發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這和第二個關鍵詞——尊重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平時我們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當老師得到自己預期的“理想答案”後,馬上進入下一個環節,而對於那些不是標準答案的答案,要麼置之不理,要麼讓他們再想一想,換個更靠譜的同學回答。《教師的挑戰》中說傾聽兒童的發言中存在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認識該發言是中的哪些話語所觸發的;(fsir)二是,認識該發言是其他兒童的哪些發言所觸發的;三是,認識該發言同兒童自身先前的發言有着怎樣的關聯。這就要去老師在堂上必須轉變觀念,“任何一個孩子的發言都是精彩的”。理解這句話後,我想確實是這樣的:要認可每一位孩子的發言,要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每一個孩子的發言必然有他的價值,這是以前未曾深思過的。經常聽到有老師說堂上舉手的學生越越少,學生越越不願意舉手發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確答案的過程中,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導致他們怕發言。在這一個傾聽與尊重的過程中,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爲堂的主人。

(三)靜待花開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學生爲中心,也就是有關邊緣化的學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師原預計分鐘教完的知識點因完全不會的健治說不會,堂上三位同學給他講解了三種不同的解法,最後用了20分鐘。這種做法我覺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但是讀了這本書後,我願意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他們解決疑惑。這又讓我想到了“靜待花開”。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級數學時,有些學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級時我還教她數手指頭算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嗎。後我想花開四季,有些花開在春天,有些花開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種的花還有開得早的開得晚的,但不影響他們的盛開。對他們說也一樣,需要的是時間,這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反正每個人遲早都會的。語也一樣,很難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學生爲中心展開教學,但是我會給他們更多耐心,儘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能有所思,有所獲。

教書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遠,我希望我能在以後的教學中給孩子們多一份尊重與信任。相信他們,相信自己,在時間的荒涯裏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靜待花開!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

近來在教學上,我遇到了許多的苦惱,教學的心都是浮躁的,想從書裏頭求得一知半解,便開始閱讀《教師的挑戰》。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儘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質量。這句話讓我反覆思量,不禁想起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裏有一句話:尋求並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兩句話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距甚遠,但仔細咀嚼卻可發現,兩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基於當前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學校裏多的是埋頭苦學與無益勞動,少的是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麼誇美紐斯所尋求的教學方法是什麼,佐藤學認爲的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是怎樣的挑戰?怎樣讓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學老師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例子,就像一面鏡子,供我對照、反思、感悟。終於,我“觸摸”到了真諦——尊重與信任。

尊重與信任,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到卻很難。在教學中,教育經驗不夠豐富的我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地要求學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種程度,而總是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想法和感受。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爲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學生的想法?又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爲學生的回答不夠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煩的神情?實際上,學生的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實踐的意義。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爲了使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按部就班,能夠按照備課時預設的方向“走”,而對學生的“別出心裁”選擇忽視。由此可見,尊重與信任絕不是我們以爲的那麼容易做到。佐藤學在書中提到,我們與學生應坦誠相見,不折不扣地接納,而不是隻選擇那些所謂的“好的發言”,正如書中所說,教師若只尋求“好的教學”,就會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以致這種教學陷入單調而乏味的誤區,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爲重要。“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課堂,是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構築而成的,因此,學習也應給與所有人應有的權利。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每節課,都是一棵樹苗,學習的目標就是主幹,“好的學生”“好的發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聯起來,樹幹當然會粗壯。但是少了枝幹的發展,樹木就只剩主幹光禿禿的存在,就沒有了枝繁葉茂的朝氣。所有學生的參與,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才能讓課堂煥發無限的可能和生機。尊重每個孩子,學習才能飽滿,課堂纔有活力,教學纔有生機。我們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聯”、“反芻”,使學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學習。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表達尊重最直觀的一種方式。語言的魅力彰顯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氣度與涵養。從《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上我也習得了語言的有效運用,發現它能使課堂的流程更加順暢。比如:“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個人再來讀一遍,好麼?”“聽了某某君的發言,我認爲……”“從哪裏看出來的呢?”以上幾句課堂語言,讓我彷彿也置身於這節課中,深刻感受到這位老師不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還努力用這些毫無命令式但充滿溫度的話語將課堂串聯起來,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陡然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使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往往由於學生各種各樣突然性的回答而無所適從,只好選擇性地迴避掉這些預設外的問題。而書中的一個案例,教師對於學生看似“錯誤”的答案的迴應,不是否定,也沒有逃避,不是“爲什麼這樣認爲?”,而是“從哪裏看出來的?”。這樣的發問,就能引發學生迴歸文本,重讀文本,在課文的一些細節處,聯繫生活實際,於是發現這種“錯誤”背後所隱含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文本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事實,從而豁然開朗。這不正是我缺乏的嗎?教師的傾聽與串聯在課堂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書中所言,“教師在課堂中,要將學生與教材串聯起來,將學生與學生串聯起來,將教材與生活串聯起來,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聯起來。”不單單只是把“好的發言”串聯,還要給看似“錯誤”的學生機會,讓學生學會把觀點和所學內容串聯,這不正是在授之以漁嗎?

誇美紐斯所要尋求的“可以使教員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實踐着。如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我認爲小組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那麼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這無疑是很多新老師和我一樣需要學習探究的。通過書中的案例和介紹,我得以借鑑:

首先,要考慮分組的問題,學生有着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格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學習能力強的又有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這樣可以進行互助;然後是學習興趣的差異,一堆偏愛語文而一上數學課就想睡覺的學生顯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組中喜歡數理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帶動那些對數理興趣不那麼大的學生。最後是性格上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性格外向的和內向的,這樣才能互相帶動、和諧相處。無論是哪位同學,都渴望得到老師課堂上的關注,所以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與擔當,讓遊走在學習邊緣區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歸屬感,找到每個人的“閃光燈”,讓他們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組織教學和落實教學的“金鑰匙”。“信任是開啓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樑。”書中得法,運用此法,還得結合實際。參閱了許多資料,我正在計劃實施“人人是組長”的小組合作計劃——每個小組設立“學習組長”、“作業檢查組長”、“背誦組長”、“大組長”。這裏頭最重要的是大組長的人選。我想打破一貫的思路,大組長不是選擇綜合能力最強的同學,而是選擇相對弱勢的同學,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有事可做,讓他找到自身的價值,也讓他能想辦法融入班級融入課堂。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名和章程,有了響亮的隊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就像找到了組織一樣。有了隊訓,每個成員可以有章可循,自覺遵守,同時也爲成員間的互相監督創造依據。學生按照這種分組方式,建立小組內的互相監督機制,也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有競爭纔有動力,小組與小組之間是要對抗的。可以評選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個月的最佳展示團隊、待進步團隊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小組合作,不止是我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學生間互相的尊重。瞧:我們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夥伴。

“傾聽,串聯,合作”這些都必須以尊重和信任爲基礎,而尊重與信任正是構成“寧靜的課堂革命”的關鍵因素。對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知識有待充實,經驗有待累積,方法有待學習,挑戰卻無時無刻。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精選範文

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兒童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爲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拒絕傾聽或有意無意地遺漏學生的.敘述或者發言屢見不鮮。要在課堂上使自己真正成爲一個傾聽者,我認爲教師不能病態的傾聽,比如只中意附和自己觀點的學生髮言而拒絕反對的聲音;教師也不能虛假傾聽,表面上傾聽了學生表達的觀點,但實際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並沒有將學生的觀點放在心上進行思考;再有一個就是因爲教師本人的能力與學識原因錯聽了學生的表述,即把“不是”聽成了“是”,或者反之。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傾聽什麼和如何傾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綜觀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的共同點,首先他們都會傾聽文本的聲音,語文老師先要將文本讀進心裏,傾聽作者的心聲,這樣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才能做到底氣充足遊刃有餘。其次就是傾聽學生,在課堂上尤其顯得重要,傾聽學生的朗讀,傾聽學生的回答,傾聽學生的質疑,還要傾聽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傾聽學生間的差異和區別,並能夠進行串聯和反芻。這本書裏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拼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爲什麼這麼想的?”而是問“從哪裏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爲契機,重新“迴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如果沒有教師的傾聽和串聯,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課堂。

能側耳傾聽每個兒童的聲音,專注於交流與教學目標間的串聯與反芻的教師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