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三篇

教師文案 閱讀(1.92W)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三篇

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國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繫生活,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爲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以下是本站爲打大家整理的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三篇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一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使讀者隨着作者那讚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國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繫生活,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爲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因爲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七年級時就已接觸過。(如國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於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爲八年級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國小到國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A、掌握生字詞。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3、德育目標: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3、教學重難點:《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遊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於本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徵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爲: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爲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採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後採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並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藉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於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A、預習課文的方法。B、朗讀文章的方法。C、質疑的方法。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於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1、激趣導入: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背完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後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徵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緻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於一體;如果可以在這裏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淨深幽——那麼,這個地方會是哪裏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聖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嚮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後讓學生介紹所瞭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爲七年級時已接觸過葉聖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麼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於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1、速讀課文,讀準字音。2、以導遊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課文,比一比看誰複述得最好,不能複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複述時注意聽。學生複述後,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麼?2、蘇州園林有什麼整體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繫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後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儘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後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後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準確,又要生動。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與“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穫。(葉聖陶先生說過:“得法於課內,收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收穫,那麼他們也就懂得了學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師小結見板書。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九)作業:課後查找有關中國園林的圖片和資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賞。

附板書: 蘇州園林

亭臺軒榭的佈局 (分) (總) (分) 角落的修飾

假山池沼的配合 圖畫美 門窗的圖案

花草樹木的映襯 (主)(特點)(次) 色調的處理

近景遠景的層次 順序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二

一、把握大綱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衆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爲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二)教材內容的理解:《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爲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2)形象優美的語言2、能力目標: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一、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二、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說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爲自讀篇目)。

二、說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啓發。(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於學生。1、比較閱讀法:《橋之美》位於《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複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並啓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採用比較閱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1)在比較閱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

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爲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着“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說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爲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1、聯繫: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2、替換:(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啓發。

四、說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比較閱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一)導課: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2、複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繫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1)談談閱讀本文的啓示。(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 環境

小橋 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 烏鎮石橋 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 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 湖水蒼茫

風雨橋 飛泉瀑布

畫中橋 街頭市集

語文優秀教師說課稿精選三

說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聲名顯著的學者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講述的是民國時一位老信客因失信於人,自感“名譽糟蹋了”,幹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受到人們的敬重的故事。

說教學目標:因爲 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並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感知課文內容,概括人物性格、領悟秋雨散文的質樸而典雅,提高語言鑑賞水平。過程與方法:情景創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說教學重難點:餘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體味學者厚重的語言作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關愛和敬重社會上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教學難點:揣摩質樸、典雅而又警闢的語言。

說教法學法:

爲了調動每位同學的學習熱情,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我制定瞭如下的“教法學法”.教法:情境創設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學法:通讀感知文意、品讀賞析語言、精讀探究拓展

教學過程:

包括“解題導入”“探究感悟”“品讀賞析”“拓展延伸“總結感言五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本課的教學過程

解題導入:

俗話說:“科技改變生活,知識改變世界。”當今電信業的迅猛發展,給忙碌的現代人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而在20世紀初的浙江餘姚鄉間,對外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人----信客.很長時期內,信客沉重的腳步成爲鄉村和城市聯繫的紐帶.“他們爲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餘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讀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導語的設計,使學生從感性上對信客生涯有一個整體印象。)二.探究感悟: 此環節是通過三個逐層推進的小組活動,來完成對整篇文章思想內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讀佈置學生充分預習,解決了生字、詞,熟讀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爲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活動一:“焦點訪談”要爲信客做一期特別節目,題目暫定爲“平凡人生”。請同學們客串編導,速讀課文,小組交流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兩位信客的人生歷程。

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 → 失信 → 後悔彌補

信客的一生: 從業緣起→ 信客生涯 → 轉行之後(此活動使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感知文意,並把握了全文的脈絡。)

活動二:“創意大比拼”——人 生“焦點訪談”欄目組對“平凡人生”這個題目不太滿意,請同學們伸出援助之手,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出最佳創意。要求: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

(師提供事例,拋磚引玉)苦澀 人生;工作勞苦:終年跋涉;生活貧苦:收入微薄;心靈痛苦:蒙受懷疑、欺凌、憎恨 (此活動使學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對人物形象進行多角度把握,併爲揭示信客品質做好必要的鋪墊。)

活動三:“小人物-----大精神”由兩個問題引出:1.如果時光倒轉,你會做信客嗎 ?2.你認爲信客應具備哪些品質?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作結,歸納“信客品質”:任勞任怨、 誠信無私 、 待人寬容、善良厚道(此活動使學生不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質,而且也能審視自己,達到德育的目的。)

(此環節三個活動,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輕鬆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交流,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讀賞析:品味語言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我選了臧克家的《老馬》做比較閱讀。(播放配樂朗誦《老馬》)比較:兩篇文章在主題上同爲讚美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美德,但語言風格不盡相同。除了《老馬》語言的樸實,《信客》的語言又多了些什麼?我重點指導學生從本文中畫出佳句、誦讀佳句、點評佳句,並作必要的點撥:不同的題材、不同的作者個性氣質、不同的語言習慣決定着不同的語言風格,我們可以從表達(記敘、描寫、議論等)和修辭等多方面賞析語言,看看課文是如何通過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來表現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過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秋雨散文“質樸而典雅”“警闢而暢達”的語言風格。(比較閱讀可讓學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語言風格,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學以致用”,接下來我趁熱打鐵,請同學模仿本文語言,爲兩信客寫“墓誌銘”。全班展示交流後,師出示“墓誌銘”示例。寫“墓誌銘”既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拓展延伸:爲了引導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我還提供了餘秋雨的相關資料及作品,編排作品名,連接如下:“《行者無疆》,從書房《出走十五年》,進行了一次漫長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長河》時,無意撿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發出《千年一嘆》。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進了《山居筆記》”。特別是《文化苦旅》,推薦學生閱讀,擴展視野,並鞏固本課所學。

五.總結感言:蒼涼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種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滿了坎坷磨難,但歷史的滄桑演繹着一個不變的真理:好人終有好報!祝天下所有任勞任怨、寬厚善良、默默奉獻的人們一生平安!

本課設計理念:本課教學過程,教師僅作點撥引導,而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討論探究爲主,旨在實踐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培養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閱讀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