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戶口檔案>

人民時評:戶口還有多少魅力?

戶口檔案 閱讀(2.86W)
人民時評:戶口還有多少魅力?
最近,石家莊一位普通的修鞋匠只花了3元的工本費就將戶口從農村遷到了石家莊市區。以前,這聽起來只能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今年8月以來,已經有至少3000多人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辦理了遷入手續,成爲這個城市的新成員。

隨着市場經濟的推進,附着在戶口上的特殊功能越來越淡化了。市場經濟需要通過市場的手段,配置市場要素,於是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戶口“藩籬”開始解凍。這在5年前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石家莊市只是全國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點帆影。事實上,全國許多地方也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改革嘗試。上海1996年就率先在浦東新區推出“藍印戶口”政策;前不久,廣西宣佈,將以身份證制度代替戶籍管理制度。

1958年1月9日,我國第一部戶籍管理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有了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口之分。現在,市場大潮洶涌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鄉土闖蕩世界。但已經實行了40多年的戶籍制度還是象一條無形的帶子,束縛着人們的自由流動。

小小一冊戶口本,爲什麼有如此大的束縛力呢?戶口的作用與它被賦予很多功能有關:1958年頒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與1955年出臺的《市鎮糧食供應暫行辦法》,以及以後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定,將戶口與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公民的權益掛起了鉤。

於是,有了戶口就有了生存的條件。之後,隨着居民身份證、暫住證的實行,糧油關係的廢除,以及住房的商品化和就業的市場化,戶口的作用已經大大弱化:比如,不再計劃招工了,沒有商品糧了。可以說,戶口的鬆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些地方改革戶籍制度,放寬限制,是適應經濟社會化、市場化的明智之舉。

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5年,我國流動人口將達到一億三千萬人。戶籍理論問題研究專家劉宏斌說,問題不在於人口流動,而在於外圍條件和制度如何適應人口流動的現狀,不能用計劃經濟的觀點來考察和預測市場經濟下的變化。一句話:戶籍制度的改革不是形式上的一種創新,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當然,戶籍制度實行了幾十年,在一些大城市,戶口仍被附加了很多功能,要把傳統的戶口審批制改成登記制,顯然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堅冰已經解凍,春天就不會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