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題西林壁》教師說課稿

教師文案 閱讀(1.19W)

  《題西林壁》教師說課稿

《題西林壁》教師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一、說教材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題西林壁》。

這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題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啓示。它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奇怪的是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廬山的感受。詩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優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本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並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爲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爲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學法

我採用了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爲,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容的感悟所得,並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設計理念

1、《基礎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大國推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發揮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技術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2、《語文課程標準》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本節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併發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奧祕。老師今天帶同學們去看看那廬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纔會有發現。(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呢?請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裏山高水常,這裏古樹參天,這裏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裏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2、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A.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於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踊躍發言,進行交流,從而瞭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B.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範讀,讓學生嘗試着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麼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的拉長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g”。

C.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並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出來。

3、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1)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爲什麼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峯呢?分組合作學習,並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爲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爲還可以按什麼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3)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樣子是因爲正如他所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並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啓發、出示課件——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祕。

4、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A、啓發談話:廬山千姿百態,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纔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後詩人再向同學說明了:原來是因爲——(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着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於描寫廬山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最後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嶺) 側(峯)

遠近高低(實寫)

(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