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87W)

相信大家在讀過一本優秀的書籍之後會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那就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

古今多少人,皆言讀書是。沉浸書中,你會有感於書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會覺得眼前的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處風景。讀書,讓自己的視界變寬了,讓生命變得豐盈,讓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帶着期待的心情閱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它從“學習共同體”入手,重新詮釋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並以每一個鮮活的日本課堂案例爲依託,進一步探討課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同時引領教師如何身體力行地實踐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來。最是書香能致遠,每每閱讀,便覺得自己的思想更爲豐厚,頭腦更具睿智,其中的“傾聽教學”更是讓自己受益匪淺。於是,我在我的課堂上也來了一次寧靜的“傾聽”盛宴。

一、傾聽疑問之音

我們的孩子還很稚嫩,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於是千萬個爲什麼在他們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孩子的求知慾,鼓勵他們發言,並且善於傾聽他們的答案。譬如我在執教《朱䴉飛回來了》這一課,課堂上我從質疑課題導入,問:“會提問的同學是會讀書的同學,對於課文的題目,你們有疑問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老師,朱䴉爲什麼會飛回來呢?”“老師,朱䴉之前去哪啦?”“老師,朱䴉是一種什麼的鳥?”……在孩子們的心中,一切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面對他們的疑問,我仔細傾聽,微笑着加以肯定,並一一記在心裏。隨着教學的進行,有的問題我引導他們向書本尋求答案,給予瞭解答;有的問題我讓他們通過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找到了答案;有的問題我則鼓勵他們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尋求答案。在我看來,這是一堂精彩的課,教師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仔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讓他們快樂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激起了無限精彩的浪花。

二、傾聽爭論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課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異,各具特色,對於一些問題,他們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課上我更喜歡聽到孩子的爭論之音。譬如我在引導他們如何寫關於“核心價值觀”的習作,芸說:“應該抓住‘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來寫,比如誠信。”月反駁說:“誠信作文太過普遍,沒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則平靜地說:“好作文源於生活,‘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生活,細心觀察,就可以寫出好作文。”……孩子們的想法是豐富的,是多彩的,當他們因爲問題在課堂上發生爭論時,我卻覺得這比什麼音樂都動聽。對於他們的思考,我認真傾聽,及時判斷爭論的焦點,並幫助他們仔細分辨別人的發言,培養他們思維的清晰性、綜合性。一堂課因爲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而變得更加有意思,我覺得這就是精彩的課堂。

三、傾聽意外之音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會影響課堂秩序,有的會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大多數老師會不予理睬,或加以訓斥。其實,學生有時候的插嘴是因爲他有感而發,教師若能仔細傾聽,及時讀懂,對教學也會起一定的幫助。譬如我在教學杜甫的《絕句》,當講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教室一隅忽然傳來了一聲鳥叫聲,惹得其他同學鬨堂大笑。定睛一看,原來是明,如果此時直接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批評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舉,我說:“明情不自禁地學着黃鸝的叫聲,這不正是受到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嗎?我想他一定是深刻體會到詩人的那種情懷了……”此時,教室裏的氣氛也緩和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明也認真地聽起了課來。誠如,孩子在課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發,教師則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這意外之音變成動聽之音,共同推動課堂的前進。

佐藤學教授曾說過:在學生中培育互相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其實,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傾聽也在無意間營造了一個融合、潤澤和安全的言說環境,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傾聽的關係。這時候的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觀點,而是認真聽取、思考和反芻別人的觀點,並能夠平等地參與討論交流之中。所以,傾聽吧,老師們,無論學生的發言是響亮的,還是輕微的,是自信的,還是膽怯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書名《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確實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看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幾個字,我的內心便不由得充滿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轟轟烈烈的嗎?在我的理解中,“寧靜”和“革命”像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

帶着這些問題,我細細閱讀了書本,明白了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而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爲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革命,原來也可以靜悄悄的!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作爲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他走訪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甚至養護學校,同一線教師密切合作,看課、聽課、評課、磨課到最後的參與其中,他時而爲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着急流汗,時而爲八木老師的教學抱怨而感到遺憾,但更多的是爲很多老師的進步而高興!從這本書中不僅認識了佐藤學教授,還收穫到了滿滿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頁的從一節課說起,講的是在濱野老師的課堂上。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魔奇樹”。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並討論,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濱野老師默默地觀察作業中的兒童們,鼓勵那些情緒焦慮的兒童“劃一條線也行”;從旁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孩子們就開始和旁邊的夥伴交頭接耳,交換見解。濱野老師見作業可以告一段落,濱野老師就喊停,讓孩子們開始交流讀後感。佐藤學教授對濱野老師的做法非常滿意,稱“教師對火候的把握簡直恰到好處”。果然孩子們開始個個大膽發表自己的讀後感,直到發言時間快結束了,孩子們還小聲地嚷嚷“還有話要說呢”、“老師,再繼續下去吧”。看到濱野老師能鼓勵、支持孩子們大膽表現自己,爲每個孩子創設這樣一個寬鬆、想說的學習環境,我想到了作爲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這方面還是很欠缺的。雖然能爲孩子創設較爲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卻少了像濱野老師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有時候組織集中活動時,在活動中把問題拋給了孩子,請孩子思考並討論,但真正讓他們討論的時間還是隻有一會兒,並沒有完全地讓孩子認真思考我拋給他們的問題。孩子在討論的時間,我沒有下去聽聽他們的交流,聽聽他們交流得怎樣,需不需要我的指導。有的時候,留給他們思考討論的時間又有點長,討論完後變成了在講悄悄話,對時間這個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請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是那幾個比較大膽表現自己的孩子來回答問題,而那些膽小、表現力較差的孩子回答問題還是不敢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想法。雖然想要多給那些膽小的孩子表現的機會,在努力引導他們的過程中,嘗試過幾個失敗後還是放棄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學習的還是很多,要學會關注全體的孩子,特別是表現力較差的孩子,要學習做一個有方法的老師,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關於《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佐藤學教授說道。這讓我想起了書中介紹的一個教學場景:

這是以一邊緣化兒童爲中心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如果我在課堂上碰到這樣的學生,這時我肯定會說:“下課後,老師再單獨和你解釋。”這樣做,就是不想影響上課節奏。可是,小林老師沒有這樣處理,因爲他知道這會使健治後面的課堂學習效率爲0,他又請了好幾位同學解釋,直至他明白爲止。本應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爲了一個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讓我產生了疑問。

但再往下閱讀,這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爲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願意幫助你。

讀了此書,才發現自己原本對“關注每位學生,提高高效課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非常狹隘的層面上,和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尤其在公開課時,比較傾向於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說“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其實不然。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隻言片語,但他們的觀點同樣精彩,教師不應刻意扼殺他們想要發言的機會。

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納每個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孩子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質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爲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