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

教師文案 閱讀(1.47W)

  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

同學們知道這幅對聯是寫誰的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誦一首我們共同欣賞嗎?(學生背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登高》。以下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資料,歡迎閱讀,提供參考。

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

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一

本課教學目標

一、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二、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鑑賞關鍵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難點

啓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圖景。設計畫面,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一、美讀法。通過美讀以品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音韻美。

二、對比閱讀法。把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進行比較賞析。培養學生判斷、歸納推理的能力。

三、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寫杜甫的對聯:

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羣毆野老心。

1、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幅對聯是寫誰的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誦一首我們共同欣賞嗎?(學生背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登高》(板書)

(解說:運用對聯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詩歌,能將以前所學詩歌與現在所學的聯繫起來,便於銜接、比較。)

2、提問:請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樣學習詩歌的?

(解說: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3、放古琴彈奏的《平沙落雁》音樂,老師在深沉的音樂中滿懷深情的朗讀《登高》全詩。

二、鑑賞詩歌、體會意境。

1、學生讀首聯,思考:首聯寫了哪些景物,各用什麼詞來描寫的?(多媒體顯示:“急風”、“高天”、“鳴猿”、“清渚”、“白沙”、“飛鳥”)這六種景物各給你什麼感覺,能結合杜甫實際談談嗎?

2、頷聯寫了哪些景物?(多媒體顯示:“落木”、“長江”)由“落木”“長江”會引起詩人怎樣的思考?

(解說:以上問題重在培養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鑑賞詩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徵,結合時代背景,體會通過寫景來表達作者的複雜感情,突破重點。)

3、男生齊讀前兩聯,激發學生想象。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在“大腦的熒屏上”播放畫面。教師描述:首先在腦海中浮現出:急風、高天、猿鳴、飛鳥、落木、長江這些畫面,然後讓這些畫面動起來,詩人登上高處,感到獵獵秋風,聆聽空谷猿鳴,再移動畫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仰望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

(解說:將前兩聯詩句轉換成描述性語言,有利於激活學生思維,在頭腦中再造想象,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4、學生思考:詩歌的前兩聯寫的什麼?(多媒體顯示:寫景)寫景的目的是什麼?(多媒體顯示:抒情)抒發了什麼情,能否用詩中的詞語來概括?(多媒體顯示:悲秋)師生共同朗讀後面兩聯,體會悲秋之情,然後提問:詩人爲什麼會悲秋呢?

(解說: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爲什麼會“悲秋”呢,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總結:正因爲常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爭帶來的困難家愁和日見白髮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才使詩人產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結。(多媒體顯示:“作客”、“多病”、“艱難”、“潦倒”)

三、構思畫面,配解說詞

學生齊背全詩,然後給每一聯設計一幅圖畫,再給設計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解說:這個環節的設計不但實現了由讀到寫的遷移,而且更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此問難度較大,教師先提供用多媒體展示的範例,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教師對學生設計中的創新點應給予表揚,以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四、深化鑑賞,學會運用

學生思考:你最喜歡《登高》一詩的哪一聯,爲什麼?現在我們該怎樣運用?(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重在提示學生注意頷聯,這一聯現在用來比喻自然和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舊事物要必然衰敗、沒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會成長、壯大和勝利。

(解說:學習詩歌的目的最終還在於學以致用,推陳出新,讓學生明確古詩文中的很多名句,由於時代的演變,現在都賦予了它新意,提醒學生在作文中應自覺加以運用。)

五、比較閱讀,對比賞析

學生齊背國中學過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多媒體顯示全詩)後叫學生與《登高》詩比較兩首詩歌在選景、抒情方面的異同?

討論明確相同點:兩首詩都借葉落、風急、枯藤、老樹等深秋的衰象,抒發詩人的愁苦悲涼之情,抒發的感情是與羈旅行役或遊子思鄉有關;另外還有對時光流逝,人生無所作爲的哀怨和無可奈何之感。不同點是《登高》除表達羈旅之愁外還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登高》選景上動靜結合,尤善描寫景物的動態美。《天淨沙?秋思》寫景上沒有《登高》詩氣勢恢宏、雄渾。

(解說: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較法設計課堂教學,易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六、總結全詩: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我們學習這首詩,深深地震撼於他的憂國憂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爲此,我寫了一首詩來歌頌他,我相信同學們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多媒體顯示詩歌,在《二泉映月》的樂曲聲中,師生共同朗誦)

詩 人 杜 甫

在《月夜》的清輝中/嗒嗒的拄拐聲/伴着你孤獨的深吟//

天地一沙鷗/是你《登高》《春望》時/表訴的遊子的衷腸/朱門肉臭/路有凍骨/是你爲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哀嘆/國破山河在/是你憂憤家國的慷慨悲歌/

你用滿鬢繁霜/閱盡世間風絮/你用佝僂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詩魂/歌吟總帶憂民淚/顛沛仍懷愛國心/這一切只因你是那樣/愛得深沉//

七、佈置作業

同學們,假如杜甫生活在當代,面對這欣欣向榮的秋景他還會悲秋嗎,這首詩是不是應該改爲頌秋了呢?請同學們下去改一改,我們看誰改得?

板書設計:

(解說:板書設計我借鑑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綱要信號”教學法,教學設計中,抓住一些“綱要信號”,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板書應直觀、簡明、有序,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重點和教學思路。)

語文登高教師說課稿二

師:同學們願意聽電影故事嗎?

生:願意!

師:不過,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悽楚悲涼的故事。聽着,心情會很沉重。

我還給大家提個要求。因爲是電影故事,請大家邊聽邊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幻化成電影畫面。我相信大家都是傑出的“電影攝影師”,一定能夠把畫面在大腦中構想得場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夠確實地身臨其境。能做到嗎?

生:能!

師:我開始講述。(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這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放音樂《二泉映月》)

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堂中氣氛凝重,有些學生流下淚來。)

師:這個老人是誰 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師,請您再朗誦一遍吧!(她紅着臉,噙着眼淚。)

(全體學生都應聲附合。)

師:老師朗誦得好嗎?還沒聽夠呀。

生:好,還想再聽!

(師再朗誦。)

師: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爲什麼比平時讀得好嗎?

一生:因爲你讀得好,我們跟着你讀,就讀好了。

一生:老師你很動情。你感染了我們大家,我們被不知不覺感動了。

師:那麼,老師爲什麼很動情?

一生:你很瞭解杜甫,很瞭解這首詩。

師:瞭解還是理解?

生:理解。

師:對,要想讀好,首先得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師:“言爲--”

生:言爲心聲。

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不知對不對? 即,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爲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淒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 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可是,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並沒有跟我一樣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呀,你們爲什麼也讀得這麼好呢?

(課堂中一時沉寂。學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們被你開頭的描述感動了。

一生:你開頭的描述,非常淒涼,再加上我們一想象,讓人家挺難受的,我們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一種意境中去了。

師:對,老師形象而動情的語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老師力圖造成一種氛圍,用這來“衝擊”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書:形象的語言描述)

僅靠語言嗎?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一生:還有老師的語調、表情。

一生:再加上動作。

師:語調、表情怎麼樣?動作又怎麼樣?

生:語調低沉、憂傷。

生:朗誦到“潦倒新停濁酒杯”時,你有一個動作,你端起杯來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師:對,語言,語調,表情,動作,(板書:語言 語調 表情 動作 )這都是非常關鍵的。

一生:還有,音樂的烘托。

師:對,還有音樂的烘托,這也是很重要的。(板書:音樂)諸般因素綜合到一塊,就形成了一種境界,文學上叫做--

生:意境。

師:什麼“意境”呢?

生:悽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

師:實際上,老師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啓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老師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

所有這些語言、語調、表情、動作、音樂,都可以叫什麼呢?這些都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師: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爲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師: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師:各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生:風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別用“嘯哀”、“清”、“白”、“飛回”。

師:十四字寫六種景,什麼特點?

生:凝鍊。

師: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一生: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

師: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生: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生:心寒。

生: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生: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師:“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象一下,應該是一種什麼處境的鳥?

一生:我想,應該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覺得,這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

師:同學們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

生:不是,這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師:我們爲什麼不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爲什麼都有認爲是一隻,而不是多隻?

一生:因爲我們都是根據杜甫的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師: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該是"時鳴春澗中"吧?——嘯鳴注)。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一生: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

一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閒自在的鳥。

師:爲什麼?

一生:因爲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

一生:王維特別嚮往幽靜的大自然。

師:如此說來,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一生:我認爲是這樣。

師:就讓我們化身爲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淒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着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並帶拖腔,衝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眇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麼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渚清、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着家鄉看。

對老師的示範,既要聽,又要看。

(師生共讀)

師:頷聯,寫了幾種景物?

生: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師:由落木,我們想到什麼?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

師:生命怎麼樣?長久還是短暫?

生:生命短暫。

師: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是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師: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生:應該是時間的無窮。

生: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嗎?

一生:我覺得似乎是互相對比着寫的。

師:是對比,有沒有襯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

師:或者說反過來說--

一生: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人的生命”,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是個人的生命?

一生:是個人生命。歷史和時間越悠久,個人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總結的很好。人生悠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那麼,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麼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麼?你心裏的潛臺詞是什麼?

一生:我心裏想--我老了;我怎麼這麼快、轉眼間就老了呢?(生試讀,很沉鬱。全體學生爲之鼓掌)

師: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麼樣?

一生:有些無可奈何。

師:有一些。還有呢?

一生: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覺得這句更多是……是一種氣勢。

師:什麼氣勢?

一生: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師:對的,有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爲現實主義詩人,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

種必然規律。

師: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 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礴的氣勢。詩到這裏,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全體讀)

師: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何不同?

一生: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

師: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

一生:首聯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

師: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後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

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麼後兩聯是什麼?

生:抒情。

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什麼是“作客”?是否同於我們現在的“做客”?

生:不同,這裏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

師:是一般的那種客居他鄉嗎?比方說,你們大家也是在外求學,這也是客居他鄉呀,有什麼不同嗎?

生: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

師:是短時間的嗎?

生: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

師:杜甫從事從事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爲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師:什麼叫登臺呢?能否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

生:集體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略)

生: 登臺,是 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

師:爲什麼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而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獨自一人。

師: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

生: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

師:什麼(時間)季節呢?

生:悲涼的秋天。

師:作客並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幾層了?

生:六層。

師:再往深處想,杜甫是登臺是在什麼年紀?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師:拖着什麼樣的身體?

生:多病的身體。

師:這樣又是幾層、幾倍的愁苦了。

生:八層愁苦。

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的那種沉鬱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作客”要倍感身世淒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隻,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如“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跟老師一塊讀。

生:(齊讀、單讀。)

師: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師:是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生: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知道的。

師:這句詩怎麼解釋?

生: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師:苦,是什麼意思?

生:痛苦。

師:這樣解釋大體上也講得過去。不過,老師還有一種解釋,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咱們比較一下哪種解釋更好?

生:老師的解釋更好。因爲,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生: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

師:是一種什麼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生;憂憤。心急如焚。

師:對,就是心急如焚,這個詞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從句法角度還能講出些道理來嗎?比方,前後兩句是對偶的,句法的結構應該相同---

一生:後一句是“潦倒新停濁酒杯”,“新停”與“濁酒杯”之間是動賓結構,是“剛剛停下濁酒杯”的意思。(師:也就是剛戒了酒) 那麼上句相應的詞“苦恨”與“繁霜鬢”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是“極度痛恨兩鬢染霜”的意思。

師:句法結構對應,相應的詞也兩兩相對。“新”與“苦”都是副詞。大家應該爲這位同學的認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師:同學再認真想想,“艱難”僅僅指國家艱難嗎?

一生:我覺得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

師:有道理,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我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師: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嗎?

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師: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喜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唯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憂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

一生: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

師:同學們,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

“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師生共讀)。

師:(深情地)同學們,這首詩大家已經背下來了。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先輩。讓我們在樂聲中背過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課在深情的朗誦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