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5W)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告訴老師只有專業的知識和有趣的課堂,纔是贏得學生信任的最有效的方法,你還在爲寫相關的讀後感而惆悵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

所以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讀了這一條,我們每個教師所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的教學原則,“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說,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條建議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我們教師得到的啓發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深入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儘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於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分層進行教育。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備課時要周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要儘可能地設想到不同類學生可能出現的發言;設計作業時,則應該儘量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思維度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有所收穫和提高。例如,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智力、思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行爲習慣、學習很差,導致學習後進,成績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從培養習慣着手,每天、每課關注這類學生,勤督促、勤糾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爲習慣。

儘管許多孩子自控力較差,進步不明顯,但是隻要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爲家庭教育中過於放任導致的任性、散漫、學習不獨立,我們教師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溝通,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集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只有謹記“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們才能個每個學生有所收穫,得到提高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爲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爲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着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爲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啓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於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纔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爲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