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詩詞教學反思集合6篇 抒寫詩情,啓迪心靈:詩詞教學反思集

其他文案 閱讀(2.07W)

《詩詞教學反思集合》是一本針對詩詞教學進行深入反思的精彩合集。該書彙集了各方專家和學者對於詩詞教學方法、內容和效果的獨到見解和經驗分享。通過凝聚衆多思考者的智慧,本書爲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參考和啓發,旨在進一步提升詩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詩詞教學反思集合6篇 抒寫詩情,啓迪心靈:詩詞教學反思集

第1篇

雖然教了這個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遺憾地說,由於病假,我沒有給他們講過古詩詞。因此,我要把我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在這篇課文中全部教給他們。課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備課,上課了,反倒有些緊張了。好在我的認真和付出感染了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們學得很認真,也很輕鬆。

第一,課時的安排,朗讀單獨佔用一節課。我用了四節課講了三首古詩詞,但是並不低效。這是從我班的學情出發的。我班學生對古詩文的朗讀可以說很差勁,聲調、節奏都不行。因爲朗讀不出感情和韻律來,所以學生不愛古詩。我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粹。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培養孩子們熱愛詩歌就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了。要讓孩子們喜歡詩,就要讓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因此,我將朗讀作爲落實所有目標的重點目標和前提。我採用教師泛讀、聽讀錄音來實現這個目標,而且逐字逐句,有條不紊。爲了激發孩子們讀詩的熱情和認真,我採取了小組賽讀個人風採讀及男女生賽讀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學得很認真,字正腔圓,咬文嚼字,感情基調和節奏把握的很好。看着孩子們那收穫時的那一張張笑得燦爛的臉,我覺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對詩詞的理解上,我採取了每首詩一節課的策略。這樣的考慮是出於孩子們以前背古詩意思絕大多數是死記硬背的考慮。這樣的學違背了詩詞教學,而且既不深刻,有沒有樂趣。《鄉村四月》我採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揮想象並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後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時田園雜興》採取了半引導半自學的方式教學,第三首《漁歌子》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兩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可以說,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放手讓學生們去做,你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孩子們也會收穫意外的自信。

總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從學情出發,就要尊重學生的樂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詩詞教學反思集合6篇 抒寫詩情,啓迪心靈:詩詞教學反思集 第2張

第2篇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有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這不但是祖宗智慧與心血的繼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它們的學習,研究與解讀,去構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然而中學的古詩詞教學卻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反思。

重灌輸,輕體驗,重權威,輕引導,即使教師的觀點是對的,但這樣把自己的結論輕易地拋給學生,使得學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麼的可惜。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將知識同化於已有的心理圖式中,並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認識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師看似“循循善誘”,實則將學生引|向標準答案,只訓練了聚合式思維,卻忽視了發散式思維。

有些教師在教古詩詞時,將其劃分段落,總結段意,在此基礎上掌握詩詞的思想情感,分析藝術手法。這是將古詩詞當作無生命的東西進行分解,把詩詞鑑賞當作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而不重整體把握和感性體驗。有些教師的講解過於直露,貌似講透了詩歌,實際失去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過度闡釋。古詩詞教學中需要知性思維,但要和感知、體驗、想象、聯想等感性思維統一在一起,否則就扼殺了詩詞的生命力,也有礙於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

古代詩詞意境的體驗需要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調動儲存在大腦中的表象,並在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於在我們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將一喝酒老翁展現在學生面前,頓覺風采大減。此外,濫用多媒體淡化了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電腦畫面佔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投射到詩詞本身的情感與體悟卻不夠深入。

詩詞本是浪漫的產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非常尷尬: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索然寡味了無興趣,大有一種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感嘆。

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除了對古詩文難理解、難背記,把古詩文視爲第二門外語;更有不少學生認爲學古詩文十分枯燥,現代人都用現代漢語說話,古文無實用價值。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擔憂的:“很是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爲了'謀生',有好的專業,有高的待遇,或能賺很多的錢。”《都市快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杭州某業餘學校開出“古詩文誦讀班”,卻因僅招到一名學生而只得暫時停辦,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開辦的英語等班早就爆滿。學生對古詩文對漠視,實質就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漠視,這種類似於數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不少教師認爲,國中古詩文教學僅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於是,“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成了不少教師一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文膾炙人口的美感和韻味講解得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單調無味。所以,教師教法上的單一,自然會使古詩文中的營養丟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文傳統文化積澱方面的“貧血”。

要體味古詩詞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吟誦。詩詞格律所表現的音樂性和由此表達的感情,都必須在吟誦中體現。在教學中還應傳授一些有關吟誦的知識,比如平聲讀得長而輕,仄聲短而重;四言詩一句兩頓,五言詩兩頓,七言詩三頓,頓的位置略延長、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師的範讀非常重要,好的範讀能直接打動學生,使他們克服害羞心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藝術通感,化實物爲情思,化情思爲實物,化抽象爲直觀,調動並貫通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樂來配合古詩詞,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對古詩詞的感受,往往就是這樣朦朧含混而涌動着情感的,而流動不居、情感充沛的音樂,正適合於幫助學生增強這種感受。例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詩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無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頓生。又如,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然後找出與之相合的音樂,甚至自己創作一段音樂,也是很好的方法。

蘇軾評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的相通爲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教學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展示一些江南風光的圖片,爲欣賞《憶江南》一詞營造出了韻味十足的背景氛圍。當然,藝術通感的運用不能喧賓奪主。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完一首詩詞,瞭解的就僅止於這一首詩詞,對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對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都鮮有了解,這樣的'教學是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講授一位詩人的某一首詩時,若能全面地介紹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介紹他創作的其它詩歌,既有利於學生較爲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古詩詞積澱與素養。例如,在講授李煜的《虞美人》時,若能兼及李煜的詳細生平,兼及《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詞,其教學效果應該比單講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20xx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其中國中要求背誦50首,高中50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接觸足量的古詩詞,對於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古詩詞背誦篇目”的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拓寬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視野。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詩教’'選修課,有的學校還有自己的古詩詞教學的教材,這一做法值得借鑑。

教師首先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並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爲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份無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態,鑽入“故紙堆”中潛心會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其次,還須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另外還可以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如在文本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思考高中古詩詞裏出現了哪些原型意象,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作爲課題,課題相同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然後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整理並分析信息,寫出小論文,並製作相關課件。最後進行交流總結,組織學生上臺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級中傳閱各小組的論文,並進行自評、互評。

古詩詞作爲千年文化積澱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歷來爲人所推崇。作爲中學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有着勵志、修德、陶情、勸學等積極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時,它更是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古詩詞的欣賞價值遠高於其實用價值。且隨着白話文的發展與普及,古詩詞越發讓學生覺得抽象,晦澀。爲此,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對於古詩詞教學只得多數停留在梳理詩詞的字詞、大意等淺層教學階段。爲了不讓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沒落、消亡,我們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必須加強。

第3篇

古詩詞年代久遠,語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要想理解詩句,除了瞭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外,還有進行反覆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學生纔可能理解詩句。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掃清字詞障礙。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掌握生字詞,能夠讀通課文,爲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對整首詩歌有個整體感知,初步體會古詩要表達的情感。

二、注重誦讀指導。誦讀的自然在於各個學習時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讀,讀出質量。初讀時要讀,指名讀,聽讀,齊讀,把字音讀正確,把詩句讀正確;理解詩句時要讀,默讀,落重音讀,把停頓讀正確,把節奏讀正確;吟誦時要讀,配樂讀,看圖誦讀,把詩意讀出來,把情感讀出來。

三、圖文結合,讀中理解詩意,悟出詩情。圖文結合講求自然,切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幫助時引導學生看看圖;感受詩情講求自然,同一首詩,由於每人的閱讀經歷不同,理解就會不同。詩人有詩人的情,讀者有讀者的情,時空不同,老少有異。只要個性的理解來自於對詩意的正確把握,來源於學生的心靈深處,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適當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詩都有明顯的主題,根據通過閱讀相關的古詩,既容易讓學生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學生的類文閱讀,可謂一舉兩得,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不錯。

古詩詞頁存在着不足之處:在朗讀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教學方法不夠新穎,學生受知識儲備的影響,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今後應該多聯繫生活,談體會和感悟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感情朗讀古詩的能力。

第4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局部的內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於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帶領同學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就我班同學背誦古詩的數量而言,假如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麼,多數同學不但國小階段的字應該已經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複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爲教學的重點之一。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小朋友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節。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同學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於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鑑賞能力。

基於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帶領同學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局部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需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讓同學朗讀後試着說詩的意思。(經過局部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後分別指名試說。(多叫幾個同學)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後談自身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自身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並在反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畫的內容,猜想所畫的詩,並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後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說,爲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學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小朋友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爲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同學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學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第5篇

圍繞我負責的課題,在研究後期我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可是,這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沒有標準和立足點。爲此,我擬定了三個小課題,通過一節指導課對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進行了激發和引導。特將這堂嘗試課的成功之處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討論。

上課之前,我拋了一個問題:前天課間休息,老師無意中聽到有同學在討論李商隱詩歌的清麗深情,今天我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他的這種詩風形成的原因。學生很積極,口號式的喊出了社會背景、人文環境、家庭環境、個人特質等因素。於是我把這個話題擴大化,要求學生用事例、事理來強化這種認識。有學生說道,我拿盛唐詩歌的大氣、繁盛來舉例吧。武則天當政時期,駱賓王爲徐敬業作了篇《討武曌檄》。武則天上朝的時候讓別人把這個檄文撕下來念給她聽,當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她認爲這兩句會對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真是擊中要害了。就遺憾的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這樣的政治環境是寬鬆、平等的。還有開元盛世時,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錢,所以經濟是繁榮發的。唐代的留學生也很多還有的通過學習漢文化還入朝爲官了。這些都爲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涌現出風格迥異的詩人,從而形成了各樣的詩歌流派。這個學生平時就善於積累和思考,一番言論已經震驚四座,從其他學生的表情裏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思維處於“被刺激、被激活”的狀態。這就很水到渠成地邁出了一大步,爲我的課堂預期目標的實現做了有力得奠基。

以《長恨歌》爲例,我再次讓學生評價作品的主題。學生提到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春從春遊夜專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軍不發無奈何”,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矛盾和“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宛轉蛾眉馬前死”以後,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燈挑盡未成眠”、“魂魄不曾來入夢”等又讓人感受到人情感裏的真摯。我很欣慰學生在評價的時候沒有極端的褒貶色彩,這證明他們的思維裏多了些理性經驗。於是我順勢提到李煜和宋徽宗這兩個被貼上“亡國君”標籤的人物。在政治歷史上,他們都是受詬病與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們是偉大的貢獻者。王國維說沒有李後主,就沒有宋詞的成就。他變“伶工之詞”爲“士大夫之詞”,給予文學形式一種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編纂的`畫譜影響力都很大,個人創作豐富到了驚人的地步。接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啓發,學生一致認爲要口下手下留情,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歷史文學人物的品評來說,要在對其信息資料大量佔有的情況下,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於是我要讓學生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有了立足點和着眼點。

在對學生即將着手的幾個課題進行完引導拓展後,我要求學生高效組合,落到實處,發揮羣策羣力的作用。當即他們就合理組合資源,選定課題,明確細化了各自分工。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會關注他們的進展情況,他們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討論以及相關的資料整合,甚至有兩個學生還各自組織了配手兼帶開展了自己一直感興趣並且深入瞭解過的文學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這堂課帶給學生的啓發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講《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時,學生能用這種思維去思考問題,去表達見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求知慾強、知識遷移能力強,那麼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探求慾望。而這次活動的實施本身就是對我負責的《指導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研究課題的有力促進與補充。

第6篇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古詩詞對學生思想情感具有薰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詩詞的誦讀教學不容樂觀,在平時的考試默寫題中就能體現,丟分嚴重,學生苦於奔命的記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個九年級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在如此緊張的複習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古詩詞的複習上,學生提起來就頭痛。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避而遠之,毫無興趣,談何繼承和發揚?

我們提倡高效快樂的語文課堂,或許我們只注重一節課的教學,只注重一個學期教學任務的關聯。假如把國中三年的所有語文課當做一節語文課,每一天的語文課只是極小的一個環節;假如我們把國中所有的古詩詞當成一大首詩來背誦,平時的每一首詩就好比一個字節。我問過學生一個問題:《十二章》九年級會考要考,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後,不看不管不問,800天以後會考複習時,是否記得。學生肯定的回答:記不得。我又問:七年級上學期《觀滄海》九年級必考,直到九年級下學期會考複習時再來記背,記得否?記不住。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何爲精準?精準早讀到底要決解什麼問題?能不能構想一個宏大的語文關,構想一堂超級高效快樂的大語文課堂?關注學生體驗,關注學生感受,從學生認知、興趣出發,真正讓學生做爲語文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科學的指導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注重國中各學期知識的聯繫和有機整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據於以上原因,結合本次工作坊"精準早讀"這個主題,我從自身實際教學中深思反省。嘗試做一些誦讀古詩詞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點點學生古詩詞誦讀的現狀,希望能夠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把握古詩詞誦讀的方法,讓"精準早讀"精準早讀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學生記住的東西能保持更長遠,是我這堂課生命的歸宿。

教學目標我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設計如下:能背誦並用楷書默寫(知識與能力);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過程與方法);能調動原有的古詩詞儲備,積累詩文,增強古文背誦信心(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爲這三個目標的設置定位是比較準確的比較樸實的,因爲這僅僅是古詩詞誦讀的目標而不是古詩賞析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中,讓學生用楷書默寫其實考慮到現在好多學生書寫不過關、質量差,說到底還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課堂上用毛筆現場楷書書寫一首給學生看,考慮時間關係省去了了這一步。

本節課的重點目標是讓學生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在原來的設計中,我是想讓學生感知不同的誦讀法:韻腳法、理解記憶法、情景想象法、誦讀記憶法、分析記憶法、對仗記憶法、歌曲串唱記憶法、反覆朗讀加嘗試背誦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時間緊,考慮到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如何去精準誦讀古詩詞,做了取捨,僅僅展示了後兩種。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置實際上是對這堂課的一個延生,說到底它跟這堂課的內容關係不大,但我認爲,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是會整合的,更何況語文就是整合性較強的課程,讓學生能調動原有的古詩積累形成整體,此處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題和相同作者的詩詞形成整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培養學生自主記憶古詩的意識很重要,所以我想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樂意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漸漸喜歡上古詩詞,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場的方式,學生現在的心理特點是喜歡耍酷、喜歡另類、喜歡追星……所以用這種比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級我做過調查,學生比較喜歡,我實踐下來效果相當良好。記得牢,便於課外複習,隨時隨地哼唱起來就把古詩複習了,決解了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

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層,一層是通過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來引領學生背誦《竹裏館》《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晚春》這四首古詩,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節奏、整體感知詩意和感情的基礎上通過高效的方法識記、理解記憶、拓展記憶古詩,讓學生知道學古詩不僅是爲了考試,還可以修養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層,就是通過四首古詩的誦讀的步驟和過程讓學生領悟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火眼金睛音和形,讀通詩詞有韻味;整體感知意和情,各顯神通憶比拼;理解默寫來鞏固,積累拓展再延伸;課外複習抗遺忘,古詩從此記心上。讓學生知道,背誦古詩是講方法的,講過程的,是講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導的,是講層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讓之東流不管不問的。要讓其和原來的知識發生聯繫,形成整合,從而抗拒遺忘。遺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課外及時複習,按時複習,循環複習,真正讓古詩記在心裏,進而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學環節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教學環節分爲三部分:導入新課,誦讀四首古詩詞並感知方法,增強古詩誦讀信心提升感情。

在實際教學中,感覺課前準備和導入新課學生是比較接受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級學生唱歌記古詩詞的視頻並和學生談話,導入中展示馬龍汶河邊的.柳樹,並手拿《唐詩三百首》,創設情景誦讀賀知章的《詠柳》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明白有詩歌生活就有詩意。

誦讀四首古詩詞這一環節,按照我整理的誦讀古詩詞的口訣分佈展開,但是因爲我所設置的教學目標過大,太在乎一堂課的延展性,所以到後來和"精準早讀"的主題相背離,此時我才知道,教學目標就是一堂課的指南針,課的好壞大部分取決於次。如果我的教學目標只設計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這節課單就是組織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讓其背誦的話,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讀課,但我又於心不甘,我想我不僅要教學生語文,更要通過語文去教人。好多專家和同仁都發覺我把早讀課上成正課,我非常接受專家的批評和指正。因爲我想: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的人生,人生語文,語文人生。課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載了我對語文對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過這堂課我想讓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略有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學生學習語文的"任督二脈",讓他有興趣有熱情去學習,他纔可能變成語文高手。所以在課堂尾聲之時引出雷海爲的事例去增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熱情,這寄託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因素沒有把握好,學生不熟悉,自己儀態太過威嚴,時間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環節都流於形式,這節課的重點應該在讀上下功夫,多種形式讓學生展示記憶的成果,原本的多種形式的背誦和當堂課的默寫都變成了趕場,重點未突出出來,表面看起來很熱鬧的課,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的初衷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下自主學習,但實際上下來,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讓學生禁錮在我設計好的線路和教學流程之中,束縛了其自主性,上下課來所以我感覺非常心慌和不安。這也是以後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王榮生教授提倡的,教師應多考慮教學內容,而不僅僅是教學方法。

王崧舟老師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具體說來,語文味表現爲"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這裏的人情味有三層意味:一是指語文課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機械刻板的語文課註定不受學生的歡迎,不受學生歡迎的課能稱爲好課嗎?二是指語文課要注重情感薰陶、價值引領,否則,語文課就會犯上"喪魂落魄症",淪爲"空心課".三是指語文課要以人爲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爲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師還說,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書卷味"的語文,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闢蹊徑。總之,有"書卷味"的語文課是大有嚼頭的語文課。或許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可以以此爲鏡來正視我們的語文課堂。

反思最終是爲了解決問題,解決真實的課堂情景問題。當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決課堂問題,但是,通過反思可以爲解決課堂問題指明方向、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