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參觀畫展心得體會4篇 藝術之旅:畫展感悟

其他文案 閱讀(1.47W)

近日,我有幸參觀了一場精彩的畫展,讓我對繪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這次畫展不僅展示了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還讓我感受到了藝術家們的創造力和精湛的技藝。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參觀畫展心得體會4篇 藝術之旅:畫展感悟

第1篇

我自幼愛畫,對各畫種均有所瞭解,特別是對中國山水畫情有獨鍾。前段時間,有緣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雲,飄逸間含着深沉:巍巍峯巒,蒼茫裏藏着秀潤;流泉飛瀑,如聞其聲;村落叢林,掩映成趣。細品之,筆觸老辣,水墨酣暢,氣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嚮往,並牢牢記住了這位叫“來支鋼”的畫家。我得知來先生將在深圳舉辦畫展,我立刻從西安前往深圳美術館觀看《來支鋼水墨藝術大展》。

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把展廳變成了一個黑白兩色的純淨世界,瞬間讓人體會了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仔細欣賞這些作品或懸崖古鬆蒼莽,或山村野徑閒適,或古鎮純樸風韻。那羣峯競秀之磅礴令人激動,那雲疊霧障之悠遠引你遐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橫陳的古樹也顯非凡韻致。雖是中國水墨畫,自然景物的立體感、質量感和空間感都處理得很完美,畫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歎服。走出前廳,轉入中廳,迎面牆上一幅《峽道》、側面一幅《藝道》將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長卷前,感受雲海翻涌,山水撲面,和鳴聲聲。又有村落梨花,人間生靈。畫家筆下的山水奇觀多麼像一首雄渾激越的交響曲,起伏跌宕,讓人沉醉其間。彷彿在旅途中,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正應了古人評畫的那句“畫中境界可居可遊”!我想這應是畫家來支鋼的第二個非凡本領那就是造境。有型有境的畫我亦見過不少,但打動人的卻不多,我覺得來支鋼的畫真正動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麼?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畫家筆下的山水之境,彷彿山水也是有喜怒哀樂的。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種吶喊,一種激情;而《涓涓涌泉》中,則是一種欣慰與歡暢。這種蘊含在水墨間的情感,纔是作品真正的靈魂。我覺得這是一個畫家最難達到的高度——造情。

來支鋼作品的最重要的技法是積墨,這是中國傳統技法,上可追溯到北宋郭熙,後有清初的龔賢,繼而黃賓虹發掘了這一技法,李可染又將其推動發展。來支鋼是李可染大師的第二代傳人,既從師長處傳承技法吸取養分,又有個人心得加以創新,其積墨通透靈氣,毫無板結之象,可以說對積墨技法的掌握和運用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支鋼先生12歲開始學習畫畫,日復一日,從師練習。他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着我們無法想象的辛苦,我們所看到的《藝道》耗時八月餘才完成,一絲一縷,一點一畫,墨幹了又積,幾十遍後才終於成就這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細賞作品,可覺其力透紙背,千筆萬筆,筆筆無敷衍懈怠,無絲毫輕浮油滑。想起來支鋼先生在不同場合講過的一句話:“作積墨來不得半點偷懶,人家出遊,我在畫畫;人家吃飯,我在畫畫;人家睡覺,我還在畫畫;我就是在夢裏,還在想着明天的畫該怎麼畫。”天道酬勤,來支鋼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成爲繼承與發揚中國水墨藝術文化的新一代畫家。

人如其畫,畫如其人。我忽然感悟到,他的積墨初看是一種功夫,其實是一種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才成就了他。

參觀畫展心得體會4篇 藝術之旅:畫展感悟 第2張

第2篇

四月五日,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也帶着一份興奮的心情,在菏澤市博物館參觀了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馬碩山師生畫展,說實話對於我這種平時沒什麼藝術細胞的人來說,這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更是一次難得的增加藝術修養的機會。這次畫展集結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畫家的作品成此畫展,他們的繪畫語言和風格給我們的.帶來了一次視覺上的盛宴。

這次展出的都是大幅的國畫,畫作中透出一種寧靜的美,迴歸大自然的美。景物中有自然風光,有農家樂,有花鳥……剛進入畫展就給人一種既輕鬆又厚重的感覺,馬碩山教授的畫運用了樸素、簡潔的民族文化意象,融入了現代構成的理念,用筆勁健有力、含蒼帶潤,墨韻平和淳厚,欲露還藏。以清幽古雅的品性,傳遞出一股濃郁純正的文化氣息和盎然的古意情懷。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們九三學社社員楊文彬(菏澤市博物館館長)的畫,展出的十餘幅作品大氣恢弘,顏色豔麗,無論從風格還是意境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感覺一幅作品是否引起觀者的矚目,除了畫者的繪畫藝術水平外,也與觀者的審美情趣和內心體驗分不開。觀者的感受和畫家的旨趣.可以不盡相同,仁智之見,或可互補;二者若能一致,倒是應了一句古語:“會心處,不必在遠”。

總之,非常感謝博物館和九三學社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能體驗到這麼美妙的畫展,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能加入到其中體驗不同的樂趣,更多更深地領會藝術的魅力。

第3篇

四月五日,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也帶着一份興奮的心情,在菏澤市博物館參觀了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馬碩山師生畫展,說實話對於我這種平時沒什麼藝術細胞的人來說,這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更是一次難得的增加藝術修養的機會。這次畫展集結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畫家的作品成此畫展,他們的'繪畫語言和風格給我們的帶來了一次視覺上的盛宴。

這次展出的都是大幅的國畫,畫作中透出一種寧靜的美,迴歸大自然的美。景物中有自然風光,有農家樂,有花鳥。剛進入畫展就給人一種既輕鬆又厚重的感覺,馬碩山教授的畫運用了樸素、簡潔的民族文化意象,融入了現代構成的理念,用筆勁健有力、含蒼帶潤,墨韻平和淳厚,欲露還藏。以清幽古雅的品性,傳遞出一股濃郁純正的文化氣息和盎然的古意情懷。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們九三學社社員楊文彬的畫,展出的十餘幅作品大氣恢弘,顏色豔麗,無論從風格還是意境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覺一幅作品是否引起觀者的矚目,除了畫者的繪畫藝術水平外,也與觀者的審美情趣和內心體驗分不開。觀者的感受和畫家的旨趣.可以不盡相同,仁智之見,或可互補;二者若能一致,倒是應了一句古語:“會心處,不必在遠”。

總之,非常感謝博物館和九三學社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能體驗到這麼美妙的畫展,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能加入到其中體驗不同的樂趣,更多更深地領會藝術的魅力。

第4篇

年的一天,張永初老人帶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書畫來我們江南實小展覽。

雖然這是幾幅甲骨文,但是它們卻是古人用無窮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更是張永初老先生用半輩子的心血研究出來的。張永初老先生從40多歲就開始研究甲骨文了。直到現在,他雖然已84歲高齡,但是卻仍然堅持不懈地去研究吳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個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歡樂。

張永初老先生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珍貴的.甲骨文 ,還讓我們瞭解了吳文化。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也可以說這是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說到吳文化,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位偉大人物——泰伯。

傳說,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來,泰伯三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但是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他們二兄弟一致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就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亶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其他二人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爲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爲王的的念頭,泰伯、仲雍便逃到吳地在這兒繁衍生息並將自己國家的文化禮儀全都教給這裏的人們,這裏的人見泰伯寧願將吳國的文化禮儀教給幼弟的義舉所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追隨。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已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

也許就在這豐收之季,他更加努力奮鬥着;寒冷的冬季,大雪紛飛,這是一年中的盛典。也許當你還沉醉在家人團圓,新年快樂的氛圍中時,張老師孤零零地在房中,辛勤的研究着甲骨文。張老師在四季的陪伴下,一步步逼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