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人教版《春》教案精選6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7W)

教案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的適切性還涉及到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人教版《春》教案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春》教案精選6篇

人教版《春》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與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通過整理和複習,培養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能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自覺整理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3.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應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乘法口算、估算和筆算等計算方法的聯繫,並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溝通聯繫

1.教師:本單元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分組交流,完成後全班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逐步形成如下板書:

2.結合以上知識整理,邊整理知識,邊完成數學書88頁1-4題。(課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題及答案)

(1)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1題。

抽學生口答,並要求說出算法。最後讓學生說說怎樣口算最簡便,引導學生說出:整百數乘整十數,只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課件顯示)

(2)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2題。

指名學生口答,並說出估算方法,教師用課件顯示相應內容。最後讓學生說說三位數乘兩位數怎樣估算。(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

(3)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可指名上臺板演),課件顯示答案,學生覈對,並讓學生說說每個題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學生彙報後,課件顯示計算方法)

(4)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4題。

先分別讓活到說說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顯示相應內容),再列式計算並彙報,教師板書。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怎樣算簡便。

二、基本練習,鞏固提高

1.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1、2題。(課件出示題目及答案)

學生獨立口算,集體評議。第2題完成後,讓學生說說積的變化規律。(課件顯示規律)

2.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4題。(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集體交流。

教師:你是怎樣估算他們大約走了多少米的?

學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000m。

學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變,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400m。

學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5700m。

(課件展示以上三種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5題。(課件出示題目及估算方法)

學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練習,促進發展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90頁的思考題。

教師:請認真看圖、審題,說一說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覺得運費的多少會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1:運費少和路程有關。

學生2:運費少還和運的質量有關。(課件顯示:與運費少相關的因素)

教師:分組討論一下,往哪些倉庫運費用會少一些?爲什麼?

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完成後指名彙報。

學生:如果把糧食運往3號和4號倉庫,則運量大,費用肯定多。所以應把糧食往1號或2號倉庫運輸費用會少些。(課件顯示)

教師:看來只要計算出運往1號倉庫和2號倉庫的總運量,就可以比較出誰了運費更少。怎樣計算總運量呢?

學生:運輸量可以用“運輸噸數×路程”來計算。(如期學生不能說出,則由教師告知學生。)(課件顯示)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按這種方法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並比較。

學生獨立計算後彙報。

學生1:如果運到1號倉庫,總運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學生2:如果運到2號倉庫,總運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運往2號倉庫運費最少。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整理和複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數學書89頁3題,90頁6、7、8題。

六、課外閱讀

數學書91-92頁:你知道嗎?——奇妙的乘法。

人教版《春》教案篇2

?陶泥的世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中的第11課。其課型爲“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本課我採用了“品—評—練—賞”的教學模式,執教時我實踐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體驗掌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運用陶泥塑造立體的生活用品,指導學生在常見的造型上,根據自己的想象,表現出新穎獨特的造型。

2.通過欣賞,指導學生在表現技法中運用揉、搓、粘等技法,及點、線、面的組合,製作成生活用品。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欣賞學生製作的陶泥作品圖片啓迪學生,既使學生了解到陶泥作品的造型豐富多變,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藝術美,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繼而出示三種陶泥作品,通過讓學生欣賞、觀察的同時,他們也在思考這些作品美在哪裏,並分析、交流如何製作,從而總結得出陶泥作品的三類製作風格。在學生大致探討出製作方法後,及時的深入到陶泥作品裝飾的方法,擴展學生的思維。然後將技法點擊着重講解並示範,這是本課的重點。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到發展。在學生之間互相合作與教師的點撥之下,思維由淺入深進行作品的設計和製作。最後的學生作品千變萬化,各有風格,本節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存在不足:

1、對陶泥的介紹欠缺,開頭引入不夠清晰。

2、由於時間問題,在學生評價環節較爲薄弱,很多學生沒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評互評較爲形式。

3、在語言表達上欠豐富、優美,引導性語言欠缺。

以上是我對該課的教學反思,作爲一名美術教師,通過這次教學要吸取不足,不斷提高自己,讓學生在美術課上學有所獲,這是我不斷努力的目標。

人教版《春》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等體驗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並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一)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

教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2。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二)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教學程序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

通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通過調查、把自己知道的說給大家聽。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過回顧舊知,爲學習新知作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次動手操作理解單位“1”的含義。

(1)教師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還可以表示什麼呢?爲了便於同學們研究問題,老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材料(8顆圍棋子、1米長的繩子、一張圓形紙片、一幅熊貓圖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用這些學具試着表示1/2。

(2)集體交流、共享成果

各組選派代表到實物投影儀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予以突破。

如:學生用8顆棋子、6只熊貓表示1/2這個分數後,教師出示,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4)引導歸納,通過比較相同與不同,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去學習,去探究,體會、理解單位“1”並結合實際談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

2、再次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1)再次操作,讓學生用學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學具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得出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爲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引導學生試着概括分數的意義

(3)閱讀課本86頁什麼叫分數,自學分數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4)鞏固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的含義。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人教版《春》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後叫來了三隻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三隻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隻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2)(7+4+1)÷3

師:觀察移動後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

板書: 總數不變

一樣多 不一樣多

3、小結,並揭示課題

師:剛纔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板書課題)

4、剛纔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現在老師再擺一組爲8個,這時平均數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 (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 : 總數÷份數= 平均數

(三)應用數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 國家旅遊局關於20xx年“十一”黃金旅遊周旅遊信息的公告

(1) 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爲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爲200萬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遊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爲136釐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纔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麼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計表(單位:釐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麼之間或是多少釐米?該怎麼辦?現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 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 選擇第六排的

c、 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爲什麼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麼想法?對於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範圍內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 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計,

出示:20xx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是新教材“ 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於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

人教版《春》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三、教學設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後,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爭爲題材的詩。《兵車行》是第一篇爲人民呼喊的傑作,它記錄了統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於學生今後自讀杜詩。

教學方法:誦讀法、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複習導入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兵車行》。哪位同學能說說我們已經學過的杜甫詩歌中的名句?

明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明確律詩和古體詩的不同

提問: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於隋唐時期,分爲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一半叫“絕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作背景

1、關於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於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鬱頓挫,被稱爲“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作者生平

(1)讀書遊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遊時期,代表作《望嶽》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爲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都是與這一點相聯繫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並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藉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讚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於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後卻永無下文。此後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並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爲了生存,爲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於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3)陷賊與爲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作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峯。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一度被困於叛軍佔據下的長安。後來隻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爲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後於乾元初被貶斥爲華州司功參軍。由於戰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爲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盪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達到了顛峯狀態。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後,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後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時,並表薦杜甫擔任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因此稱他爲“杜工部”)。杜甫是爲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八年級年多時間,他閒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閒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並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於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並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亂方面,則出現普遍的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狀態,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生軍閥割據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盪轉化爲持續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後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雲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於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後於大曆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裏得到一個淒涼的結束。

4、創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後雖僥倖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雲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於這兩次戰爭中喪師鉅萬,朝廷乃大舉徵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裏有生動的記載: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後不久寫的。

三、把握詩歌內容

1、請學生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2、提問:詩歌展現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絃的訴說?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提問: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麼?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徵兵的意思。

4、提問:這是一首古體詩,它是側重於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並說明全文的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爲了和吐蕃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徵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後果。

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5、請概括各段的內容。

板書設計: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是處於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悽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爲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迴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後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悽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2、教師示範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兵車行》詩詞鑑賞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韻譯】

戰車叮鈴響不停,戰馬聲聲嘶嘯;

遠征的壯丁,個個把弓箭背在腰。

爹孃呵妻兒呵,都匆匆跑來相送,車馬揚起的塵埃,遮蔽了咸陽橋。

拖的拖抱的抱,攔路頓腳放聲哭,悲慘的哭聲,一陣陣衝上九重霄。

有一個行人,同情地問一個壯丁,壯丁只輕輕說:頻繁地點名徵兵。

有的人十五歲,就徵去駐守黃河,到了四十歲,還編入屯田的軍營。

當年出發,還是村長替他扎頭巾,歸來頭白了,還要再去衛戍邊境。

邊境上的戰士,鮮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邊的雄心,仍然沒有休止。

你沒聽說嗎?

漢朝的華山以東,有二百多個州,千村萬落,處處長滿野草和荊棘。

雖有健壯的婦女,把握鋤犁種地,但是莊稼雜蕪,阡陌也難辨東西。

再說關東士兵,素以苦戰稱第一,如今被人驅趕,與狗雞並無差異。

要不是你這個老人家來問究竟,我怎麼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說象今年已經是冬天了,關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

縣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稅,無人種地租稅從哪去籌集?

早知生男孩招來許多麻煩,倒不如生女孩還來得適宜。

生女孩可以嫁給隔壁鄰居,生男孩屍骨埋在戰場草地。

你沒看見嗎?就在青海頭的那邊,自古來白骨堆成山,沒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煩惱,舊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陰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賞析】

天寶以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絃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孃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着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耶孃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麼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徵,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瀰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着,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悽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徵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着以一個十五歲出徵,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裏,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爲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爲“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徵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裏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啊!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悽悽。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裏,淒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爲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於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後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彷彿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後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着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絃。後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並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採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最後,採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孃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兵車行》同步練習

一、給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標上漢語拼音

車轔轔耶孃妻子幹雲霄生荊杞聲啾啾生男惡隴畝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行人弓箭各在腰

2、役夫敢申恨

3、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武皇開邊意未已

5、縱有健婦把鋤犁

6、耶孃妻子走相送

7、老翁逾牆走

8、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9、預備走舸,繫於船尾

10、信知生男惡

11、低眉信手續續彈

12、餘固笑而不信也

13、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耶孃妻子走相送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c、道旁過者問行人d、禾生隴畝無東西

人教版《春》教案篇6

●教學目標

①讀、寫並積累本單元與戰爭相關的詞句。

②培養學生的關注新聞的意識。

③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交際能力。

④通過看圖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發他們痛恨戰爭,同情戰爭中的無辜者的情感,理解人們對和平的呼喚。

⑤突出本組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①蒐集與戰爭相關的影視資料。

②蒐集新聞。

第一課時 詞語盤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

●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從字裏行間瞭解了戰爭給孩子帶來的苦難,聆聽了他們對和平的呼喚。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讀讀那些詞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學習“讀讀寫寫”“讀讀記記”

①學生自由讀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②小組學習:讀詞語,相互正音;交流詞語的意思;交流讀記詞語的方法。

③學生書寫“讀讀寫寫”的詞語。

④教師聽寫詞語。

●學習“我的發現”

①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

②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你發現了什麼?

③全班交流:你發現了什麼?這兩組句子中帶點的部分表達了怎樣不同的情感?

④從課內外閱讀材料中找一找類似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⑤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剛纔對這些詞句的學習,我們不僅理解了這些句子,而且還用你那充滿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用聰明的大腦去思考,可謂一舉多得!語文王國裏精彩無限,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會感受到魅力無處不在,希望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更出色的表現。

●學習“日積月累”

①自由讀“日積月累”中的成語。注意:讀準字音。

②指名讀成語,集體正音。

③再讀成語,邊讀邊思考這些詞語的意思,並在小組裏講講這個成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