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職場升職>

古代狀元真的可以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峯嗎

職場升職 閱讀(2.72W)

在人們耳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裏,有很多關於狀元,少年奇才,考中狀元郎,飛黃騰達,走向人生巔峯,但是在歷史往往是和民間故事不一樣的,考中狀元的才子,固然有飛黃騰達的,也有並不太爲人熟知的。

狀元是伴隨着中國歷史一個很重要的制度的誕生而出現的,就是科舉制度。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在隋唐,科舉第一名稱之爲狀頭,到了明清時期,確定第一名稱爲狀元。

古代狀元真的可以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峯嗎

在人們印象中,考中狀元是要穿着這樣的行頭去遊行的。所以大人常爲小孩穿狀元服以圖吉利。

狀元考試可不是一次考試就能當的。以明代爲例,舊時科舉先得考縣試、府試,考中之後叫做童生。有了童生身份才能參加院試,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考中之後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士,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爲“狀元”。也就是說,想混成狀元,得經過六個級別的考試。而在鄉試、會試、殿試裏都考上第一的,就是所謂的連中三元,這種人客可是狀元中的狀元。

科舉是極其難的,以最高級別的殿試錄取情況看,明代常科共舉行了89次,錄取的進士約爲25000名,平均下來明朝200多年過程中一年錄取進士人數不過百餘人。和現在國內最難考的國考來講,2018年共需要錄取16144人,是明代一年進士路人人數的百倍以上。科舉考試如此艱難,那麼考中了會有什麼好處呢?有清代爲例,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諸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爲六品,相當於副市級別。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衆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爲“選館”,爲七品,相當於正縣級。其餘的進士通常會授予各種官銜,通常品級都爲七品。由此可見,過了科舉,就可以當一個縣級官員。雖然現在有七品芝麻官的說法,但是在古代,縣官可是老百姓仰視的存在,所以說一旦過了科舉,當個官就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於狀元,在翰林院學習幾年,待到有空崗位,就可以去外調了。由於有狀元的名號,通常比別的官員要升遷的更快。但是狀元是不是一定比其他官員更容易位極人臣呢,其實也不盡然。因爲科舉考試,以做題目取勝,考中第一的,一般都在學術上造詣很深,是非常優秀的考試型人才。但是處理政務,畢竟不是考試,需要考驗官員的各種素質和經驗,所以歷代狀元雖然在考試中獲得頭彩,但是總體上政治層面建樹並不多。例如明清能連中三元的,黃觀、李騏、商輅、錢棨、陳繼昌,就這五個人。其中黃觀死於靖難之役,商恪雖然成了尚書,但是成就遠遠不如同時代的同朝爲官的于謙,錢棨建樹不多、陳繼昌是以著書爲名的。

周星馳扮演的狀元唐伯虎。但是歷史上唐伯虎身前極其坎坷,狀元身份也被剝奪。

歷代對於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狀元可能就是光緒帝師翁同龢,清代大名鼎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在他手上得以平反昭雪。

滿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是在清朝狀元翁同龢手上得以平反。

在甲午戰爭中,翁同龢先極力勸諫光緒帝與日大戰,最終戰爭以失敗告終。在維新變法裏,先引薦康有爲支持變法,後認爲變法不能觸及“祖宗法制”之根本,前後不一致的態度最終惹怒了慈禧和光緒,最終被革職永不錄用,並交由地方官嚴加看管。翁同龢最尷尬的是,身爲常熟人,職位是農事的官員,相當於古時司農,但是當時的滿清幾乎已經風雨飄搖,災民四起。人送對聯“司農常熟世間荒”,與同時代的李鴻章“宰相合肥天下瘦”形成一個絕佳的對聯。

清朝進士李鴻章和狀元翁同龢,湊成一個絕佳對聯“宰相合肥天下廋,司農常熟時間荒”

有此可見,狀元們搞政治實在不太順手。但是如果搞文學,當個安靜的文藝青年呢,那就成就有頗多了,如唐代賀知章、王維這都是大詩人,明代的胡廣、楊慎是著名的文學家,曾經考中狀元的唐伯虎,是著名書畫家。而楊慎,就是三國演義開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詞作者,短短數句,就高度囊括三國那段英雄史。讓這麼多有對文學有天賦的人去搞政治,確實難爲人了。西方有個說法,考試考第一的成了大學校長,而考試在前十左右的,是可以回校作爲嘉賓來演講。可見考試型人才畢竟不是實用性人才,伴隨着中國歷史進入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科舉制度實在是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也就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