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音樂類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2W)

讀後感指看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思考通過文字起草出來的文字報告,好的讀後感,一定是我們在讀完之後,結合原著的內容寫出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音樂類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音樂類讀後感7篇

音樂類讀後感篇1

通過讀《走進交響音樂聖殿》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作爲音樂專業的`學生這本書中所涵蓋的知識內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響音樂這種在音樂藝術中具有較高品味的高雅音樂種類。經歷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至今依然具有極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個國家所認可的藝術形式。

?走進交響音樂聖殿》這本書將整個交響音樂的發展歷程,按時間順序娓娓道來。像是一部音樂編年史。本書介紹了交響音樂的產生、發展、成熟的三個階段以及不同民族風格下的交響音樂。

通過讀書,我明確了交響音樂的發展脈絡;掌握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交響音樂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取向;瞭解了交響音樂在其整個發展時期,不同音樂家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通過讀書,我學習到了交響音樂欣賞的有關知識,知道了交響音樂的常見體裁,交響音樂的理論知識和如何欣賞交響樂。

在《走進交響音樂聖殿》這本書的引領下,我回到了交響音樂產生之初的巴洛克時期。見識了巴赫、亨德爾這些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家,作爲交響音樂的奠基人所作出的貢獻。

隨着時間的推移,交響音樂迎來的快速發展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些音樂巨匠耳熟能詳的名字讓我一下就聯想到了他們所作的優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時期的歐洲,音樂界更是空前的繁榮。不勝枚舉的音樂家百家爭鳴。韋伯、舒伯特、柏遼茲、門德爾鬆、肖邦、李斯特、舒曼、威爾第、瓦格納、約翰施特勞斯、勃拉姆斯、聖桑等。這一時期交響音樂已然成熟興盛,體裁多樣,深受人們的歡迎。

讀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交響音樂,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音樂家的細緻介紹讓我學習到了更多。現在人看來,這些音樂家如同偉人一般被人們敬仰,可是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封建年代,這些音樂家大都出身貧寒,處於階級社會的底層。可是這些音樂家,尤其是到古典樂派以後的音樂家,受到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影響,越來越不安於屈服。他們崇尚自由民主,用音樂作爲武器歌頌資產階級革命。

逆境使人進步,看這些音樂家大都是從逆境中成長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窮困。貝多芬更是耳聾失聰。但是命運的沒有打到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們豐富了生活的閱歷,練就了頑強的性格。並將心中的一切轉化爲創作的靈感。當然,音樂家的勤奮好學也是成就他們藝術造詣的基礎。

讀了《走進交響音樂聖殿》我提高了自己欣賞交響樂的水品,觸摸到了交響音樂的脈絡,《走進交響音樂聖殿》讓我更細緻的瞭解了不同時期的大音樂家們。這些知識今後對於我專業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極大促進的。

讀《走進交響音樂聖殿》這本書,學習音樂家們勤奮好學、頑強創作的精神。並將這些精神帶到我自己的人生中,不斷完善自己勉勵自己,未來成就自己的精彩。

音樂類讀後感篇2

讀完郭老師的《音樂教育書簡》一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真是百感交集:有高興、激動,有後悔、沮喪,還有感動……

我覺得這本書不應當只是中國小音樂教師的入職讀的,而是在職的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看看。以前總覺得音樂教育的理論在大學走得太高深、太遠了,大學的老師都高高在上,很難了解到我們一線老師的“窘況”,而我們一線老師又迫切需要一些學術型的專家給予我們現狀的一些解讀和幫助,因爲你們的高度或者比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讀完,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像郭教授一樣“關心”和“關注”我們一線老師的“學術型專家”,你們的理論也可以讓我們不再“仰視”,也有輕鬆!我們一線老師沒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際有你們這樣的專家及時地給出一些有助我們自我判斷的建議,是我們的幸運,不止是書中的小米老師。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明顯感覺到似乎自己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學校也是農村學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複七年級八年級的教學,每個年級在10個班左右,除了音樂還有其他課程的兼職,課餘時間緊張繁重的排練任務,這些都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有時候課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覺,好像又“欠”了學生什麼!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沒什麼進步了,像一個機器在運轉,而不是學生需要的老師!而我,不願意自己成爲機器。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三個白癡》給我的警示:老師不是機器操作者,不是生產固定產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學中困惑的地方,在書中得到了解答,謝謝郭老師您與我們分享了小米老師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師生平等

和小米一樣,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到今天還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師的解答,我知道這樣的課堂,不是美國才需要,美國纔會有,我們也需要,我們也應該有,觀念可以改變。社會體制、等皆觀念可能我們變不了,可是小小的課堂,我們可以改變。明白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學生們爲什麼出現上課熱情不高,回答不熱烈,參與度不高的種種行爲,反思自己,是我們老師與學生距離太遠。要想讓音樂走近學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師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識結構,在平等對話中瞭解學生需要,是我當務之急要補救的!

這裏是農村中學,不是市區裏的學生,首先,我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是不是過多地建立也一個城市地區的學習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導教學

以前總覺得,教材如同聖旨,教研活動公開課的模式,專家的點評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認爲都對,就要按照那樣。結果,慢慢地,我發現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課還很有激情,很多點子,現在發現被批判得連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質疑的嗎?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麻木地生產產品時,也會厭倦的啊!爲什麼不能還原自己?爲什麼要做教材的“忠實擁護者”就不再敢質疑和拓展?

三、教學模式的單一

唱歌課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賞課就講解背景,聽全曲,分析結構,講音樂要素,器樂課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說是傳統課,其實現在自己的課堂也莫過於此,我在機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進這樣的“舊”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覺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頭一看,當初還雄心勃勃地要改變這種舊的音樂教學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實擁護者”,看到有時侯自己的課堂竟然變成這樣,心裏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這是我一個年輕音樂教師應該有的課堂嗎?

小米老師的創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膽創新和成功!這不是一兩節的課堂可以早就出來的變化,是用心經營的課堂“感化”的學生,從學生不敢唱到愛唱到會唱,可能很漫長,可能就在老師觀念的一次不經意的改變。我的學生這一屆九年級的學生,我從七年級到八年級下學期纔看到他們的完整變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學習!

四、通過課外文藝比賽提升音樂學科地位

以前,總覺得在這麼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還要一個班一個班幫助排練,指導,很不情願,甚至一手扔,給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給我們,學生夾在中間,抱怨就自然出來,節目的質量不高,自然也會影響班級形象,更加影響班級對音樂科目的重視。現在看來,很有必要糾正自己以前一些“計較”的看法,視作自己的工作,也是爲將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更是挖掘人才的一個機會。

五、合唱團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學校以前從來沒有參加市級比賽取得三等獎以上的成績,況且是這麼多人組成的一個團隊比賽,在今年的十一屆合唱節,我們學校的合唱團卻得了二等獎!這是我現在都爲之驕傲的一支隊伍,由於九年級的離去,少了很多中間力量,需要重新選拔和培養,又得漫長的一段時間,在九年級團員離去的那一次排練中,她們還是用動人的歌聲傳遞她們的熱情給我,作爲指導老師,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雖然現在看來,舉步維艱,校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我們得到展示的舞臺還不夠,可是,區領導、外校現在都知道我們鎮龍二中雖然成績不好,可有個合唱團,精神面貌不錯!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結果,不應該放棄。

做好這次比賽的總結和總結排練的記錄是我應該好好做的,包括學生們的合唱團賽後感也可以讓她們自己寫寫,這是我的財富!好好珍藏。

六、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的關係

平時上課,我一直很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感覺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書,我汗顏,學生的“審美”,學生的“參與體驗的樂趣”纔是最重要的,“知識”不能跟隨學生一輩子,可德育情感教育,個人參與的合作、體驗卻是能跟隨他們成長,影響一輩子的。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藝術擺的位置太高了,不對了?藝術有層次之分嗎?聽衆有等級之分嗎?

沒有!所以,我們給學生的音樂,不應是剝離情感的空洞知識,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們的學科價值

記得以前不瞭解的科任老師還在笑話:“你這個音樂老師怎麼總覺得累,那我們都不用活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心裏很不是滋味,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音樂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這是普遍現象,我知道單憑我,不可能改變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動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態驕傲地告訴給同行們:“我驕傲我是一名音樂老師”!這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科,同樣,我們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們的學科魅力如同我們音樂教師的人格魅力一樣,音樂賦予我們多少靈魂,我們在傳遞多少!

一本好書能影響人的一生,不記得是哪位說過的話,在此借用一下,我慶幸自己在迷惘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燈,照亮了孤寂的我,讓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裏,身邊不止是我,還有很多夥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歸宿!

但願每一位音樂老師,您都是幸福、快樂的!

音樂類讀後感篇3

音樂史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着,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複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結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樂史鉅著。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教與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討論,不僅涉及了衆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回顧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萌芽狀態的音樂史學最早在出現初形,到18世紀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史學。

19世紀音樂史研究進入成熟時期,這時期中世紀的音樂成爲研究的重點,作曲家的傳記也更加完善。20世紀後音樂史開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的擴展和多樣性都是20世紀的音樂史的特點。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史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史料規模空前龐大,音樂史和相關學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這就是音樂史的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現在來回顧音樂史學時,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和。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爲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爲重要話題。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爲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看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爲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書中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進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義對於對音樂史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伴着、社會的巨大動盪而產生髮展。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既發掘民間藝術。許多國家的作曲家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把豐富的民間音樂作爲寫作素材。但各學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的研究說法不一。因此此問題尚存爭議。

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音樂也隨之進入20世紀的大潮中。20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方式等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繫。20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20世紀音樂作爲一種沒落的現象來看待。這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20世紀音樂作爲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的結果。音樂作爲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爲中國人接受,因此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音樂類讀後感篇4

利用暑假時間終於看了下郭聲健老師的這本《音樂教育書簡》,剛開始問同學有什麼好書值得推薦時,她毫不猶豫地說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在大學時期也聽說過,但一直忙於其他沒放在心上,也就一直沒有閱讀過,現在工作一年了再來閱讀時能讓我更好地回顧這一年的教學,從小米遇到的問題結合自己剛工作時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本書給了我很好地答案。

這本書應該適合每一位剛任職或在職多年的中國小老師認真閱讀,它涉及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愛心,也涉及了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和自主發展理念。這不僅關係到目前我國的中國小音樂教育教學,也對我國教師教育現狀進行得反思,使我們一線的音樂老師得到專家的一些解答和幫助。所以幸運的不只有小米老師還有我們閱讀過的每一位音樂老師。

入職一年來,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從第一次聽到有人叫我老師,到現在很淡然地面對這份工作,從以爲音樂老師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音樂老師不止只教幾首歌,從以爲當音樂老師沒什麼壓力,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音樂老師壓力不小,這一年不管是從角色還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轉變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問題和困惑,很多問題都是我遇到過的,感謝郭老師的解答,讓我看到了我教學時的不足。

看着小米說她第一次上課發生的種種,我彷彿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講臺的那一天,激動、緊張、興奮充斥我一天,幸運的是我沒像小米那樣跑錯教室,第一堂課我也給他們說了些課堂常規,感覺能把這節課上完算是萬事大吉了。沒上課之前就聽一些前輩跟我說”第一節課一定要兇一點,不然學生以爲你好欺負以後就很難管下他們“。所以第一節課我一直虎着臉,以命令的.語氣跟他們下達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師說要和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我發現我沒做到,急於樹立權威的心態適得其反,就像郭老師說的很多新老師以爲教師威信的建立就是通過嚴格要求,特別是第一堂課給學生給學生“當頭一棒”或來一個“下馬威”而實現的。

其實不然,教師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職業道德、學識修養、教學水平與效果,以及與學生的密切關係等因素慢慢建立起來的,它需要一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後面有相熟的老師跟我說你爲什麼第一節課在我們班很兇都不笑?這樣會讓學生覺得你一點都不好接觸,所以真的會適得其反,學生沒喜歡上你,你的威信也沒有建立起來,看來還學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爲音樂課就是教唱模式,老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沒什麼可難的,這是傳統的授課,剛開始我也是這樣上課,沒有一點新穎,以爲只要這首歌學生學會了目的就達到了,當有人跟我說你落伍了,教學模式太單一了,你應該改變的教學模式,這其實就是在說你的課上的很差,當時心裏很不好受。

一個年輕的音樂老師上的課卻一點不年輕啊,看來真的很沒用心,音樂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以爲老師教了多少知識技能,學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應該嘗試各自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正的喜歡音樂,喜歡上你的音樂課,千萬不要讓學生感覺的教學的枯燥,感到厭倦甚至畏懼心理,從而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樣就太不好了。

有時候同樣內容的一節課別的老師會很輕鬆的上完,學生也學的很起勁兒,爲什麼自己上時就感到特別吃力,開始階段我會有空去別的音樂老師的課,模仿她上課風格,讓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樂課到底是怎麼回事,漸漸地我會根據班級情況來上課,用他們喜歡能接受的方式,這樣學生覺得開心我上得也開心。

郭老師說小米說的“我害怕安靜的課堂”對他觸動很大,同樣對我觸動也很大,也經常在想音樂課是安靜一點還是熱鬧一點?當然“安靜”與音樂課是格格不入的,什麼時候安靜呢?第一次在聆聽歌曲時我是特別強調安靜聆聽的,當然這個時間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時間,學生的小躁動就會浮出來,作爲老師又特別怕學生在課堂上吵鬧,剛開始經驗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維持紀律,可一旦太安靜,卻又少了什麼,反而讓自己覺得不舒服,音樂課堂不需要太安靜,安靜的音樂課堂是最忌諱的。

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參與和交流,每一個學生在音樂課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開自己,真正的參與進來,音樂教學不止是教師教知識技能,必須要通過學生對音樂的親身體驗才能把老師所教的知識技能內畫進自己的知識技能力結構之中,我們不光要教會學生開口唱,還要引導他們親自去演奏、創作、聆聽,這樣慢慢的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音樂課非常好玩、開心,期盼着你的課堂,這樣纔是最好的。

這本書還需要慢慢去體會慢慢去學習,相信會有所提高。

音樂類讀後感篇5

一頭驢每天辛苦的磨麥子,他老了,磨不動了,主人打算把他殺掉,驢逃跑了,打算去不來沒鎮上當音樂家。路上又遇到了狗,貓和公雞,遭遇都和他一樣,他們一起去不萊梅鎮上當音樂家,一天晚上,他們到了一個樹林裏,正準備休息時,看到遠處有一點火光,於是就去找吃的,那是一座強盜的房子,強盜正在大吃大喝,四個音樂家,一起奏樂,嚇走了強盜,最後他們幸福快樂的住在了那裏。

這個故事,寫出了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團結,什麼困難都能戰勝,想想我們自己,看了不感到慚愧嗎?

前幾天,學校開展拔河比賽,輪到我們班比時,第一局,我們都聽從老師的安排,所以,我們戰勝了四班。

可是第二局,我們兩班交換場地,由於某些人不按老師安排,隨意和夥伴站在一起,也沒有聽拉拉隊的口號,自私自利,使得我們班本來是可以戰勝四班的,現在變成了倒數第一。

爲什麼總有那些個別的人,自由散漫,把學校當成自由市場,當成自己的家,拖我們班的後退呢?在“不萊梅真的音樂家”這個經典故事中,在我們眼中都是些不懂情感的老弱病殘的動物。可是,他們卻也利用團結,戰勝了強盜,在房子中住了下來。

團結就是力量,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你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音樂類讀後感篇6

?音樂教學新視角》這本書從音樂思維、情感與文化的角度對音樂教學進行了新的闡釋,運用形象思維的理論,在研究音樂特性的基礎上對音樂思維、音樂情感、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係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的觀點,主張在文化的大背景中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發展音樂思維,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更好地發揮音樂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當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和建議。

進入21世紀,世界音樂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音樂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具有綜合文化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正如管建華在《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從當今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來看,已經不把”美育“、”技術“作爲音樂的目標,音樂教育的目標主要放在人的發展上。如德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將音樂教育的目標從重”藝術作品“轉向重”文化中的音樂“。

美國在音樂教育基礎中強調的六個方面,也是將音樂作爲文化來定位的。這六個方面包括: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學習音樂是學習世界上各種民族,學習音樂是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習音樂是學習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力,學習音樂是學習的基礎,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這是當代音樂人類學的基本思想,文化的理解將成爲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

這種音樂教育理念促使我們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反思,也爲我們進行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從音樂思維、情感與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的音樂教學。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思維,通過音樂思維豐富音樂的情感體驗,並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那麼就能更好地發揮音樂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新的世紀裏,我們要善於引導幼兒創造性地學習音樂,這既是音樂審美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遊戲之中、在愉悅之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類讀後感篇7

今天我讀的書名叫做《不萊梅的音樂家》。這本書講的是有一隻驢子,它老了,不能幹活了,那個農夫要賣掉它,它就跑出來了,它覺得它的嗓子不錯,它想到不萊梅鎮當一名音樂家。

一路上,它碰到了一隻狗、一隻貓、一隻公雞,它們都是因爲老了,不能幹活了,主人就不要它們了,驢說:貓會喵喵叫,狗會汪汪叫,公雞會喔喔叫,它們可以組成一支樂隊。後來它們遇到了幾個強盜在吃大餐,它們嚇跑了強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這個故事真有意思,我覺得驢子特別善良,它會動腦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