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爲什麼沒有棉衣呢?

其他文案 閱讀(2.71W)

“聽命令,掩護電臺和譯電員同志先撤。”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戰役。它對於整個朝鮮戰爭來說意義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爲什麼沒有棉衣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爲什麼沒有棉衣呢?



“十一黃金週”期間,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史詩鉅製影片《長津湖》在各地院線熱映,領跑國慶檔。
 
  電影中志願軍戰士浴血奮戰的場面可以用火爆、震撼、感動、催人淚下等詞語來形容。影片中“冰雕連”的情節,更是觸動了無數觀衆的淚點,“看哭了”“影院裏哭成了淚人!”朋友圈裏這樣的留言不勝枚舉。
 
  許多觀衆,特別是年輕人在感動之餘不禁要問: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爲什麼沒有厚棉襖?
 
  入朝初期志願軍冬服嚴重不足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實際上,爲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解放軍總後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製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頂、條),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
 
  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第二批志願軍入朝時,已是冬天。朝鮮北半部地區冬季非常寒冷,而從中國南方趕來的部隊禦寒裝備明顯不足,有的接到命令還來不及換冬服,有的冬服的厚度和種類與北方部隊不同,棉衣棉花少,沒有棉鞋和棉手套。
 
  1950年11月6日,在瀋陽車站,奉中央軍委命令前來檢查部隊入朝準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見到第9兵團第20軍官兵身着華東地區的棉衣,頭戴大檐帽,腳穿膠底單鞋,大爲震驚,立即找到正在指揮部隊運輸的第20軍副軍長廖政國,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中調集厚棉衣和棉帽。
 
  但是軍情十萬火急,第20軍的58、59和89師基本都沒有停車,直接開往朝鮮的江界,只有軍直屬部隊和60師在短暫的停車間隙裏得到爲數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冬服不足,成爲志願軍入朝後面臨的嚴重問題。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50年間氣溫最低的冬天,朝鮮北部地區白天氣溫最高也只有-20°C,而長津湖戰場位於朝鮮北部的高寒山區,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間,夜間溫度甚至會在-40°C以下。
 
  參加長津湖之戰的志願軍第9兵團部隊,由於緊急入朝,只配發了南方部隊的薄棉襖,根本抵禦不了朝鮮的嚴寒;當時有的班只有一件大衣,誰站崗誰穿;棉被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個班十幾人共用一兩牀棉被,在這樣極度寒冷的夜晚,戰士們不得不將棉被攤在雪地上,大家睡在一起,相互摟抱着抵禦嚴寒。
 
  由於沒有足夠的冬服,部隊非戰鬥傷亡極大,戰鬥力銳減。志願軍第9兵團27軍在第一天行軍過程中,就凍傷了700餘人。
 
  1950年12月8日,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上級彙報時說:“第9兵團經近半月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以79師爲例,3日至7日戰鬥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2157人,全師縮編爲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94師有營長及連幹部被凍死,280團團長和參謀長凍失蹤。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裏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臥倒冰地上,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在1951年1月下旬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會議上,志願軍第9兵團20軍所作的後勤工作初步總結中就提到,全軍二萬五千傷員,凍傷佔百分之六十以上,約一萬五千人。原因是部隊“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補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戰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是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軍百分之六十的被子都被拆完了。”
 
  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第9兵團共殲敵13916人,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直接凍死近1000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身亡者又有3000餘人,凍傷減員大大超過了戰鬥減員。而裝備一流的美軍,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鴨絨被,但也有7000餘人被凍傷,數百人被凍死。電影《長津湖》中所呈現的畫面,展現的只是長津湖戰役的冰山一角。
 
  “冰雕連”絕非虛構
 
  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所說的80師239團3營6連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就是令美軍敬畏的“冰雕連”!在長津湖戰役中,這樣的“冰雕連”並不只一個,還有三個,分別是:第20軍59師177團6連,第20軍60師180團2連,第27軍80師242團5連,連隊整建制被凍成“永遠的豐碑”,他們至死保持着戰鬥狀態!
 
  戰後,人們在冰雕連一名戰士的口袋裏,找到了一張薄薄的紙條。這名戰士叫宋阿毛,來自上海。他在紙條上寫道:“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今年92歲的張崇岫曾是志願軍九兵團的戰地記者,71年前親歷長津湖戰役,在回憶長津湖那些凍死的志願軍戰士時,張崇岫老人說:“太慘烈了。”
 
  張崇岫老人曾向媒體講述了一個情節,當時美軍被分割包圍,他們從包圍圈裏撤退時,志願軍有一個連的戰士埋伏在敵人撤退經過的路邊,準備在美軍撤退時進行阻擊。然而讓人意外的是,等到敵人經過時,卻未聽到志願軍戰士阻擊的槍炮聲。當得知這個情形,師長氣壞了,認爲志願軍戰士錯過了絕佳的殺敵時機。可等他趕到現場一看,才發現埋伏在那裏的一百多名志願軍全都被凍死了,他們犧牲時都還保持着埋伏姿勢,槍口向着前方。有一些沒有犧牲的戰士,因爲伏在地上,身體也和地凍在了一起,動彈不得,更別說開槍射擊了。師長看到這種情況後嚎啕大哭,才知道自己錯怪了戰士們……
 
  志願軍冬服
 
  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志願軍冬服問題,引起志願軍總部、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爲此,中央人民政府緊急成立東北軍服廠,並下令上海儘快組織研製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
 
  周恩來總理十分焦急,每天兩次電話,催問冬服的生產和調運情況。並親自指示:給志願軍的軍服一定要用新棉花、優質棉花!
 
  爲什麼一定要用新棉花?原來這新棉花不但蓬鬆、保暖,更重要的是乾淨,戰場上一旦戰士負傷,可以掏出棉衣裏的棉花止血。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東北地區作爲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基地,爲志願軍提供了大量軍服、軍鞋、食品、炮彈、火箭彈、炸藥等軍需物資。僅東北地區的四大城市瀋陽、旅大、哈爾濱、長春,在志願軍入朝後短短几個月內就生產了上百萬套軍服,保證了前線將士的需求。
 
  全國其他大中城市,也廣泛動員羣衆爲志願軍縫製棉衣、大衣、棉被和軍鞋。
 
  人民手中線,戰士身上衣。圖爲武漢一女中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爲志願軍縫製棉衣
 
  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51年10月,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二個冬天來臨之前,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已備齊了當年的全部冬服。冬服標準也有調整,按每人棉衣一套、栽絨帽一頂、棉大衣一件(另有部分皮大衣,作外勤及夜間值班放哨人員用)、布夾鞋兩雙、棉手套一副。
 
  志願軍在戰爭實踐中發現,棉衣的棉花易滾花成堆,影響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絨帽沒有聽孔,不利防空襲防炮擊;毛皮靴腰矮,容易灌雪……
 
  戰士們的要求牽動着中南海——經周總理親自過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很快對軍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從結構上做了改進,以適應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嚴寒、多雪的作戰環境。1951年6月22日,總後勤部下達《關於志願軍冬服式樣與質量的指示》,對朝鮮戰場志願軍幹部、戰士棉衣褲、棉帽、毛皮鞋等都進行了一些改進,要點是:
 
  (一)幹部棉衣褲式樣:上衣按五零年式樣加以改造,即:領子改爲翻領,對開襟式,前懷裏面加一護胸以御風寒;棉褲爲馬褲式,褲腿下端打五個扣;釦子用銅釦和電木扣,用帆線、軸線或絲線綴扣,以達到結實耐用的目的。
 
  (二)戰士棉衣褲式樣:戰士棉衣上身與幹部棉衣式樣相同,領子爲直領稍加高加棉花,兩肩加一塊護肩布用釦子扎幾道線使兩肩耐磨;棉褲爲西式褲大褲腳,褲腳口加抽帶便於繫住毛皮鞋腰;前膝加護膝,後襠加護襠,並帶腰帶。
 
  (三)棉帽:以五零年冬戴的朝鮮軍帽式樣,質量要求以保暖爲原則,以栽毛絨及皮子和毛毯三種材料製作。
 
  (四)幹戰棉衣及帽子的棉花均絮在裏子上。
 
  (五)幹戰棉衣、褲及棉帽面子布全用十四磅軍布,裏子用十二磅白洋布,棉花均用粗絨白花(每套棉花鋪花四斤半,幹部、戰士同)。
 
  (六)毛皮鞋:普通皮棉鞋爲半長筒式,鞋前頭加寬加高、加絨毛及加一層氈墊,使不夾腳不凍腳趾。靴腰高八寸。毛皮裏子。帆布面子。使褲腳繫住毛皮鞋的腰不凍腳脖子。鞋腰一邊開口釘氣眼帶兩根帶,便利穿脫。營以上幹部爲長筒毛皮靴式。
 
  值得注意的是,《指示》中提到志願軍棉衣每套棉花鋪花四斤半。當時國內解放軍棉衣北方一般爲四斤棉花,南方一般爲二斤到二斤半棉花,也有不足二斤的。經過改進,志願軍冬服基本上做到了結實、耐用、保暖、防寒,較好地適應了朝鮮戰場作戰的要求。
 
  “爲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鬥爭!”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依仗空中優勢,一直把破壞志願軍後方供應作爲削弱志願軍戰鬥力的手段之一。
 
  1950年12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給毛澤東主席的報告中說:“西線兵站掌握能用的汽車不足300臺,運輸線較第一、二次戰役延長將近兩倍,各軍大衣多數未運來,42軍棉鞋亦未運到。已穿上棉鞋者,大部破爛。還有棉衣、被毯,被敵機投燃燒物毀掉,不少人穿草鞋,自打之草鞋亦無備份,甚至還有部分打赤腳”。在冰天雪地穿草鞋甚至打赤腳,還要作戰,我們的戰士遇到的困難簡直是難以想象!
 
  特別是從1951年7月起,美軍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企圖切斷志願軍後方運輸線。志願軍被裝物資前運,季節性強,數量集中,體積龐大,是敵機轟炸破壞的重點目標。因此,組織志願軍的被裝供應,是對後勤戰線的嚴峻考驗。1951年夏裝前運,因中間環節多,物資到站過於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致敵機轟炸,造成重大損失。整個夏裝損失量佔前運數的30%。僅三登庫區一次被炸,即損失單衣28萬套,襯衣12萬多套,膠鞋19萬多雙,軍帽23萬多頂。致使東線有的部隊不能按時換裝,到了炎熱的夏天還穿不上單衣,只好將棉衣改成夾衣穿用。
 
  1951年志願軍冬裝前運,吸取了夏裝前運的教訓,從積極防空入手,儘量縮短物資在中途停留時間,改由各軍回國領運和突擊直達運輸。
 
  在冬裝還沒有完全從祖國的被服工廠運出時,志願軍的後勤部隊就提出了響亮的口號:“爲勝利完成今年的供應冬裝的任務而鬥爭!”“爲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鬥爭!”
 
  1951年9月10日,彭德懷司令員命令“後方機關及無戰鬥任務的部隊,應集中一切力量運棉衣,求得9月底至10月初發齊。”志願軍後勤系統緊張而有秩序地展開搶運冬裝工作。各特種兵組織汽車到安東自運。其餘955車皮用火車採取“片面續行法”運到朝鮮,再由二線部隊組織力量到鐵路運輸終點接運,然後人背馬馱,把冬裝從卸車點運回部隊。由於組織嚴密,不但運送快,而且損失小,只佔全部冬裝143萬套的0.52%。
 
  1951年秋末,志願軍部隊早於敵人一個月穿上了棉衣。當身着嶄新棉軍裝的志願軍戰士出現在談判地點板門店時,敵方的停戰談判代表都驚呆了。他們說:“沒想到轟炸得這麼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比我們還早。”
 
  1952年11月,負責志願軍冬服生產的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接到總政治部轉來志願軍五六四部隊二支隊二分隊指戰員的感謝信,信中說:“我們在寒冬之前就收到你們做的棉衣、棉大衣和棉皮鞋,真是喜得合不上嘴。我們一定要用抗美援朝的勝利成果來回答祖國人民對我們的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