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86W)

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這樣才能寫出優秀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活動分析的一種有效手段,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1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爲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2

初讀《草蟲的村落》一文,我就覺得十分有趣。這是一篇極富聯想和想像的課文,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來描寫: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的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作者以優美的筆調,把平常人們忽視了的草蟲世界描寫得情趣盎然,使人讀後,很容易產生身臨其境、樂而忘返的感覺。

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的緣故,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字說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說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敘說中,發現他們彷彿真的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本學期的第一次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3

六年級閱讀訓練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內容,把握景物的特點,體會思想感情。《仙人掌》一課是一篇狀物文章,通過對仙人掌的具體說明與描繪,讚美了她的頑強的生命力。本文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方法,通過默讀,批畫,批註,理解文章內容,然後全班交流 ,師進行恰當的引導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進行導入時,我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喜歡什麼花?爲什麼?”學生有的說喜歡百合、學生有的說喜歡蓮花、……原因是這些花很漂亮 。這時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花仙人掌,並問她長得漂亮嗎?我接着說現代作家秦牧他就喜歡渾身是刺的仙人掌,這是爲什麼?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很想往下學。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後,我又引導學生找出重點句。當學生找出重點句,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畫,找出作者又是從哪幾方面介紹仙人掌的生命力頑強、奇特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 學生能比較準確的歸納出仙人掌的四方面特點: 堅韌的性格、自我保護能力強、再生力強、花朵美麗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讀。在此,老師給了學生較長的默讀、批畫時間,充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三、重視學生朗讀:

於永正老師的一篇文章《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 在哪裏》。文中指出,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要讀,第二要讀,第三還是讀。”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因此,在學習《仙人掌》這麼一篇飽含作者讚美之情的散文時,我把讀作爲一個重點訓練項目,在讀中展現教師的引導,在讀中體現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課文第一句“仙人掌,嘿,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奇特的植物。”先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接着出示第二句“仙人掌,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奇特的植物。”讓學生對比讀第二句,問有什麼不一樣?學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個“嘿”字,更能表達作者的讚美之情。師這時告訴學生“嘿”在生字表中的讀音爲]一聲,在此處因爲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聲調可以有所差別。通過朗讀,使學生悟到更能表達讚美之情。

例如朗讀重點句:對於活環境,似乎它從來就不講究,任你什麼磽瘠的泥土,它一紮下了根,似乎就在快樂地叫喊道:“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這裏繁榮生長吧!

先讓學生在談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自己的感受 ,然後師引導朗讀,首先出示課件(一株仙人掌在磽瘠的 泥土上生長,綻放着豔麗的花朵) 如果它有語言,會向人們說些什麼?請同學們想像一下。 學生談自己的想像,對仙人掌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表現出的頑強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出示朗讀重點句,學生自己練習朗讀,指名讀,然後引導學生讀出快樂地叫喊,最後師生對讀 ,在讀中學生對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讚美之情,語言優美生動,表達形式豐富。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後,讓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看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擬人,對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語言形象生動,表達的感情更強烈。)這是老師告訴學生你在寫作中運用這些表達方法,會使你的文章生動起來。最後讓學生在讀原文《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的基礎上總結借物喻人的寫法。

五、注重比較閱讀的教學思想

由於六年級知識綜合性比較強,我注重向學生滲透比較閱讀思想。如:這篇文章與以往學過的狀物的文章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學生回憶學過的狀物文章《我愛故鄉的楊梅》描寫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是外在的描寫,而本文是對仙人掌內在的描寫。在比較中使學生明白狀物文章也可以有另一種寫法,同時也積累了學過的知識。

六、注重語言訓練

在學完課文後,出示“仙人掌,嘿,這真是( )的植物!”從課文中選擇一些詞語、句子填在括號裏來讚美仙人掌。鼓勵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表達出對仙人掌的讚美之情,在積累、運用中昇華學生的情感。

不足之處:

在本課中重視了朗讀訓練,但齊讀較多,這對了解學生是否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了一定的困難,朗讀效果沒有達到最佳效果。

在本課中能抓住重點理解課文,但文章的細節內在聯繫沒有處理,如:仙人掌爲什麼能抗旱,這與仙人掌的針狀葉不易蒸發水分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也是文章爲什麼要寫仙人掌的外形的原因所在。

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學生說的還不夠多,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巧妙,還應多讀書,提高自身素養。

本文主要是讚美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在反覆研讀文本和教參後,根據重點句 “仙人掌,嘿,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奇特的植物!”總結出仙人掌的特點生命力頑強,並從堅韌的性格、自我保護能力強、再生力強、花朵美麗 四方面具體介紹。課後老師們提出質疑,花朵鮮豔不能反映生命力頑強這個特點,因此我認爲還是應該把奇特這一特點總結進去。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多讀多練。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4

成功之處:

1、準備充分。課前,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瞭解了銀河系、太陽系、火星、生命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製作了銀河系、太陽系、火星圖片的課件,在每週兩節的閱讀課上,安排學生閱讀有關宇宙的資料,爲理解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2、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一上課,我便用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宇宙圖片,引起學生注意,用問題“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在不可計數的星球裏還有沒有生命存在呢”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引用課文和課前瞭解的資料,充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在學習中,學生全員參與,全身心投入,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下課鈴響過,同學們還意猶未盡。

不足之處:

1、學生能自己讀懂課文了,以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課文、去找資料。

2、對課文中出現的科學術語,如對學生理解課文沒有太大影響的,教學時可不涉及;如對讀懂課文有較大影響,或學生要求解釋的,教師可作通俗的解說。

3、課後可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佈置學生蒐集古今中外人類探索宇宙奧祕的文章、圖片,以“宇宙的奧祕”爲主題舉辦一次文章、圖片展覽,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5

這位教師上這一課最獨到的地方是教師自己被文中的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感動了,被文中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發了學生的情,使課堂始終被一種濃濃的情感包圍着,這份情感隨着讀書的深入,對話的深入瀰漫開來,散發到教室裏每一個角落,滲進教室裏每個人的心田。

1、用人類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親情

教師很快讓學生理清故事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引導學生讀書,看老狐狸爲營救小狐狸做了哪些努力,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很多地方讀來讓人感動至深。學生紛紛找到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談自己的感受,比如,冒着生命危險給營救小狐狸;爲陪伴小狐狸,蝸居在地板下等等,教師總是充滿激情地提升:這種陪伴,這種照顧難道和我們呢人類不是一樣嗎?這句話的反覆出現,一次,兩次,三次,頻繁地衝擊着孩子們的耳膜,也在孩子們的心田激起漣漪,是啊,動物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這樣感人至深的親情,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不也悄悄地植根在孩子的心田嗎?

2、用人類的語言去表達狐狸一家的心聲

孩子們沉浸在狐狸一家的親情中,老師放上一段略帶傷感的音樂,用包含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心中涌動的情感:自己讀一讀你感動的句子,句子裏包含狐狸的多少心聲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們能言,替它們說一句心中的話。前面情感鋪墊,音樂的渲染,教師語言的感染,讓孩子們深深沉醉其中,孩子們的情感被點燃了,激發了,教室裏出現了動人的場面:空靈的音樂流淌着,孩子們動情地朗讀着,真誠地述說着,時間在這一刻彷彿靜止不動了,一種美妙的情感在教室裏傳遞着。聽聽孩子們替狐狸表達的心聲: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保護你的;我的兒子,無論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會放棄的;相信我們,一定會把你救出來的……孩子們真正走進課文了,融進課文了,彷彿自己就是文中的一個。

課上到這裏,無須多說,孩子們已經被感動了。文章要傳遞給孩子們的感受狐狸一家的親情,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諧相處的主旨已經不知不覺印在孩子們心裏了。

但是,教師不滿足,用了相當的時間進行了一番近乎說教的總結上升,一下子沖淡了學生自身的體驗。如果到這裏,教師沒有過多的說教的東西,而是留給孩子更多的回味,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體驗中豐富加深這種體驗,或者給孩子提供“斑羚飛渡”之類同樣震撼人心的文字讓孩子自己去讀,留給孩子的思考的空間會更多一些。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6

教參中說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有利於學生當前的學習,更有利於他們的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認真抓好本冊所安排的關於“不懂就問”和“勤於搜索資料”的習慣培養,不僅要通過專門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掌握有關知識,而且還要讓他們在日常學習中得到落實,不斷實踐,最終形成習慣。

不過說實話,在之前的十個有關“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教學我也試着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但到如今顯示的效果來看是並不理想,因爲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往往會覺得你老師講得羅嗦了,他們的意思就好象是你老師不講我也知道,所以整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就拿今天上課導入,我就是讓學生來說說五年來自己在以前學到的習慣中那些學習習慣是讓你受益匪淺的,舉例來說說,結果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是寥寥無幾。

我想有可能就是以前上這部分內容時過於傾向於灌輸式教學了,說教式的教學,以至學生反感,或無所謂,因而他們也沒有真正來學習那些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上述這些情況,我想今年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1)》的方法改變一番,變以往的灌輸式爲學生自主式學習,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嚐到“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新課標也這麼說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應轉變觀念”“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在佈置預習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己蒐集有關各少數民族以及祖國曆史成就等方面的資料,並且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師和同學詢問。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嚐到了“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我們要把這兩個學習習慣滲透到今後的學習中,並讓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