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三下鄉實踐報告-關於農村經濟狀況調查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5.65K)
三下鄉實踐報告-關於農村經濟狀況調查
三下鄉實踐報告-關於農村經濟狀況調查


目的:深入山區農村搞調查
地點: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油店村
調查內容:貧困山區農民經濟狀況
組織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委,理學院團總支
調查小組成員:侯春曉,袁苑,郭浩民,馮衛
調查時間:二零零三年七月

( 文祕範文整理)

一調查數據
概況:接受調查23戶,回收有效問卷17戶;17戶總人口78人;總收入117400元/年;均耕地0.4畝。
(一)收入情況: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板栗等,摺合27800元/年;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摺合6300元/年;外出務工人員8人,收入34300元/年;運輸,經商,獸醫等第三產業48000元/年。
(二)生產支出:共22200元/年,其中農業生產支出6200元/年,僱傭勞力和使用機械支出16000元/年。
(三)生活支出:共62700元/年,其中食品消費41000元/年。
(四)農民負擔部分:共4660元/年,其中包括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及附加。
(五)教育支出:義務教育10人共4000元/年,非義務教育2人共14000元/年,另學前班2人約1000元/年。
(六)醫療衛生支出:4500元/年。
二體會和思考
(一)收支情況分析
首先是收入微薄,根本原因在於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收支不均衡,17戶中一戶運輸戶和一戶獸醫兼機修戶人家收入佔了17戶總收入的1/3還多,人均收入1500元/年,若除去這兩戶人家則人均收入就不足千元,在這些家庭中,共有8戶各有一人外出打工,打工者收入均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些人家的人均收入又明顯高於無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約高出一倍,即無副業又無外出打工僅以種植業爲收入來源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年,這尚不夠一個普通科大學生兩個月的生活費。支出部分:佔60%的是生活支出,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費又佔到2/3,據此算得思格爾係數遠高於我國平均水平,生產性支出中農業相關支出僅佔30%左右,而那一戶運輸戶的行車支出就佔了60%以上,另有三戶農民新建房屋支出約10萬元(未記入年均總支出),農民負擔部分是我們調查的重點,自1999年進行稅費改革以來,農民負擔減少了2/3以上,20XX年17戶農民負擔總量約爲4700元,人均60元左右,在農民負擔中,佔70%以上的是特產稅,今年安徽省又頒佈了《關於開展農業特產稅改徵農業稅試點工作的通知》皖{20XX}13號,20XX年3月21日,《通知》規定從今年起停止徵收農業特產稅,改徵農業稅,而且按農業稅計徵辦法徵收——徵稅比率將大幅下調。教育支出,非義務教育人口在受教育人口中只佔2/7,其中包括一名高中生,一名大學生,兩人的花消佔所有教育支出的70%左右,每年的花費高於其家庭總收入。醫療衛生支出,人均只有不足60元/年,健康狀況甚憂。
(二)對稅費改革和農村教育問題的思考
安徽省是有着5000萬農民的農業大省,但同時也是一個窮省,人多地少,生產方式落後,貧困人口衆多,造成農民生活困難的因素有很多,在稅費改革前繁重的稅賦,各種名目的亂收費,變相收費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最終於1999年安徽開始展開稅費改革試點工作,這一舉措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和支持,但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在推進改革中,農民負擔得到減輕,村級收入相對減少,村級工作運轉面臨新的困難。爲解決這一問題省政府於2000年7月5日頒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減輕村級負擔的若干規定》爲妥善解決有稅費改革帶來的問題,省委省政府五年來下發了六十多份相關文件、通知,爲保障減輕農民負擔後各級政府及事業單位能正常運行,各項工作能正常展開,國家和省裏投入了數百億資金。總之,在稅費改革過程中,中央和省裏均顯示了巨大的決心,採取了許多有力措施,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僅20XX年一年,較改革前農民負擔就減少了百億元(人均減少愈200元),使農民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今年3月安徽省又下發了《關於開展農業特產稅改徵農業稅的通知》,在我們調查中就發現下級政府正在落實這一通知,可以預計今年農民負擔在取消了佔原負擔約70%的特產稅後還將大幅減少。由上述可知,稅費改革工作已經在安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農民充分獲益,我們期待此項工作能在全國全面展開,使我國的三農問題得到緩解,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農村教育問題也是我們此次活動中極爲關注的一個問題。以往我們提到農村教育問題時,總是有“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的印象,甚至有“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的錯誤意識。在我們的採訪調查中,村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和一名高中生的母親的談話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這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對知識的渴求。這家的房屋在接連幾天的大雨中被沖塌,全家人寄居在鄰居家中,這位堅強的母親對我們說“只要孩子願意上學,能考上大學我們就是不修房子也要供她!”很多農民都說:“你們都是國家的人才呀,你們能來看我們,能不忘記貧困山區的農民,我們就很高興,希望我們的孩子也能像你們一樣成才。”
我們駐紮的地方是一所鄉中學,我們住在那裏,有機會切身體會到了大別山裏孩子們求學的不易,一間不足十五平米的宿舍住了三十多個孩子,睡通鋪,窗戶上沒有幾塊玻璃,就像是牆上開的一個大窟窿。回到學校,享受着優越學習、生活環境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
(三)我們爲山村獻計策
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農民都反映說負擔減輕了不少,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了,但要想使貧困山區的人們都走上小康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對農民經濟收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狀況最好的是基本上脫離土地的兩戶人家,他們從事第三產業,家庭人均收入已達到其他農民家的五倍左右,在剩餘的十五戶中有外出打工勞力的八戶人均收入又是餘下七戶人家的兩倍,由此我們可以說在無條件進行第三產業的家庭中,外出打工是這些家庭增收的最佳也是目前採用最廣泛的方式。外出打工者平均每年帶回家現金收入4000元,幾乎都成了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外出打工者中,因工種不同,技能差異大,造成收入也有一兩倍的差距,因此我們建議這些打工者在打工的同時還要注意多學習一些技能,以提高自身價值,增加單位時間收入。另外,在本地從事的種植業也應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對土地上生產的農作物(主要是茶葉)進行精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時增加就業機會。我們在下鄉期間參觀了一家茶廠,在那裏茶葉經過加工後遠銷海外,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企業又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是一個較成功的例子。同時,推廣科學種植,在增產的同時快速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對經濟類農作物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三三下鄉的意義
前總理朱**在零三年三月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把“‘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鬆。”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們瞭解到了身處社會底層的農民的生活狀況,對朱總理的講話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衆”優良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是我們青年知識分子同工農羣衆結合,從實踐中學習的方針在新世紀的集中體現。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我們要把書本知識轉化爲爲人民服務的能力,就必須多從事實踐活動,從實踐中汲取養分,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走出象牙塔後,迅速適應社會,肩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這次實踐活動,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農民們的淳樸情懷,看到了貧困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求,看到了人民羣衆對我們寄予的厚望,認識到了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爲我們的學習增添了動力,使我們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增強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正如有的同學所說,這次活動,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的民情和樸素的民風的情感滋養。簡陋的宿舍,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心才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纔會真正把我們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 文祕範文整理)

實踐充分證明,“三下鄉”活動有力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交往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從無數典型事例中受到啓發和教育。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強化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了適應能力、交流能力和創新意識。